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馆
1、历史馆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南京博物院丰富的馆藏文物向您展示了从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南方典型的水乡文化以及江苏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创性,让您更深入的了解江苏、熟悉江苏、领略灿烂的江苏古代文明!
远古印象
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傍江临海,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远古洪荒,在这片江海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森林,植被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中,人类出现了。本展览为常设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示远古时期江苏大地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
史前神韵 吴越春秋
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此后,江苏古代人类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生存繁衍,富有地域特色的旧石器文化遗存遍及大江南北。8000年前,江苏发现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坚实基础。家畜饲养、制陶治玉、纺织髹漆、石器加工全面进步,物质财富逐渐丰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聚落规模迅速扩大,社会阶层显著分化,组织结构日趋复杂,文化面貎特征鲜明。最终,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古城古国应运而生。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江苏地区也逐步出现早期国家——方国,徐、钟吾、郯、干、宜等夷系方国与吴、越等越系方国,在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
商代,太湖地区马桥文化、宁镇地区湖熟文化的兴起,昭示着江苏地区早期国家的萌动。进入西周,武进淹城、姜堰天目山、邳州梁王城等众多文化遗存,凸现出多国林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春秋中晚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吴国吞邗、服越、破楚、灭徐、伐齐,直至黄池会盟,问鼎中原。臣服于吴的越国卧薪尝胆、由弱变强,在战国初年灭吴北上,迁都琅琊,天下奉为霸主。吴越尊周,交通列国,江苏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郡国华章 汉家故里
六朝迭兴 隋唐华彩
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疆域北达江淮,南至交广,西抵巴蜀,东临沧海。相对北方地区的战争频仍,经济窒息,文化衰退,六朝则社会较为稳定。北方士人和劳动民众大量南迁,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六朝时期科学、技术、思想、艺术诸领域皆取得辉煌成就,在汉末战乱里濒于毁灭的汉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和发展,开创了风采绰约、意义深远的六朝文化。
隋的统一,为唐的繁荣作好了全方位的准备。盛世大唐,近三百年,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朝气蓬勃,国家活力四射。不仅洋溢着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展现出兼容并蓄、自信大度的宽阔胸怀。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的通畅,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唐朝成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和全球范围内最为富强的国家。唐代江苏,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输出地。大运河的开凿,加速了经济中心的南移,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城市生活繁华似锦。盐城、泰州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设有盐城监、海陵监等机构,每岁煮盐达百余万石。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享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江淮多姿 宋元气象
盛世江南 明清辉煌
2、特展馆
专题展
特展馆重点打造国内外精品展览和以院藏宫廷文物为主的专题展:《盛世华彩》、 《走进佛前》、《陈设清宫》、《精准与华美》。
《盛世华彩》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国家祭祀到宫廷饮食和雅玩,官窑瓷的踪影随处可见。
清三朝官窑瓷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康熙官窑瓷大气,雍正官窑瓷玲珑,乾隆官窑瓷艳丽。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着大量流传有序的官窑瓷。本展览的展品都是流传有序的院藏官窑瓷,它们将清三代官窑瓷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来。
《走进佛前》
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皇宫和皇家苑囿中都设置佛堂,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尤以佛像为多。佛像有泥、石、木、金铜等多种材质,其中金铜佛像形制规整,比例精确,制作精工,堪称艺术珍品。
