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逆来顺受,哪有逆行人生
2024-10-05 14:26
四川
今年国庆我没有出去旅行,也没回老家,除了想办法把每天吃的食物热量消耗掉,剩下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了。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并不能我让心甘情愿的掏出40大元,就观影体验来说,这些电影在电影院看还是在家看,体验并无二致。按照电影下线,再上架平台的周期来看,不过就是比别人晚看一个多月罢了。这两天看了《逆行人生》和《抓娃娃》。两部电影都在及格线之上,各有千秋,都值得看,但打开豆瓣,却恶评如潮。解放初期,舞台剧《白毛女》演出中,黄世仁在台上要把喜儿带走,气得台下的解放军战士要拔抢干死这个老登,政委一把按住枪,说:这是戏。90年代还珠格格热播,容嬷嬷的扮演者李明启老师上街买菜,卖菜的小贩说:你太坏了,我不卖菜给你。李老师笑笑说:那是戏啊,我都出戏了,您还在戏里纳?演员和角色永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能把人带入戏说明演员演得好。分不清演员和角色,说明自己太傻逼。请问天底下哪个戏里的穷人(主角)不是富人扮演的?威尔史密斯在《当幸福来敲门》里都穷成啥样了?人家资产3.5亿美元啊!现在网友分两种,一种自己没能力明辨是非要瞎逼逼的,一种没能力明辩是非跟风瞎逼逼的。众所周知,短视频看多了伤脑子,严重影响阅读能力和理解力。但短视频平台有办法,你看不懂没关系,我再给你简化,再给你“连环画”。如今的电影预告切片皆是如此。明明台词和场景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还非得加上连环画式的描述,生怕有人看不懂。这就好像怕你不消化,把饭嚼碎了喂到人嘴里。我也理解,因为真的有人看不懂。越看短视频越降智,越降智越看不懂,观众越看不懂越需要创作者降低观看门槛。《逆行人生》中几处剧情不是很合理,如父亲想自我了结减轻儿子负担,夫妻都没正式工作孩子却依然上国际学校;情感渲染很突兀,如大黑被打后却鸡汤式的说:希望今天比昨天过得更好。电影开篇用三个不同时间的闹钟描写三代同堂的背景,几分钟的快速剪辑勾画出徐峥中年大厂程序员的形象。吸烟室里的程序员群像,台词透露出加班文化盛行。而电影5分钟不到,徐峥已经被裁员了。叙事真的很高效!又是几组镜头,徐峥去面试,被人力资源错把78当98年,才有了个面试的机会,却被马东扮演的面试官当众年龄羞辱。为了还房贷和给父亲做康复,徐峥妻子算出,他需要每个月至少进账15000才能保证家里的日常开销。在小饭馆里听到外卖小哥说一个月能挣10000多,徐峥脱下长衫,换上了黄袍。配送时间分秒必争,配送路线错综复杂,顾客素质参差不齐,差评投诉有苦难言。比如一个好评差评,就能让顾客拿捏骑手。为了不给差评,徐峥立刻低头。顾客一脸得意的说:就这素质,活该一辈子送外卖。我最瞧不起欺负外卖员和服务员的人,花几个钱就把自己当大爷,再有钱也是狗逼。比如徐峥不帮顾客扔垃圾,也要被差评,但配送站完全不会帮骑手考虑,只会在意配送站的差评率,因为差评多了就印象整个站点的等级。无奈,所有人都在算法之中,包括站长、骑手、店家,和顾客。除了徐峥自己的刻画比较深刻外,骑手群像刻画是比较弱的。为孩子筹钱治病的老抠,攒钱娶媳妇的重庆小伙,为还良心债的单王大黑,每个人的描写都浮于表面。除了导演水平不够,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过审吧。毕竟苦逼太多,影响正面形象,与主流宣传的“包饺子”价值观不符。比如和王骁的这场戏,两人的背后是无数被抛弃的共享单车。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如果修复成本过高,不如直接扔了再生产新的。单车如此,人也差不多。最后一送餐戏是跨年夜前,排名前五的骑手展开较量,争夺单王,且能拿到额外的2500奖金。徐峥在配送最后一单时,毫无意外的出了意外,被车撞了。那一刻,被撞的徐峥如同之前被撞的王骁一样,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受伤情况,眼里只有“送单”,这是一种被“异化”的表现。此刻他已经不是人,只是一个送单的机器。他的使命就是完成送单工作,自己是不是人,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已经完全不重要的了。当业绩、排名、评分、时效成为一个人的全部,这个人是不是“人”,已经没人在乎了,包括他自己。被撞的徐峥依然努力送餐,送餐地点是一家夜店。无数年轻人在纸醉金迷中蹦迪,倒数跨年,腿上还留着血的徐峥终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前,把外卖递到顾客的手上。他终于成了单王。但那一刻没有荣耀,没有励志,影片用了静音的方式处理了这一切。轰鸣的音乐中,没人在意一个中年屌丝。一个曾经的大厂精英,被裁员后因为年龄找不到工作,成为骑手,并努力成为单王的故事有鸡毛好感动的?静默的画面中,徐峥的黄色外卖服,被淹没在绚丽的灯光中,如一滴黄色的颜料,融化在被污染的蓄水池里。影片最后徐峥卖掉大房子,全家搬到老小区,估计女儿也不上国际学校了。影片还是在“包饺子”的氛围中结束了。有人把徐峥为骑手设计的路路通小程序推荐给外卖平台大官,影片结束。这个小程序是会助理徐峥重返职场,还是成为加大压榨骑手的工具,没有答案,也好像给出了答案。骑手是一个群体,建议大家去读之前的爆文《困在系统里的骑手》,每个人都被算法压榨得喘不过气。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以前跑12个小时挣的钱,现在要跑14个小时。骑手不吃饭、不上厕所飞奔在路上,网约车司机情况也还不哪去,即便你再延长工作时间,你的单价总价也不会增加太多。“成都双休犯法”一度成为小红书热词,年轻人想找个双休的工作难于上青天。电视剧《凡人歌》里李晓悦想找个不加班的工作,也如天方夜谭。什么你要买五险一金,给你正常交社保就不错了,还想五险一金?如果把骑手的世界放大,我们谁又不是在分秒必争的“送单”呢?写完这句话我望向窗外,想到上世纪90年代,我的父辈们在下岗潮来临前,如论如何加班加点,工资也不如从前的一半。到底这个世界怎么了?钱都哪去了?我们只想要黄渤唱的《中国梦》里那样的生活,是我们要求太高了么?妈妈,这个世界会好吗?
李响有话说
有点偏执,有点立场,有点啰嗦,有点胸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