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毋建国——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特级导游
各位游客,你们一定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也一定知道“长安自古帝王州”,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关中碑版之富甲天下呢”?这不是我本人杜撰的一句话,而是碑林所藏碑石上所刻的一句话。在古代,关中以其丰富的名碑著碣而为学者的首选之地。我们今天参观的碑林以它900余年的历史,3000余件藏石,近2000年的历史跨度,使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儒家文化的图书馆,中外文化交流的资料库。它以高超精湛的书法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世界最重要的50座博物馆之一。
碑是干什么用的?我国古代有树碑立传之说。它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衍生物,已经有了约2000年的历史。今天碑林所藏之碑,以其碑立如林,故称碑林。林则徐先生所写碑林二字就是赞许这里藏古代名碑如林。这些碑从形状上讲,有碑、有碣、有墓志。从内容上讲,有歌功颂德的,有纪事叙史的,有描述山水园林的,有刻画人物花草的,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书法艺术形式,通过点、线的技巧来表达不同文化内涵。我们知道,文字是传递思想的符号,而书法是一种艺术的语言。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它通过线条的飞动、笔墨的意象、平面造型艺术而成为一种以笔法、墨法、章法共同构成的一种艺术。
碑林共分七个展室,各个展室之碑各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容。为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书法名碑。
在林则徐先生手书“碑林”二字匾的亭下,保存有一块著名的唐碑。它由多才多艺的唐玄宗以隶书书写,世称“石台孝经”。其内容主要记述了孔子学生曾参记述他与孔子的问答之辞。主要讲孝悌之道。中国封建社会是宗法社会,为家天下。封建帝王提倡以忠孝治天下,以血缘关系来维持、稳定社会。请看这句话:“身体发虞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说明为子要孝,为臣要忠,君臣父子关系俟定,天下则安也。这便是立此碑的社会目的。
现在我们进入第一展室。这里林林总总展出约400余块碑子,其中最重要的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十二部经书。这十二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唐代印刷术尚不发达,为避免学习时传抄错误,特立石刻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今文艺路附近),作为校对的标准。因这批碑石刻于唐开成年间,故称开成石经。共有114石,228面,约65万字,是我国封建社会七次刻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但是由于明代华县大地震,仍有损坏。从这批碑石上,可以欣赏到唐人以楷书的沉静朴华之美来表达十二部经书的崇尊理世思想。
第二展室主要以唐碑为主。其中有关于中外文化交流、宗教传播、民间往来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空和尚碑”、“苏谅妻马氏墓志铭”。有楷书名碑如欧阳询书“皇甫诞碑”、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这些碑石个个价值连城,通通中外闻名,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此外,许多碑侧纹饰精美,结构华丽,充分反映了唐代文化艺术的鼎盛和豪华。
这是有名的《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书写,书体端正,无一懈笔,笔到力到,历来是学楷书最好的范本。
这是《颜家庙碑》,为颜真卿72岁时书写,其书结构厚朴,笔力雄健,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为颜氏的书法代表作。颜真卿的书法是人品与书品结合的典范,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
这是《皇甫诞碑》,为欧阳询书。欧阳询为初唐时书法家,初学二王,后来其书法趋向险劲。这块碑上字体间架结构端整劲秀,特别适于初学书法者作练习范本。
这是褚遂良书写的《同州三藏圣教序》。同州为今天的大荔县。褚遂良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兼收欧阳询、虞世南两家之长,又独具风格,疏瘦劲炼,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这是著名的《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书法代表作。笔力遒劲雄健,自成一家,世称柳体。
现在,我们来到第三展室,通过这个展室的珍贵碑石,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书法艺术演变的脉络。这里有篆书“美原神泉诗序”碑,有宋代“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有汉代隶书“熹平石经”残石碑,汉“曹全碑”,特别著名还有表明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的典型作品“司马芳”碑。
