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上大学以来,我们这代人回家过年和亲戚家人的观念矛盾问题,早就已经是一个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了。并且这一矛盾以白热化+无法调和解决两大特点著称,年轻人反感于中年长辈的各种过时观念与刻板印象,中年长辈则认为年轻人的各种想法不过是愣头青不谙世事的幼稚观点,双方基本处于一个无法沟通的状态……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问题,过去的我对这些问题处于完全回避的状态,从来不屑去解决。这两年身在海外,才渐渐意识到家人和亲戚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开始重新理解和审视年轻人眼里的很多“传统陋习”或“传统尬习”。今天这篇文章大致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谈不上系统,但是或许能够启发你一二,能做到这点就已经足够了!
首先我发现这类矛盾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在于:大学生/留学生大多不是经济或生活独立的,这时你在和这些中年亲戚们产生冲突时,你就已经低人一头了!就我个人来讲,我现在能够在异国靠自己的薪水养活自己,同时我的厨艺很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外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当你真正独立时,其他人对你的指指点点也就不攻而破了!同时,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实际上在我这个年纪也仍然不能做到真正独立,大多可能能够找到工作经济独立,但是还是要靠着外卖度日,时不时地还依靠家里的一些照顾。
总而言之,个人的全面独立很重要,它不是说你要赚多少钱,有多强的能力,有多高的智商。就是最简单的,你能不能够完全一个人生活,自己料理自己的一日三餐与换洗衣物,能够打理好自己的房间,处理好一些必要的日常琐事。这些都是我们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很多人直到为人父母都无法样样达标。
我自家的亲戚大多是距离比较近的,他们对我也相对宽容。但是倘若哪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中国也往往是中年男人特别喜欢教人做事)想要指指点点我的生活习惯,我就可以一句呛回去:我能自己买菜,给自己炒菜,过年回家能给爸妈做饭,你不靠你老婆你能行吗?所以,和老一辈的相处有点像宫斗,他既然一开始就看不起你,你就要攻其弱点,一击致命,让其不得不尊重你!这句话可以改编一下来回击大多数教唆自己的中老年女性亲戚:你看我又能给我女朋友做饭,又能赚钱养家,你家男人有那么疼你吗?这种方式可以攻击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痛点,由此可见,提高厨艺的好处真是不少啊!
能够赢得亲戚尊重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我回家以后家里人说我没有控制体重,老了毛病会变多。我听了不太开心(毕竟哪有这么说人的),表示我的BMI是正常范围,并且各项身体机能正常就是最好的。对方固执己见,我就利用我在精神病院见习的经历回怼:你凭啥觉得你比我懂呢?我穿过白大褂,你穿过吗?利用他们所信奉的东西来回怼,往往也是有效的。毕竟大家终究是亲戚不是仇人,有时候说你两句也只是他们情商低,你用一些巧妙而“威严”的方式回击即可,对方一般不会再死杠下去,同时也会稍微尊重你一些。
很多留学生在这第一点上很可能不适应,毕竟在国外不管亲疏远近,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把尊重他人放第一位。在欧陆的话,即使作为亚裔,抛开隐性歧视不谈,大多数人表面至少也都是客客气气的。在国内一下子不一样了,他人的尊重都得靠自己挣!但转念想想,我们的父母辈们,哪个入社会了不也是靠自己挣的尊重呢?他们的概念里,世界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所以难免带一点类似的习气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多一些理解和技巧,和他们的相处(不管是出于应付还是发自真心)也会更丝滑!
当然,我也只是个人经验之谈,我相信一部分朋友遇到的案例会比我棘手很多,也难处理很多。比如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在字节跳动年入40万回家被家里的亲戚嘲笑,因为家里的另一个同辈送外卖一年就能赚80万……面对这种极端情境,我猜想我自己也将束手无策了!
