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报道吴中区检察院“益心为公”志愿服务工作

政务   2024-10-25 18:53   江苏  
《检察日报》公益周刊报道


10月24日,《检察日报》公益周刊以

“益心为公”志愿服务的探索和未来

为题报道

吴中区检察院相关工作情况



2024年3月,郭恒杰(右一)向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和吴中区检察院检察官讲解“爱日堂”修缮施工图纸内容。




提到志愿者深度参与个案办理,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袁灿华立马想到自己曾办理的一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


2022年4月,吴中区检察院收到群众反映,称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仁寿堂有坍塌风险。经该院进一步调查得知,仁寿堂为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物修缮的核心目标在于恢复文物的原貌,仁寿堂破败严重,如何修旧如旧、还原其“古色”,让袁灿华犯了难。



当时,苏州市检察机关鼓励检察官在办案中发挥志愿者的“智囊”作用,于是袁灿华想到了苏州大学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郭恒杰老师。郭恒杰一直从事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工作,了解情况后,他多次前往现场协助检察官收集资料,并对仁寿堂梁架、屋顶、柱子等每一个部位进行价值评估。“有的木材完全坏掉了,有的木材坏掉一半,它们的修缮方法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出具修缮方案。”郭恒杰告诉记者,评估主要是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五个维度进行打分。为了使评估更加精准专业,郭恒杰干脆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进组”。研究团队由5名研究不同方向的老师组成,可以实现跨领域的更全面、深入判断。经评估及可行性分析,研究团队提出了尽可能减少干预原址保护的修缮方案。该方案被设计施工单位采纳,成为最终修缮方案的重要参考。目前,仁寿堂已修缮完毕。“借助郭恒杰研究团队这个‘外脑’,弥补了检察官的知识‘盲区’,提升了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袁灿华感慨道。



像郭恒杰这样的高校志愿者正是最高检在重点招募的对象。2024年6月,最高检部署在全国发展高校志愿者,主要面向年轻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招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志愿者,作为检察机关攻关专业难题的储备力量。




近年来,吴中区检察院

逐步推进志愿者招募、培训

以及参与办案工作全面进行

为检察公益诉讼发展创新“开辟新径”

助力检察公益诉讼提质增效



一是拓宽志愿者招募广度。平台志愿者的选择,以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14个法定领域为基础,截至目前,覆盖不同专业背景律师、公职人员、媒体从业者,文物爱好者、环保爱好者等共计注册志愿者121人。与区团委、区网格化联动工单平台、公安机关等机关团体建立协作机制,发挥团委和网格员、辅警等一线人员的强大 “线索库”作用,逐步实现一线力量的“入库扩容”。以本区域行政划分为基础,实现十四个乡镇(街道)志愿者全覆盖,及时了解地方工作重点与动态,同时更好发挥跟踪已办案件跟踪观察“回头看”效用。

二是增强志愿者管理效能。以精细、高效、科学的管理助力志愿者参与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提质增效,形成了分管领导牵头负责,部门主任强抓落实,公益诉讼办案人员全流程把控的志愿者管理方案。通过组建志愿者线上联络群,建立“志愿者之家”,设置专职联络员,公布线索举报奖励机制,定期发布专项线索征集方案,激发志愿者参与公益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志愿者认同感。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协同培训,现场示范讲解平台操作流程,及时解答志愿者疑问,提升志愿者归属感。

三是提高志愿者参与办案深度。深挖志愿者共建共治“富矿”效应,增强志愿者和检察机关粘合度,引导志愿者广泛、有序参与公益诉讼检察案件流程办理工作,通过参与线索核实、专业咨询、听证、跟踪观察等方式参与办案,累计参与案件办理390人次,参与办案率70%,在吴文化保护、太湖保护等系列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有效助力案件办理提质增效。



来源:检察日报·公益周刊
编辑:王雨彤

苏州吴中检察


微信号|szwzjiancha

扫码关注

苏州吴中检察
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