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寻找老政法精神】束兴烈:我愿为我热爱的检察事业、为我钟爱的小岛再奉献二十年......

政务   2024-09-26 18:27   江苏  




束兴烈

1947年8月出生,1979年12月进入苏州吴县市检察院(现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工作,曾任吴县市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检察员、派驻太湖劳教所、西山监狱检察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退休。1985-2006年,束兴烈在他钟爱的西山岛上、在派驻检察室里工作了整整21年。




  那时去西山岛只能坐船

早上7点从胥门码头出发

11点到达,一天只有一班

我坐了无数次

沿途的风景、站点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



2024年9月,4名新进公务员来到退休老干部束兴烈的家中拜访,他回忆起往事,曾经的流金岁月被娓娓道来。



1979年,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开始面向各个单位遴选优秀人才,时任苏州市吴县市某水泥厂车间主任的束兴烈很快脱颖而出,进入吴县市检察院,光荣的成为一名检察官。



工友们知道,这个当过兵的小伙子不一般

















束兴烈的父亲师从叶圣陶,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半是遗传,半是熏陶,束兴烈的性格中,从小就带有书法家“洗笔成墨”的韧劲,好钻研,好琢磨。

196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很自然地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信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973年,他退伍后进入水泥厂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一线,废寝忘食地学技术,不断尝试攻克难题,短短几年间,从学徒做到业务骨干,再做到车间主任。不少人半开玩笑地叫他“专家”。他却只是笑笑,“哪有什么专家,我只不过肯学、肯钻罢了。”工友们都认为,束兴烈这次被组织选派到检察院,实属必然:“搞法律工作,需要这样肯钻的人”

到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工作后,束兴烈开始和各类刑事案件打交道。法律基础薄弱?讯问技巧不够?出庭经验不足?不怕!看书、思考、请教,他点灯熬油、马不停蹄。

那时候检察院和法院共用吴县市东大街的一栋5层小楼,他常跑去法官的办公室探讨、请教,积淀渐深。就这样,他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突破,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公诉人。

1985年冬天,吴县市检察院按照上级部署,在吴县市西山劳改、劳教农场成立派驻检察室。谁去做这个主任呢?领导找到了束兴烈。“组织有需要,我没有二话。”束兴烈开始收拾行囊。

西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岛,孤悬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进出全靠渡船,一天一趟,过时不候。这里与世隔绝,物资匮乏,生活困难;交通特别不便,既没有公路,也没有代步工具,有时候要跋山涉水地走好几个小时。

虽然艰苦超出想象,但束兴烈不怕,“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整个苏州检察系统,条件再苦,我也不能给组织丢人!”他用前辈们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的精神激励自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艰苦条件,做出一番事业来!



他就这样一头扎进了西山

















当时,驻所检察室是新生事物,一起都要从头做起。

检察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和在押人员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西山的容量很大,最多时关押着服刑人员1600余人,劳教人员2000余人,他们每天都要参加劳动,谈话只能安排在晚上,因此束兴烈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的概念,连春节都回不了家。对于繁重的工作,束兴烈甘之如饴,因为他明白,他对这些犯人来说,是纽带,是桥梁,意义非凡,他必须沉得住、扎得深。

由于束兴烈为人公正,在服刑人员中颇有威信,有时管教干部和服刑人员之间“僵住了”,往往会请他出面做做思想工作。后来,这几乎成了惯例:有不稳定的犯人,就由束兴烈出面

重危犯王某某,有自杀倾向。束兴烈连续一星期找他谈话,逐步打消了他自杀的念头。

本以为王某某会就此改观,没想到他“阴晴不定”,时而平静,时而暴躁,时而呆滞,还因打架被记过。束兴烈只好从王某某的监友那里寻找突破口。

原来,王某某是“孤家寡人”,逢年过节从没亲人来探视,在监室里也不和其他犯人打交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发展下去,恐怕要出事”。王某某的名字又上了他的工作日记,他开始频频找王某某谈话,还建议中队重点关照,多安排王某某参加犯人茶话会。王某某感受到了关怀,慢慢敞开心扉。后来他变得很主动,成为维修工,每年为中队、大队修复电扇几十台,被评为改造积极分子,还被减刑一年。



他,还有“第二张面孔”

















某地一个局长,因贪污罪被解至西山服刑后,经常无理取闹,局长身份“虽去犹存”。有一次,他状告管教干部打断了自己的肋骨。束兴烈非常重视,两次带他到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结果查明是陈旧性骨折,排除了被管教干部打骨折的可能性。后经调查,他的腰伤是多年前骑摩托车摔的。


原因虽然找到了,但这位“局长大人”坚持说自己直不起腰来,不能参加劳动。带着疑问,束兴烈进行了一番秘密调查。很快,真相大白:这位“局长”只是在管教人员面前才直不起腰来,管教一走则行动自如。他竟是在装病!


