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味道的科普文章
作者:夏萍
便便这个东西提起来让人都觉得有点恶心,但其实它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代谢产物,而且便便也能反映人的一些健康状态。大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三大常规之一,也是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和风向标,很多人常常因为怕脏、怕臭而拒绝这项检查。殊不知通过这个“有味道”的检查,可以排查出很多的消化道疾病。然而我们自己通过细微观察,可以简单辨别身体的微妙变化。
一、大便的形成之旅
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食管、胃的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营养物质被充分吸收,剩余的残渣与大量水分、肠道细菌、脱落的肠黏膜细胞以及胆汁等混合,逐渐形成半流质的食糜。随着肠道的蠕动,食糜被推送至大肠。在大肠中,水分进一步被吸收,食糜逐渐变得浓稠,最终形成了大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 24 - 48 小时,期间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发酵、分解食物残渣,不仅影响大便的质地,还能合成一些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二、颜色背后的健康信号
便便颜色的变化,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人体的“报警”征象,正常的大便呈黄褐色,这是因为胆汁中的胆红素在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所致。形状多为香蕉状或圆柱形,质地软硬适中。然而,当大便的外观发生变化时,就可能预示着不同的健康问题。
三、成分中的健康线索
大便的成分除了水分、未被消化的食物纤维外,还包含细菌、脱落的细胞等。其中,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对健康有着深远影响。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功能,而有害菌的滋生则可能引发肠道炎症、腹泻等问题。通过观察大便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可以初步判断肠道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例如,对于便秘问题,可以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加强运动等;对于腹泻问题,则需要关注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对于粪便样本进行常规及隐血检查,可以了解人体肠道健康状况。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大便中偶见白细胞,无红细胞及寄生虫卵等。白细胞增多可能意味着肠道有炎症,如肠炎;红细胞出现则提示肠道有出血、炎症或肿瘤等情况;若发现寄生虫卵,就能明确寄生虫感染的类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异常微生物,能够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也可对消化道肿瘤进行筛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便于针对性治疗。通过大便潜血试验还能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这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十分关键。
四、排便习惯与健康关联
正常的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一般每天 1 - 3 次或者每周 3 次以上都可能是正常的。规律的排便习惯反映了肠道正常的蠕动和神经反射功能。如果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持续时间较长,都需要引起关注。如果排便次数过多,如每天超过3次,并且大便呈现稀水样或不成形,可能表示存在腹泻的情况。相反,如果排便次数过少,如每周少于3次,并且排便时伴有费力、困难、不尽感,可能提示便秘的问题。长期便秘可能导致肠道内毒素吸收增加,引发腹胀、食欲不振等不适,还可能增加痔疮、肛裂以及肠道肿瘤的风险;而频繁腹泻则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可能是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表现。
大便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被提及,但它却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关注大便的变化,就如同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我们更好地呵护自身的健康。
(部分来源网络,如侵删)
编 辑:陈 哲
复 审:庞现超
终 审:刘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