在这个展室有唐代两个有名的书法家张旭和怀素写的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用1000个不重复的字组成的四字一组的启蒙识字课本。前半部分讲自然现象,后半部分讲孔子学说。历代许多书法家都将千字文写为书法作品。这是“断千字文”,传为张旭所书。张旭为唐代杰出书法家,精通楷书,尤善草书,素以“狂草”之名,喜欢酒后呼喊奔走,然后落笔成书,时人谓之“张颠”,这里陈列的断千字文共6石,笔意纵横,错落有致,豪放而又不失规矩,较好的体现了张旭的书法特点。这是唐怀素和尚的草书千字文,是明代人余子俊摹写上石,传人学习。
这是著名的《曹全碑》。此碑为合阳县令曹全而立。碑文详细记述了曹氏世系,涉及到两汉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书法艺术在汉隶中独树一帜,是我国汉代书法名碑之一。
如果说前三个展示的石碑过于抽象,那么第四展示的碑子就形象可观了。这个展室陈列有宋、元、明、清的碑石,有我们熟悉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还有描绘古代园林及山水形胜的精美线刻画,如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宋刻王维画竹、明刻达摩像、清刻孔子像,都是较好的石刻艺术品。
在第五展室,我们看到的碑石,除了有书法欣赏价值外,更主要的是其史料价值。这些碑石系为修庙、纪功、拨田、赡学、疏渠、修城的碑石,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史的极为重要的参考数资料。
在第六展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元、明两代的诗词歌赋。最著名的有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游天冠山诗”,清代林则徐书“游华山诗”,这些都是难得的珍贵碑石。
在第七展室中,我们可以看见“陕西本淳化阁帖”,为清顺治三年(1646年)刻。“淳化阁帖”荟萃了历代帝王明臣、名书法家的字迹,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名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摹刻在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称“淳化阁帖”。原帖刻成不久便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据原拓本刻石,藏兰州藩署,故称“兰州本”。陕西本是费甲铸据“兰州本”摹刻共10卷,145石,两面刻字。就碑帖美学而言应该说“陕西本”不如“兰州本”。但仍为书法珍品。
前面,我们参观了碑林七个展室。下面我们再参观一下碑林石刻艺术室。石刻雕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展室,展品分出三个部分。即陕北东汉画像石、唐代陵园石刻、宗教石刻。题材广泛,风格独特,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里展出的第一部分为陕北东汉画像石。东汉盛行厚藏和崇饰祠墓,尤其以画像装饰墓室成为时尚。在我国山东、河南、四川和我省陕北均有发现。画像石通常装饰在墓门或镶嵌在墓室四周,既是墓室的建筑装饰构件,又起镇墓避邪驱崇作用。画像石是在已经加工好的石板上以刀代笔用减底平雕和线刻的手法,雕出各种画像和图案,是一种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陕北东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多为神话传说及现实生活场景,例如,有东王公、西王母、游猎图、迎宾图、击剑图、耦耕(二牛抬杠)、杂技表演等。有的还刻着纪年纪墓的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和习俗。艺术风格质朴简洁,形象生动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里展出第二部分为唐代陵园石刻。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肇始于汉代的陵园石刻在唐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制。在我省境内的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前均有众多石刻。
唐代帝王陵均“因山为陵”。陵园内石刻多用整体巨石雕刻而成,体量硕大,与高耸的山陵浑然一体,石刻题材广泛,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两类。仪卫性石刻有石狮、石虎,翁仲等。纪念性石刻有“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采用圆雕、半浮雕和线雕等手法,体量雄伟,造型稳健,体态生动,气势非凡,体现了唐代雄健豪放的时代风格。
这里展出的第三部分是宗教石刻。既有道教的始祖老子像,又有佛教造像。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以像说教”成为传播的重要形式。自南北朝以后,造像之风盛行。陕西为佛教重地,许多宗教皆发源于此,例如密宗、净土宗。在我省曾建有众多的佛塔和寺院,传世和出土的佛教石刻很多。但主要以寺庙和民间供养的各类佛教造像为主。没有像山西云岗、河南龙门那样大型石窟。这些造像时代序列较为完整,反映了佛教造像艺术从早期模仿外来形式到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审美情趣的佛教艺术风格的过程。从展品中可以看到北魏造像的清瘦和唐代造像的丰腴。这些造像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生动优美,显示了古代匠师们高超的雕刻工艺,是我国宗教石刻艺术珍品。
各位游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领略碑林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只是画龙点睛的向大家介绍了碑林极少的藏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兴趣,也希望大家有空多来参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