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特辑
+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前,王梓坤院士首倡设立教师节,40年来,教师为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0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一代又一代毕业生投身于教育文化事业,更有一大批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往基层一线执教,贡献青春力量,践行报国理想。那些年,入校时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追逐光成为光,他们收获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也照亮了学生的人生道路。2024年夏天,16支在校生队伍奔赴五湖四海,寻找曾经出现在北师大的那些身影,听他们讲述这些年的故事。
教诲如春风
感
恩
师恩深似海
校友简介
苟晓龙,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本科生,现为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曾任渭滨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曾获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青年突击手、渭滨名师等称号。
访 谈
+
2024年暑假,我们访谈了数学科学学院2007级首届公费师范生苟晓龙学长。晓龙学长先后就职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宝鸡市渭滨区教体局。关于一堂数学课需要做哪些准备,晓龙学长提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讲课初期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数学本身上。想着如何“把冰冷的学术状态转化成火热的教育形态”。这需要对数学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和本质,随着执教经验的丰富,我们会慢慢知道,自己是在教学生学数学,是在带领学生探索数学。所以这个阶段会发现充分理解学生尤其重要,这份理解是与时代相关联的,不同时代的学生他对数学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数学课堂,对我们来说是数学学习,但对学生来说,这是他的生活。所以再往后会发现理解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思想动态更加重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理解他在课堂上,在教室里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是一堂课上需要做的重要准备。
在学习和工作中,晓龙学长非常强调积累,有人常说,“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先做书呆子,再做聪明人”,这都是告诉我们要积累,积累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为之,而应当成为一种习惯。以备课为例,晓龙学长说,“其实我们一生都在备课,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备课”。备一堂数学课,表面看来是我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准备,但事实上我们老师的整个学习过程、人生的思考经历都是在为这节课备课做准备。
关于教育,晓龙学长说,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语气,都是课堂的一部分,都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能传递给孩子的一定是我们本身就信仰的,理解、认可并在执行的。一堂课它有目的性,但不能一条条全是目的性。我们就是在一堂堂数学课中,将自己的信仰和热爱,通过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或者说教师是在营造一种场域,学生在这个场域当中自然就受到启发。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未来的所有期许和希望,都在这行业当中自然而然的生长。
采访团队 | 程宇彤 左祎睿
编辑|陈 彬
审核|潘珊珊 郝新蛟
京师数科
+
微信号|BNU_m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