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可以好好的活着;最后,能好好的离去——对于“生命”,应该给予最大的尊重!

文摘   2024-07-04 17:30   河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这个课题——这一生,可以好好的活着,最后,能好好的离去~
在离去的那一刻,带着安详、宁静,平静的离开——想必,这就是来人间轮回一遭,最好的结局了。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临终”这个课题的知识,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为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
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
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医学上的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大家要去了解"临终关怀",不仅因为其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更因为其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同时,作为家人和亲属也要理解和予以支持,决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或孝心去过度医疗。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用手摸上去感觉会是凉凉的。不要认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来保温。相反,即使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临终病人会因为呼吸衰竭表现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辅助呼吸似乎是应该的事。但是临终病人已基本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予供氧无法减轻呼吸困难。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打开房间的窗户,尽可能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它的合成麻醉剂可以适度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
临终病人会出现吞咽困难,无法进食和饮水,虽然可以用胃管喂病人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产生一种异常的欢欣感。反而,那怕只是给病人灌输一点点的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强迫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或者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病人窒息,病人如果不配合会痛苦挣扎等,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虽然静脉输液能一定程度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也会带给病人水肿、恶心和疼痛等不适感觉和反应。

死前一周左右,大约有56%的病人会是清醒的,也有大约44%的病人嗜睡,但没有一个临终病人是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只有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其余者会陷入昏迷。
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要说的话一定要说出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Ta必要找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Ta失望而去。
临终关怀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它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分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要知道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
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其实,人们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就是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Ta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也就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其实事情并不复杂。
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而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自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都要面临死亡,每一个人。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有人情味,合理些......自然而然。不要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让死亡的过程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释然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好好的生,好好的活,最后,好好的死去,这或许就是完整的一生了吧~

世界一自悠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客服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世界一自悠行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 人生有你的,也有我的; 自由自在是我们共同的向往~ 悠然自得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