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

文摘   2025-01-26 21:36   江苏  

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是一个研究生阶段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在网上也看到过很多的问题,询问某个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以及学术在当下是否是一个具有性价比的生涯选择。相较于网上的大多数理性分析的答案,我个人的答案会有一些不同,也会十分的个人化。但正由于不同,或许也会有一些参考意义,大家多方参照着来看就可以!

我把我最基本的观点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是否适合做学术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的经历比较特殊,我的本科属于是自我教育的,所以虽然我说我自己是心理学本科生,但我其实formally算不上任何专业的本科生。我在本科的时候就是自己感兴趣什么就去看什么,学什么,慢慢地培养出了钻研和学习各种“复杂的”东西的习惯。

后来等到快要毕业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看各种哲学的东西,却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要毕业找工作(还找不到)的窘境。所以我和很多人一样,首先打算出国留学,因为哲学的学习,所以我对欧陆会比较有好感;另一方面由于提前了解到欧陆读博不仅不用自己出钱,老师甚至还会给你发优渥的薪水,所以就开始尝试在本科学校里做一些学术研究作为过渡。做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开始学一些领域相关的东西,渐渐地发现做学术这个过程也可以满足我钻研和学习各种“复杂的”东西的习惯,所以就开始“沉迷”了。

再后来,我发现简单的心理学研究无法满足我的求知欲,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心理学这个领域内的很多学者水平实在有限,所以我就转向了统计学,再到博士阶段开始做统计学,工程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这整个过程对我来说的逻辑,如果打个比喻就是这样的:几年前的我就像个从村里刚出来的乡巴佬,啥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喜欢看书,喜欢钻研些东西,到城里以后闯了一阵后突然有人告诉我,如果我可以持续看书,就有人会给我持续发钱,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还有这种好事儿

在知道了有这种好事以后,我就慢慢开始领钱看书,并且考察这种带薪看书的环境是否一样能够满足我的求知欲与探索欲,目前来看一切都还不错!所以对我来说,不存在我是否适合做学术这一问题,只存在做学术是否适合我的问题——看上去我是在玩文字游戏,但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重要不同:我思考问题是从自己这一主体出发的,而非从客体(做学术的活动)出发

这种主体性思维实际上是我们很多做题家缺乏的方式:大多数人的主体性很弱。如果这世界上有某种叫作“文化病”的概念,那么主体性弱大概就是特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病”了。我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其他同胞的意思,我自己也只是在学术选择方面有比较强的主体性,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时刻受这样问题的困扰,甚至比很多同龄人要做得差!

我们要怎样才能具备这种主体性思维呢?从我思考做学术问题的例子中可以看到,我在做学术前,就已经有了我个人明确的喜好:我知道什么事情对我是有意义的,什么事情对我是没意义的,我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做学术只是众多实现我个人喜好的途径之一。

那么要明确个人的喜好这件事情难不难呢?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一个人自身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时,环境对这种探索最终是否成功起到了很强的决定性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我能够最终明确自己的喜好并且找到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和放任我野蛮生长并给予我无条件支持的父母脱不开关系。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父母们尚且看不到这种探索个人喜好的意义,更别提为子女提供探索个人喜好的环境了。而正因为没有明确的个人喜好,所以很多人思考职业选择时,会对众多职业做多方面的考量,这些考量往往十分理性,比如这一职业的收入,行业整体前景,工作强度等等,但也往往过于理性,恰恰缺失了感性但却最重要的一环:我是否喜欢这个职业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做选择时,个人喜好是先行的,我会选筛选出一堆我自己首先“看着顺眼”的选择,然后再结合各种理性与现实的因素进行权衡和抉择:我可以为了现实选择我次喜欢的东西,但绝不会为了现实选择我不喜欢的东西。同时,改善现实条件(比如生活水平)并不是我做选择的主要目的,即使我选择了自己次喜欢的东西,我之后的努力也是为了让我能够具备选择我最喜欢的东西做准备的

这种想法在现有的文化体系下并不受很多人的认可,我不做过多的争辩,只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某个思考。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很多岗位发出挑战,甚至对我们人类这一智能体的存在提出质疑:如果有一天AGI(通用人工智能体,指能够广泛胜任各种任务的人工智能体)真的实现了,它和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区别呢?这时,作为现代理性人的我们会发现所谓“低级的”感性与经验,对于我们人类的特殊性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有经验事物形成个人喜好的能力,有依据个人喜好驱动自我学习行为的能力,这一过程大概是AI在几百年内都无法具备的……

扯远了些,最后总结一下我刚刚想发表的观点:我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做学术本身是个伪命题,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来说,这一问题应该被转化为做学术是否适合实现他自身的喜好与价值。同理,对于我来说,我从来就对学术圈没有过多的执念,因为它只不过是我满足个人探索欲的一个平台,如果这个平台没有办法使我满足,我可以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更换职业,我自己试过很多职业,比如之前切过牛舌,我就会利用这种重复劳动的时间进行脑力活动与思考,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后面看到张益唐曾经也沉迷给餐馆洗碗,我当时就觉得十分有趣!)

当然,正如我前面所提,虽然理想的情况如此,但是在当今的学术体制下,很多人更多地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稳定的职业来进行选择的,很多人本身可能并不喜欢钻研和探索,只是恰好拥有一个聪明的脑袋,于是就想要通过一种decent并且受人尊重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学术职业化是高校与学术制度/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结局,它更不是中国的专属,实际上国外把学术当职业的例子往往只会更多(尤其是博士教育高度流水化的美国)。我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给很多对学术抱有期待的研究生们一些经验参考。做学术并不是一块让你逃离社会的温床,只有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术的平台才能够为你的人生服务。反之,假如你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学术最终将会在你这里蜕化成某种职业性的东西,而与其他的职业有所不同的是,它将披挂着带领人类前行的光荣使命,厚颜无耻地剥削和利用你,让你感到每分每秒都在被榨取自己的剩余价值……

PsychoStatisticia
一个统计学研究者的个人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