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颐和路民国建筑。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地处南京市鼓楼区,位置得天独厚。它以颐和路为中轴,如同一条时光的纽带,串联起众多历史的记忆。周边的宁海路、江苏路、西康路等道路纵横交错,将这片区域自然分隔成多个特色片区。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的高级住宅区,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颐和路的整体风貌令人陶醉。道路两旁繁茂的法国梧桐犹如忠诚的守护者,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挺拔。夏日里,它们形成一片绿荫,为行人带来清凉。淡黄色的墙壁与绿荫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小清新的氛围。这里素有 “南京最美的马路” 之称,绝非浪得虚名。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民国时代,感受着那个时期的独特韵味。
颐和路也被誉为 “民国建筑博物馆”,这里保存着众多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公馆。这些建筑风格各异,有的豪华大气,彰显着主人的尊贵地位;有的简约质朴,却透露着别样的优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建筑艺术之美。每一座公馆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刻录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1927 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其中的产物之一便是上层人士住宅区 ——37.8 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1933 到 1937 年间,《首都计划》中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街道景观按欧洲巴洛克城市空间方式组织,采用放射状和方格网道路交织组成,并在重要节点安排对景。以颐和路为中轴,琅琊路和牯岭路与其十字相交,赤壁壁路、珞珈路、灵隐路、天竺路、普陀路、莫干路、宁海路穿插其中,将公馆区自然分隔成 12 个片区。总计约 1700 余户,平均每户面积约 400 平方米。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这些建筑多以当时欧美流行的摩登花园小洋楼风格为主。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曾是达官显贵及外国公使居住之地,拥有众多名人故居和使(领)馆,文化内涵丰富,历史地位重要。这里有汪精卫住在颐和路 38 号,隔壁 34 号是国民党中央军 “八大金刚” 之首顾祝同的家;蒋介石专门为 “文胆” 陈布雷物色的宅院在颐和路 6 号;特务头子毛人风住在珞珈路 3 号;“山西土皇帝” 阎锡山曾暂居颐和路 8 号;汤恩伯任陆军副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后,以妻之名,花了 2500 万国币购得珞珈路 5 号作为汤公馆。此外邹鲁、陈公博、薛岳、马鸿逵、胡琏、陈诚、周至柔、黄仁霖、纽永健、郑介民、周佛海等军阀也在这里居住。这里也是外国驻华使(领)馆的集中地段。1927 年后,与国民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大使级有 31 个,公使级有 18 个,总计 49 个大使馆或公使馆,分布在颐和路、宁海路、江苏路等路段。这里被誉为 “民国官府区”“使馆区”“近现代建筑样板区”,流传着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的说法,足见其历史文化价值之高。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风云变幻。
李士伟公馆:位于鼓楼区武夷路 4 号,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始建于 1935 年。主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楼高二层,是典型的传统江南古典风格建筑。黑灰色小筒瓦铺顶,悬山顶檐口带垂花门罩,外墙青砖勾缝,布局合理,采光充沛,院内竹林扶疏,清幽宜人。另有西式平房两幢,厕所、厨房各 1 幢,计有房 5 幢 18 间,用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415.7 平方米。这里曾是李士伟在南京中央医院任妇产科主任时购建的花园式住宅兼对外营业的诊所,一楼东侧有对外诊室两间。南京解放前一度租给英国文化委员会使用,后又出租给白敬宇药房。现为江苏省直机关用房,2006 年 6 月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 9 月被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
李振翩、汤汉志伉俪公馆:建于 1937 年前,占地面积 874.26 平方米,现存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平房各 1 幢,建筑面积约 500 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假 3 层,青砖外墙,青瓦人字顶,东西各两个壁炉,木制门窗。北立面有联廊与平房连接,东侧有青砖拱形门。2014 年 6 月,被公布为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李振翩曾接生过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回国,并将先进医疗设备和医学书籍赠送给国内主要医学院校。
黄子濂公馆:位于北京西路 27 号,为中央大学口腔学院院长黄子濂于 1937 年前置地所建,占地 1200 平方米,有西式洋楼 1 幢,平房数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 406.46 平方米。1947 年 5 月埃及驻华大使馆租用,期满后由市房管局代管。现存主楼 1 幢,平房 2 幢,主楼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假 3 层,米黄色外墙,青瓦人字顶。1 楼东南侧为半圆形平房连接主楼,上为半圆形露台,2 楼东侧、南侧、3 楼东侧均为露台,1 楼四周均设大门,西侧 2 间平房也与主楼相连。院内原有防空洞 1 座,因塌陷而改为走道。目前为部队用房,2012 年 3 月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 年 11 月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
徐梓楠公馆:位于宁海路 22 号,建于 1936 年,占地约 700 平方米,建有砖木结构西式楼房、平房各 1 幢,建筑面积 378 平方米。现存主楼、平房各 1 幢,主楼坐北朝南,高 3 层,青砖外墙,青瓦人字顶,大坡顶,带壁炉,木制门窗,南侧底楼两根圆柱支撑门厅,主楼北侧 2 楼上为露台,西南侧平房 1 幢,水泥外墙,青瓦人字顶。2014 年 6 月,被公布为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
沈克非公馆:位于赤壁路 16 号,建于 1935 年,占地面积 924 平方米,有砖木结构西式楼房、附属小楼各 1 幢,平房 2 幢,建筑面积 406.6 平方米,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 297.1 平方米。该建筑现存主楼及附属小楼,主楼坐北朝南,高 2 层,红砖外墙,红瓦四坡顶,带老虎窗,木制门窗。东北侧附属小楼为红砖外墙,红瓦四坡顶。2014 年 6 月,被公布为南京市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该房产后由沈妻陈翠贞委托南京师范大学李美筠教授全权处理,目前房屋使用单位是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颐和公馆即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颐和路公馆区的东边,总占地面积 2 万平米左右,约占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它由 26 幢风格各异的民国时期别墅组成,部分建筑曾作为当时重要历史人物的住处和使领馆所在地。经过保护性修缮,颐和公馆被活化利用打造成历史与人文情怀兼具的城市精品酒店,成为集展览、休闲、旅游、度假、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高尚风情街区。
颐和公馆最大限度地还原 “民国风”,青石板路宽阔整洁,随处可见茂密的法国梧桐和雪松,几辆人力黄包车静静停在一旁,穿着盘扣上衣的服务员撑着油纸伞,让人仿佛 “穿越” 回了民国年代。这里的建筑外观基本上保持了民国风貌,内部装修和陈设也显示了对民国元素的强调和追求。片区内的陈布雷、薛岳故居,都保留了一个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黄仁霖故居则作为片区的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文化馆一层为藕香零拾,展示精美的文化藏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室,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开展小型书展等民国展览。
颐和公馆的中餐馆里以民国菜为主打,每一个菜的命名都有与民国人物、民国事件相关的典故。客房设计师对房间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设计了能让客人住着舒服的客房。其装饰将民国风渗透到极致,不论是老旧的家具还是黄铜的灯具,或是按照那个年代式样定制的床品,都显得别具匠心。
2014 年,颐和公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 2014 年度中国地区唯一的获奖项目。2015 年,颐和路公馆区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作为旅游胜地,充满着浓厚的历史韵味与独特魅力。这里的陈布雷、薛岳等民国名人旧居,仿佛一本本翻开的历史书籍,向游客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故事。步入旧居,古老的建筑结构、精心保存的陈设,让人瞬间穿越回民国时期,感受名人的生活气息与历史的厚重。