谋得长辈的尊重还不够,诸多大学生和留学生们还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种中年亲戚们的各种刻板印象和偏见。拿我自己来说,回国以后长辈但凡和我聊起国外,他们的第一大素材就是各大短视频自媒体,而如果你真的去了解这些短视频自媒体,你会发现这些短视频和自媒体大多是由和长辈们类似成长经历,只是换了个地方打工的人运营的,他们主要的区别就是换了个地方生活,但是并不对国外的文化与社会真正认同。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依旧很强,同时也时常带着在国内既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去审视和解读国外的一些社会与文化现象。而对国内的受众来说,这些视频往往不能够帮助受众们拓宽自己的视野,反倒是起到了用视频证据加强了受众们既有的刻板印象——毕竟老话讲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看我现在看到这视频里的巴黎那么脏乱差,我之前听的准没错了!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观念是很难的,让一个人自主地去突破自己的认知,进行学习更是难上登天的事情,所以我也只能大致地谈谈怎么应付这种刻板的观点。首先我想聊聊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最近DeepSeek大火,我看到有文本分析中国AI的赶超源于美国人对中国人“只会模仿,不会创新”的刻板印象与偏见,而也正是这种刻板印象与偏见导致了如今整个科技界被DS的出现而震动。而倘若美国人能够消除这种刻板印象与偏见,能够深刻意识到中国既有擅长模仿,也有擅长创新的公司与科技团队,那么或许今日的局面会有所改变。而同理,这种分析也适用于我们自身,中国人长期认为美国人“爱教别人做事,自己却尤其懒”,那么是否也可以审问一下自己:既然美国人如此之懒,他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科技大国的呢?(相关的分析可以看顾家北阅读公众号最近的文章)
对付刻板印象的方法,在我看来,不是抛出反观点,进行辩论。对很多留学生来说,大家向往海外,甚至想要毕业留在海外,所以一旦有人攻击自己所向往崇拜的事物,有一些反击的想法也是正常的。但事实是,我们过年过节很多饭桌上的时政观点都是“颇具格局”的(比如我爸会和我说某位官员的某个政策是错误的),很多长辈亲戚们的话,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正经观点来看的话,那么这种观点完全可以作为某位深耕国际关系与政治研究数十年的领域大牛在自己的关键著作结尾的势大力沉的收官之笔。简单来说,这些大的时政观点不是我们任何人能够拿得起的,即使拿得起也不适宜在饭桌上讨论。长辈亲戚们在饭桌上吹吹牛逼就过了,倘若你真的想要去提醒他们,那么势必不能踩在反方的观点去反驳他们,这是一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也拿不起的事情。
刻板印象的本质是非理性的,以偏概全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或许是点出一些漏洞与谬误,比如前面提到的,认为美国人又懒又笨,那么为何他们还能长久地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军者呢?在这种谈话中,提问要比立论明智,切记不要因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而硬给自己立一个反面——很多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只不过是想让长辈们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而非想让他们接受我们对国外或许更加正面的立场。所以只要提问能够让他们收束自己的言论就行了,不用想着让他们“屈服”,毕竟改变他人的想法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改变他人的行为还是有可能的。
这种过程不仅有利于沟通,同时你会发现在思考如何提问的过程中,你自己也会意识到自己以往固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很多老一辈人觉得中国现在发展得好了,一切都在赶超国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我们这辈人觉得差距还很大,认为中国不宜居,还是很差劲,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呢?聊天不能上来就讲立场,首先立场背后要有实在的内容,而真正会聊天的人,聊的都是这些内容,至于具体的立场,要相信对方有自主判断的能力,留给对方自己去裁定,这样就能做到天也聊上了,尊重也给到了。
总之,如上的技巧归技巧,互相的理解与包容还是最重要的!当下的国内社会,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同群体的文化断痕太严重了,而在生活中具有多重身份的我们,往往游走于不同群体之间,在这个过程中的割裂感也是尤其强烈的。更不幸的是,根据我的主观经验来看,大家对于不同的文化与观念的包容与信任做得还是不太好的,我之前看到清华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在世界上的13种语言中,过去200年中文的负面表达频率是最高的,我们在面对异己的现象时,往往是观点先行,并且这种观点往往还是负面的,这种模式是十分不利于互相理解的。
最后,我把我曾经看过的,罗素先生留给未来世界人们的一段话中,关于道德的留言作为结尾:
关于道德,我想说的十分简单。
我想说的是,Love is wise, hatred is foolish. 在这个日益紧密联结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容忍彼此,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总会有人说出我们不爱听的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生存。假如我们真的想要共存,而不是共亡,我们必须学会这种宽容与忍让,因为它们对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
想看原视频的可以跳转以下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i4y1b7pw/?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189d6ac27b5b13f4803541e30cb0d2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