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特辑
+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前,王梓坤院士首倡设立教师节,40年来,教师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一代又一代毕业生投身于教育文化事业,更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往基层一线执教,贡献青春力量,践行报国理想。那些年,入校时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追逐光成为光,他们收获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也照亮了学生的人生道路。2024年夏天,16支在校生队伍奔赴五湖四海,寻找曾经出现在北师大的那些身影,听他们讲述这些年的故事。
教诲如春风
感
恩
师恩深似海
校友简介
周建锋,华南师大附中数学高级教师,数学科组长,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广东省数学教育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学科组长示范培训项目授课专家,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专家评委,广东省中学数学教学资源征集活动评选专家,广州市中学数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高考研究组成员。2005年至2015年担任广州市数学中心组成员。多次担任广东省高考数学评卷题组副组长。2012年“国家骨干教师培训”成员。共有20余篇论文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数学通讯》、《中学数学研究》等数学专业杂志上,包括广东省教育教学论文评比特等奖在内的各类获奖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出版著作有《高中数学奥林匹克教程》、《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创新思维下的高中数学解题策略》、《高中数学思维型课堂》等。2005年广东高考中,指导的一名学生获数学单科状元,后曾指导过多名高考屏蔽生。
访 谈
+
2024年暑假,我们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访谈了现就职于此的数学科学学院1996届毕业生周建锋老师。忆起北师大,周建锋老师仍满怀感激,感慨他在母校学习的四年中受益良多。本科生活里,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深知夯实基础的重要性,踏实勤奋。对他来说,图书馆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学习到十点、十一点更是家常便饭。
提及走上教学岗位后的经历,周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几个成长阶段:从追求教材的种种细节,到自主研究教学新内容但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所忽略,现如今他更加注重学生的反应、注重取舍。“教育的定位应该在学生踮一踮脚可以够得着的层次”,周老师分享道。教育不断改革,如今周老师是以思维型课堂为核心模式来逐步整理出自己的整套教育教学理论,也得到学校支持,在不断完善课程、出版著作。
身兼华师附中的数学科组长、班主任和数学教师三职,周老师需要在管理和教学方面都下不少功夫。他认为,“课堂始终是教师的主阵地”,备课是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去反复钻研的环节。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课程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法也应当有所变化,不能靠一版教案走遍天下。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周老师再三提到,作为教师要保持学习的劲头,“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而灵活。其动力来源首先是身为教师的责任心,此外就是对行业、对学生、对学校的热爱。要想不断学习,周老师认为,要保持对国家政策和教育改革的敏感性,并用心去领悟其内涵;要不断做题,钻研教材和题目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懂得从学生身上学习,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新见解。
师者微光,微以致远。在周老师看来,身教大于言传,教师应当注重自己的板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好学生的表率,促进自身和学生双方的发展。不仅如此,周老师告诉我们,“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面对中学生这一未成年群体要有亲和力,多与他们互动。”已经在讲台上耕耘二十多个春秋的他和学生们的相处仍然十分可爱:“我教书二十多年了,同学们还喊我‘锋哥’”,周老师笑着说。
在最后,周老师为师弟师妹们送上寄愿:“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专业水平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无论未来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多去了解和接触社会。相信咱们北师大的毕业生去到各个地方都会是优秀的人才,这是咱们北师大的底气!”
编辑|谢峻、黄景曼、黄祉珞、关迪航
审核|潘珊珊 郝新蛟
京师数科
+
微信号|BNU_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