清宫旧藏金铜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地进贡外,大多是宫廷造办处应敕令而制。据文献记载,康熙、乾隆二帝十分重视藏传佛教及佛造像,有时还亲自参与佛像图样设计、制作过程的监督,从而确保了造像的质量与水准。造像师除内地工匠外,还有来自西藏、尼泊尔的善巧者。他们结合汉藏两地的造像技艺,因此所造佛像汇聚了各地藏传佛像精华,显示出不同地区的造型特点与艺术风格。
本展览展出的佛像就是清宫铸造金铜佛像。这些金铜佛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和艺术价值。
《陈设清宫》——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展
大清王朝悠悠300年,是中国最后一个皇权帝制时代,也是中国社会由专制皇朝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康乾盛世”更是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灿烂晚霞中一抹最耀眼的光辉。清王朝经历了18世纪的辉煌和19世纪的衰落。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时代潮流波澜壮阔,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幅色彩浓淡、情趣不同却着实让人回味的历史图卷。
南京博物院收藏了较多的宫廷旧藏,大部分原置于清宫和奉天、热河两个行宫,九一八事件和抗日战争期间辗转滇、川,颠沛十载。他们琳琅满目,千姿百态。展览从清宫礼制、信仰、生活、赏玩、陈设等各个层面,为您呈现清代宫廷生活多姿多彩的生动画面,不仅展示清代帝王对艺术品的偏爱和审美取向,更展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
中国计时器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明末清初,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由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械钟表被带到了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两座自鸣钟,在当时的宫廷内引起了轰动。至十七世纪,清康熙帝倾慕欧洲的科学技术,收集了许多西洋的科学仪器和各类时钟。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都把西洋钟表当作礼物献给中国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钟表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受此影响,清政府设置了做钟处,广州、苏州等地亦纷纷模仿西洋钟或创新制造机械钟表。
钟表是南京博物院丰富藏品中特殊与珍贵的种类,是极致的实用品,也是高贵的艺术品。此次展出的五十件中外机械钟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制作年代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其中既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尽管各自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以不同的造型出现,但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代表了当时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
临时展览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展览以最宽广的视角展示万年中华玉文明的灿烂历史,以最深刻内涵的阐释讲述玉如何成为中华文明最崇高的精神内涵。
厚德载物,共融共生。悠悠玉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展现着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和深厚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更是促进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壮大的华夏玉器文化,无疑是最能契合与诠释五大突出特性的物质精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践行使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推动文化繁荣。本次展览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做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呼应。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南京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纪念展。展览以九十年院史发展脉络为线,以四十余万件藏品收藏史为纲,从建立、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九十年发展史上的人、事、物。展览分为“筚路蓝缕——一座规模宏大现代化之博物院的宏伟蓝图”“薪火相传——一座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的远景规划”“继往开来——一座中国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的久久为功”三个部分,通过90组200余件珍贵文物,突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点滴汇聚中,形成的南博藏品的珍贵性、特色性和综合性,同时,折射了时代浪潮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
《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
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盱眙地区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金兽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 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20 世纪 80 年代,在江苏省盱眙地区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它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那么,金兽为何能成为一件镇院之宝?它有着怎样的未解之谜?与它伴出的物品是什么,又如何被发现的呢?
