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探究

文摘   2024-12-01 11:04   浙江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来龙去脉,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反流屏障的重要性


  1. 食管下括约肌的作用

  • 在消化系统中,食管有一个重要的防反流 “门”,即食管下括约肌。它就像一个单向门,能够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进食管。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保持一定的压力,确保胃与食管之间的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防止胃内容物逆流。然而,当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与功能出现异常时,抗反流屏障被破坏,胃内容物就会毫无阻碍地进入食管内,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 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危害

    • 胃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会分泌许多具有很强消化能力的物质,如胃酸。胃酸能够消化我们吃进去的各种各样的食物,对于娇弱的食管黏膜来说,胃酸的侵蚀性是非常强的。当抗反流屏障失效时,胃酸就会反流至食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长期的胃酸反流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等病变,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二、食管自身功能的影响


    1. 正常情况下的食管功能

    • 正常生理情况下,会有少许的胃酸进入食管内,但食管可以借助唾液中的碱性液体将胃酸中和。同时,食管的蠕动也可以将反流的酸性物质清除,食管黏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我防护功能。这些功能共同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食管免受胃酸的侵蚀。

  • 功能降低时的后果

    • 当食管的清除能力及蠕动功能降低时,食管黏膜变得异常脆弱,容易遭受胃酸的侵袭。例如,食管蠕动减慢,无法及时将反流的胃酸清除,就会导致胃酸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此外,食管黏膜的自我防护功能降低,也会使其更容易受到胃酸的刺激,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三、导致抗反流屏障失效和食管功能降低的因素


    1. 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或功能障碍的原因

    • 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裂孔疝、妊娠、肥胖、便秘、呕吐、负重劳动、长期胃内压升高、高脂肪饮食、巧克力、某些药物等都可能使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受损或功能障碍。贲门失弛缓症术后,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抗反流能力下降。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妊娠期间,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和子宫增大对腹部的压迫,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肥胖会使腹部压力增大,进而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便秘、呕吐、负重劳动等情况会导致腹内压升高,也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高脂肪饮食和巧克力等食物可能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增加反流的可能性。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

  • 食管功能降低的因素

    • 食管蠕动异常、干燥综合征、长期吸烟、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某些药物都会导致食管功能的降低。食管蠕动异常可能是由于神经肌肉疾病、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等引起的,会影响食管对反流物质的清除能力。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唾液中的碱性液体不足以中和胃酸,从而增加了食管受胃酸侵蚀的风险。长期吸烟、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会对食管黏膜造成直接的刺激,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引起食管黏膜损伤,导致食管功能降低。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已经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