除了名人旧居,这里还有一系列特色展馆。民国旗袍馆中,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展示着民国时期的时尚与优雅。那些细腻的手工刺绣、独特的剪裁设计,无不体现着当时的审美追求。民国彩绘馆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让游客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而民国饮食文化展则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细的介绍,带领游客领略民国时期的美食文化。从传统的金陵小吃到高档的宴席菜肴,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此外,部分展馆已被打造成民国风味餐厅,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民国美食,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风味。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体验民国风情,还可以选择在别墅酒店住宿。这些酒店保留了民国建筑的外观和风格,内部装修则尽显奢华与舒适。在这里住上一晚,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民国时期的贵族,享受着那份独特的宁静与优雅。
园区免费开放,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机会。而进馆参观的 5 馆联票仅需 20 元,性价比极高。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是追求文化体验的旅行者,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国文化盛宴。
民国文化展是这里的一大亮点,通过展示民国时期的文物、图片和资料,全面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由画家蔡震先生创作的《梧桐树下 —— 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展,100 幅画作,5 万字配文故事,充分展示南京民国建筑的当代风貌。这些画作细腻地描绘了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建筑之美,让游客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对民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国服饰展透过舒展飘逸的长衫、婉约诗意的旗袍,仿佛能够触摸到民国时代的倩影。展览中展示的各种民国服饰,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尚潮流,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艺风堂民国教育书籍展展出的近 150 本与民国教育相关的珍贵原版图书,均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礼训先生旧藏,涉及的教育内容丰富可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民国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
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 “金陵厨王” 胡长龄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贵书籍、照片,记录了其在民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勋。展览让游客们了解到金陵美食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对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薛岳抗战陈列馆在薛岳故居集中展示了一批记录薛岳抗战历程的珍贵资料以及他亲笔写下的书信。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薛岳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感受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
民国昆曲资料展老旧的照片萦绕着昆曲吟唱,泛黄的书籍交织着丝竹之音,为您带来不一样的民国感受。展览展示了民国时期昆曲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魅力,让游客们在欣赏昆曲艺术的同时,也对民国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民国文化的平台。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还是热爱文化艺术的旅行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感动。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作为中国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地区,宛如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承载着南京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历史记忆。这里的每一座公馆都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从历史价值来看,它们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记录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历程。众多名人曾在此居住,他们的故事与这些建筑紧密相连,为后人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例如,汪精卫、顾祝同、陈布雷等名人的故居,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南京的历史内涵,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
在文化价值方面,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这些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优雅韵味,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时尚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民国建筑风格。它们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体现了当时南京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文化包容度。同时,这里还曾是外国驻华使(领)馆的集中地段,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从艺术价值角度而言,这些公馆建筑设计精美,工艺精湛。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内部的装饰细节,都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建筑的线条、色彩、材质等方面的搭配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一些公馆的雕花门窗、壁炉、露台等设计,既具有实用性,又充满了艺术感,是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南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它们是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保护好这些建筑,才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政府按照 “保护与利用”“分段实施” 的原则,对破损状况相对严重的十二片区进行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颐和路公馆区应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南京的民国文化展示区,让历史文化真正 “活” 起来。
在保护方面,应继续坚持 “修旧如故、与古为新” 的原则,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力度。对于破损的建筑构件,应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保持建筑的原真性。同时,加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好周边的法国梧桐、绿化景观等,营造出与历史建筑相协调的整体环境。
在利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的功能。例如,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线路,将各个片区的名人故居、展馆等景点有机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加大对民国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力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民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比如,打造民国风格的文创产品、特色餐饮、艺术工作室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颐和路公馆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的开发中来,为颐和路公馆区的发展贡献力量。社会各界人士也应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通过不断地保护和利用,它将成为南京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民国文化的魅力,为推动南京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