国之瑰宝:金兽
金兽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汉。商周至西汉,处于中国古代黄金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没有发现与金兽相类似体势之大、工艺之精的黄金制品,可谓是独一无二。
早期金器代表举例
大金面具-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扣腰带-南京博物院
足金
金兽黄金纯度高,达到 99%。研究人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商周秦汉时期考古发掘的黄金测试表明,北京市平谷县商代墓葬器物含金量仅为 85%;战国时期含金量不固定,有的仅有 70%;汉代金饼和马蹄金、麟趾金含金量一般都在 95%以上。金兽 99%的含金量属于纯金类,如果没有较高的冶炼和提纯工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纯度。
重器
金兽体型庞大,重量达 9100 克,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在金兽腹内壁刻有“黄六”字样,为秦汉文字,字体在篆隶之间。“黄”指其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独具
金兽全身布满斑纹,大小一致,呈不规则的圆形,为整体铸造成型之后,用工具锤击而成的,增加了外层的反光面,视觉上闪亮动人。中国早期通常所见的金器制作,一种是铸造,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状的黄金制品;另一种是用敲、锻、锤来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纹。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锤揲(yè)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中国早期金银器工艺举例
錾刻:虎豕咬斗纹金带饰-鄂尔多斯青铜博物馆
鎏金: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南京博物院
未解疑团
豹乎
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仍没有一致看法,有人认为是老虎,也有人认为是豹子。金兽的特征是头大,身短而粗壮。整体呈蜷曲匍匐状,左后爪右前爪前伸,头卧伏在神态安静而警觉。左右两腮有浓密的鬃毛,肥硕的鼻梁下,宽阔的嘴巴似隐似现。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尾巴经裆下穿过缠绕在腹部。通体呈不规则的圆形斑纹,每个斑纹大小相当。
金兽颈部戴三轮项圈,说明它可能是一只被驯化后由人工饲养的猛兽。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从金兽全身满布斑纹来看,将它判断为“豹”。古人认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常将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西汉时期王侯贵族有驯养豹的风气,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考古出土品中,都发现以豹为形象的纹饰和器物。
何用
金兽的实际用途也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镇,即席镇,用来压席子的四个角。头顶后部跨项圈两侧,有一粗壮的环纽,方便使用时的提拿,以硕大工精的纯金兽作为席镇,彰显了使用者高贵且特殊的身份。
第二种看法认为金兽用以镇库,也是国家财富的象征。用巨量黄金铸成的兽型器,非实际应用之物,说明所有者的富有和权势,而豹的造型在古代亦有辟邪压胜的寓意。
第三种则推测为一种类似秤砣的度量衡权器,它上部环纽的设计是仿铜石权器的形制,或为衡量所用。
金兽体量硕大,工艺精湛,为考古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来历非凡,或为王室、国库所用镇器,寓有镇邦护国、辟邪压胜之义,可谓“镇护之宝”。总之,金兽寄托着古人对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的美好祈愿。
埋藏之谜
意外发现
1982年2月,金兽在一处窖藏出土,与其共出的文物还有一件青铜圆壶和数量众多的金饼和金版。该窖藏位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故称南窑庄窖藏。南窑庄位于盱眙县东南22.5公里,当地马湖大队公路生产队在南窑庄东南清理排水沟中淤泥时,由社员万以全于沟底挖到的。
南窑庄窖藏共发现文物38件,除金兽外包括错金银重络铜壶、金饼和金版。铜壶内共 10 块金饼,其中一为半块,总重2848.8克;15块马蹄金,总重达4814.6克;11块金版为楚国钱币“郢爯(chèng)”,总重3242.4克,金兽加上金块的黄金总重量超过20000克。从与金兽同时出土的错金银重络铜壶、金饼以及金兽的造型及其文字等看来,其窖藏中物品的最晚年代为西汉时期。
埋藏之谜
盱眙一带为秦、楚、汉纷争之地,风云际会、战事频繁。南窑庄窖藏可能与秦汉之际战事有关,这一带乱世遗珍多长埋地下,从此无影无踪。
公元前 241 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盱眙成为楚国的重要据点;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陈婴率东阳(今盱眙县东南东阳城遗址)少年响应,与窖藏地点接近;公元前 208 年,项梁、项羽、范增等楚国贵族拥立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为王,建都盱眙;公元前 201年,汉高祖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侯国都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甘罗城),公元前 196 年,吕后以谋反罪诛韩信,夷三族,淮阴侯国除;汉高祖末年,荆王刘贾被叛乱的英布大军击溃,败亡富陵(今江苏洪泽境内,已没入洪泽湖中)……