束兴烈找到了他“直不起腰”的真正目的:想要保外就医,逃避法律制裁。束兴烈向他严正指出,只有老老实实,安心改造,才是唯一出路。“局长”终于认清了现实,从心里转变了角色,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兴风作浪。



时光倏忽即逝,遗憾无法弥补

















1990年冬的一天,束兴烈接到家里电话,说父亲病重,要他马上回去。可等他处理完工作上的急事,匆匆赶到渡口,已过了船期,他急得跺脚,却无可奈何。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父亲已经离开人世……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动摇了。但组织上一句“西山离不开你啊”,他便毅然回头,牢牢地钉在工作岗位上。后来,他干脆将妻子、女儿和母亲一并接到西山居住。现在,还有什么能阻挡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




他确实扎的够深

















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检察室逐渐成为监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监所推行犯人、劳教人员记分考核制度,请他提点意见。

“那我就不客气了”,他一口气提了十几条修改意见,每一条都得到了监所方面的认可,后来这一制度作为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太湖劳教所、西山监狱连续8年没有发生重大事故,2002年被记集体三等功,2003年被记集体二等功;2005年,他被江苏省检察院记个人二等功……

风风雨雨二十载,到了退休的年龄,是该道别的时候了。监所要为他送行,他拒绝了:“我们派驻检察室有法律监督的职能,要把握好距离。我二十年没受过人家的宴请,难道因为退休就破例?”

他提前收拾好东西,和同事、领导打了个招呼就走了。直到现在,西山的领导提起他,都要一拍大腿,“咱还欠束老一顿饭呢!”





二十年前,他来,只能坐渡船;二十年后,他走,坐上了轿车——这背后是时代的变迁——孤岛西山,建了桥、通了车,成为太湖度假区的核心部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他回头看,百感交集——


“再借我一点光阴吧,我愿为我热爱的检察事业、为我钟爱的小岛再奉献二十年。”






离开时,束兴烈坚持要把4名新进检察干警送下楼,他说自己退休后从未进过医院,也没有“三高”。风雨西山二十载的经历,好像让他在与岁月的斗争中也不落下风,而他刚刚度过77岁生日。


告别后,束兴烈的身影在后视镜里渐行渐远,4名新进干警在车内感慨沉思,这一刻,坚韧、谦逊、踏实的老政法精神好似也在新老两代检察人中传递......








谢玉婷:心无旁骛、脚踏实地,不仅仅是束老对职业的一种承诺,亦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诠释。面对当时西山岛交通不便、物资缺乏的艰苦条件,他只是微笑道这不能算作什么苦;面对身边的诱惑,他亮明底线,连一包烟、一顿饭的宴请都未曾接受过。西山岛坚守二十载,他也有过遗憾,未曾见到父亲临终时的最后一面,因为多次辗转、乡音不通耽搁了女儿的学业……但他的心中却依然充满了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愿我们都能铭记这份感动,将束老先生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未来的工作中一直指引着我们。








花夏:束老为工作换乘多种交通工具、奔波几十公里;在西山二十多年不曾吃过别人一顿饭,我深深认识到当时工作条件之艰苦、工作难度之大、工作作风之清廉,深刻领会到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的炽热精神,深受感动。作为青年干警,我会牢记束老教诲,在今后工作中保持踏实、谦虚的品质,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周倜:看望离休干部,不仅是对检察院历史文化血脉的回顾与尊重,更是对老一辈干部的深切敬意和感激。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国家,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以身作则,践行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老的价值观念,助力提升离休老干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会全面学习老一辈党员干部的精神品质,努力做一名有担当、有思想、有信念的检察新人。








谭健康:在工作上,束老教育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就要干好一行,在工作中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并且束老也确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在生活上,束老硬朗的身体和多样化的生活技能确实震惊了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几乎没有去医院,上下楼梯如履平地,体检显示的身体指数也都是健康水准。同时,生活中的各项技能也是“拉满”,修自行车、修空调、做服装……,这些技能都彰显了束老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我们这些年轻后辈也要以束老为榜样,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学会多思考、多实践,磨炼自己的各项技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来源:办公室
编辑:王雨彤

苏州吴中检察


微信号|szwzjiancha

扫码关注




苏州吴中检察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