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后,朱家子孙取名字就定了五行取名法,其命名的规律是:朱姓+辈分+五行,其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带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如他的儿子都是木字旁的名字:朱标、朱棣、朱、朱核等,到了孙子辈就是用火字旁的字:朱允炆,朱允绳、朱允煌等。每个皇族的名字只有一个是用来区别其他人的字,偏旁部首还必须一样,而且每五代偏旁部首就要轮回一次。
朱元璋千算万算也没想到朱家的后代会那么多,可以说呈儿何增长了,一开始还可以用一些常见的字,可时间长了字就不够用了。礼部时常为赐名犯难,固定偏旁的字毕竟有限,可宗室繁衍人数众多,字不够用怎么办?——造字!只要偏旁部首无误,另外半边随便凑一下就行了,于是就有了许多新字,这其中就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如镭、钠、镁、钴、铺、烷、烯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翻译馆,徐寿去那译书,其翻译的《化学鉴原》就是包含元素周期表的著作。徐寿觉得元素的拉丁文名又长又难念,于是用表音和表意相结合的方式,一个元素只用一个汉字表示。“泽其意义,殊难简括,全译其音,苦于繁冗。今取罗马文之首音,译一华字,首音不合,则用次音,并加偏旁,以别其类。而读仍本音。后表所列,即此类也。”也就是说,先用拉丁文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音节翻译成一个汉字,再加上偏旁以区分类别,这样元素就有了中文名字。
据说有一天,徐寿在为化学元素起名时苦思冥想无果,在大清图书馆中,无意间翻到了朱元璋的家谱,发现许多汉字都跟金属矿物有关,有些甚至跟元素周期表上面的符号代表的意义相同,比如Na(Natrium),就用了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于是徐寿就采用了很多明朝藩王的名字来命名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名称。不得不说世界太奇妙,朱元璋龙子龙孙们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个大忙,也算是一件很奇妙的趣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