上世纪 60 年代起,南京博物院陆续在盱眙县及周边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盱眙东阳城遗址曾出土过秦权、半两钱等遗物,确定了大城和小城的范围,遗址周边发掘出包括大云山汉墓和小云山汉墓在内的 200 余座汉代墓葬,其中大云山汉墓确定为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王陵。盱眙县官滩镇发掘项王城遗址,为秦汉时期城址所在。这些考古发掘证明,盱眙是当时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在盱眙有如此重要的楚汉文物出土,也绝不是偶然的。
相关文物介绍
金兽
金兽,1982 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长 17.5 厘米、宽 16 厘米、高 10.2 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空腹厚壁,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浇铸成形,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 99%,重 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错金银重络铜壶
错金银重络铜壶造型奇伟,纹饰华丽,集铸造、焊接、镶嵌、抛光、镂空工艺于一体,是先秦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该壶残高 24 厘米,口径 12.8 厘米,腹径 22.2 厘米,足径 13.8 厘米。其立体镂空的网套,由起伏卷曲的长龙和交错排列的数百只梅花钉套扣环接组成,共有三层镂空网络饰,内铸银、外铸金,附加玉石镶嵌。其最为显著的历史意义在于,铜壶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第二处铭文在圈足内侧,虽已被锐器錾凿,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缘。
金饼
金饼通常指中国战国秦汉时期的饼形黄金熔炼物,常见有圆形实心和圆形或椭圆形中空两种,是中国早期黄金货币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马蹄金
中心空洞,底部凹进,仿天马之足所铸,状如马蹄,俗称“马蹄金”。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依祥瑞之意规范了马蹄金的铸造,形制更加统一,工艺也颇精湛。主要被帝王用来赏赐那些效忠于皇室、有军功的大臣。
战国郢爯
郢(yǐng)爯(chèng)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郢,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表示发行地。爯,传统释为“爰(yuán)”,是称量之意。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切割成小块,用天平称量后支付,故边缘有切割痕迹。含金量在 90%至 99%之间。至迟于唐代时起,陆续有郢爯出土,时称"印子金”。郢爯是研究楚国的铸币政策、货币制度的重要资料。
兴亡谁定,盛衰无凭?镇护之宝,属于谁?镇护了谁?又为何长埋于此?
是祸福治乱中的仓皇离散?抑或是爱恨情仇、生死悲欢的哀婉凄情?如今,重现天日,陈列于此,诸多疑问,仿若谜团,发人深思。
展览时间:2023年4月29日—2025年5月(暂定)
展览地点:特展馆9号展厅(镇院之宝展厅)
展览简介: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盱眙地区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金兽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 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3、艺术馆
中国书法、绘画是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结晶,是炎黄子孙对于人类艺术的伟大奉献,凝聚了各个时代艺术家们的智慧与创造。“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历代雕塑馆集中展示了一批闪耀着东方文明与智慧的艺术品。除了历代绘画、书法、雕塑,艺术馆另设有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四个名人专馆。
艺术馆名人专馆:傅抱石、陈之佛、苏天赐、吴为山
傅抱石国画馆
常设——艺术馆19号展厅
转折与对比——傅抱石东欧写生的回望与重估
2023年9月
傅抱石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节点式人物,他用笔墨技巧淋漓表达了写意美学再现和传统山水精神。此次展览选取的57件作品,是以傅抱石1957年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欧期间创作的“东欧写生”系列作品为主体,辅之以“东北写生”“金陵写生”“江西革命老区写生”等其他写生作品相互对比、一一对照而组织策划的学术展。
苏天赐油画馆
常设——艺术馆1F 27展厅
苏天赐油画展
苏天赐以艺术为人生理想,以歌咏自然风景为人生寄托,作品倾诉着对自然河山的热爱,蕴含无限灵性与生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中西融合的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掺入油画创作中,集书写性的笔调与抒情性的色彩于一体,开拓出具有写意性、意象性的崭新境界。
苏天赐一生秉承为社会奉献艺术的信念,生前曾表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归于国家和人民。他的夫人凌环如女士携子女把其各个时期的油画代表作捐献给国家,由南京博物院永久珍藏。
吴为山雕塑馆
常设——艺术馆1F 24展厅
吴为山,生于1962年,中国当代杰出雕塑家。2000年,南京博物院设立了"吴为山雕塑馆",集中展示其雕塑作品,获得好评。2013年,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竣工开馆,吴为山再次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一批新作,充实雕塑馆内容,让公众更加全面、深入地领赂其艺术魅力。
吴为山致力于对中西、古今艺术经典的解读和体悟,以此丰厚自己的学养。他苦心经营,尝试创造出具有中国品质的"写意雕塑"和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他常以中国历代文化名人为雕塑创作的题材,力图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神采和人性的光辉,显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中国文化精神有可视可感的形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艺术创造的力量、价值与永恒。吴为山雕塑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领略大师风范的舞台,是一个能让观众感受伟大东方文化的艺术殿堂。
艺术馆常展
历代雕塑陈列
常设 艺术馆1F 23展厅
南京博物院收藏历代雕塑作品数量可观。雕塑陈列即以整理这部分古代的艺术珍品,挑选并集中展示这些闪耀着东方文明与智慧的艺术品为目标。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中国自原始社会已有雕塑作品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艺术益趋发展与完善,并呈现出各时代的风貌特色。
从年代久远的商代,到明清时期,这里涵盖了古代雕塑的许多层面。不仅有从河南殷墟、四川彭山汉墓、甘肃唐代遗址以及其他遗址考古出土的雕塑作品,也有世代传承的收藏;不仅有日常所用之物,也有宗教崇拜的偶像;不仅有建筑构件,也有随葬的明器;不仅有体量丰伟的陵墓石刻,也有玲珑小巧的文玩陈设。它们大多为佚名的匠师所造,但却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信广大的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生活的情趣,受到古朴典雅之美的陶冶。
艺术馆临展
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
楚人东渐江淮的历史进程,是中华大地上一次伟大的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江淮的古老文明、太湖的吴越风情与楚地的江汉韵律交相辉映,汇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区域性的文化差异与特质融为一体。在这东渐的过程中,楚文化犹如一支壮丽的支流,最终汇入于汉文化的宏阔大洋之中。
展览撷集了来自于南京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博物院、淮安市博物馆、湖南博物院、随州市博物馆的300余件(套)文物。
2023年12月29日-2024年3月31日
初看江南第一州——明代以来书画中的金陵景观
本次展览以书画为主体,展出描绘金陵景观的各类文物60余件套,强调文人通过书法绘画和诗词文学对客观风景的描绘以及文化构建。展览分为“随园寻迹”、“金陵梦华”和“今人古月”三个部分,希望观众在这个展览中能开启一段关于金陵、关于艺术、关于历史的忘忧之旅。
2023年9月开幕
烽火艺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绘画展(第一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一声枪响,正式揭开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为图民族生存,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谱写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值此艰苦抗战之际,为延续文化血脉,内迁于大后方的诸多学府成为我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文化艺术中心。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西坝“五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都是我国在大后方坚持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高等学府、研创机构,为我国的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物质基础保障,培养出了难得的人才资源。其中,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师生努力坚持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经典个例。具体而微地反映出我国这一时期卓越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准和精神面貌。曾经逗留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通过数代艺术家的努力,在国内外创造出了极为珍贵的艺术财富,在我国二十世纪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缅怀国立艺专在特殊历史岁月师生们践行的人生艺术路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艺术家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深切感受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个性,特遴选院藏部分相关藏品推出此一展览,以飧观者。
2023年9月10日-2024年4月8日
艺术馆 22号展厅
怀袖雅物 清风徐来——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书法特展(第一季)
扇文化是中国器物文化的一部分,南京博物院拥有丰富而完整的明清书法收藏,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数以千计的明清扇面书法。本次特展从中遴选精品力作百余件,以展示明、清两代扇面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杰出成就。
2023年9月24日-4月8日
艺术馆25号展厅
师友如光 微以致远——文徵明及其师友后学书画特展
明代中叶,苏州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与文化重镇。其地百业兴旺,“天下财货莫不聚于苏州”。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复兴发展,苏州文风鼎盛、人才济济,成为当时全国文化艺术的风向标。在诸多名士贤达之中,文徵明是常被提及的一位,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号为“吴中四才子”。
本次展览以文徵明的书画作品为依托,在梳理其家族、师友、学生等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精选明代绘画作品30件(套),意图管窥明中期苏州地区文人士大夫艺文创作的轨迹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