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真的能买来幸福,直到你年入80万
文摘
科技
2024-07-26 11:45
英国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和安格斯·迪顿在2010年做了一份研究,首度提出了7.5万美元这条“幸福线”。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年收入在达到7.5万美元之后,人的日常情绪体验便不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得到显著改善。14年前的7.5万美元,按今天的美元价值计算约为11万美元,折合刚好80万人民币。
也就是说,人们的平均月入66666.66666666…才能到达幸福的顶峰。不得不说,这个数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比西方人看到“666”三个数字还要害怕。但一些最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个数字,或者说推翻了数字对幸福的意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高级研究员 Matt 认为,“把对幸福的追求简化成对金钱的追求是绝对错误的,但完全摒弃金钱的重要角色也是错的”。
11万美元的数字错了吗?
盖洛普民调一项针对45万名美国人的调查显示,对于人们日常的情绪来说,7.5万美元可以成为一个标准。研究发现,假如人们的家庭收入高于12万美元(数字经计算购买力后调整),他们对生活的整体评价会高于那些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受访者。
但这项研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到底超过了7.5万美元后,我们还会不会“越来越幸福”?
英格兰华威大学商学院的三位经济学家在全球搜罗了针对“巨额彩票”中奖者的调查,研究彩票中奖对心理幸福(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长期影响。
调查选取了2500名瑞典彩票的中奖者,他们平均获得了超过10万美元的奖金。研究发现,大部分中奖者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中了少量奖金的中奖者。当然,彩票是飞来横“福”,奖金给他们带来的生活满意度提升大多只持续了5年左右。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评价性幸福感”(evaluative wellbeing)的一项标准,大概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聚焦在长时间段内且相对整体的幸福的感知,相对下面提到“体验性幸福感”要更加地理性。而我们每天都想拥有的良好情绪,或者说是称之为“体验性幸福感”(experienced wellbeing)似乎很难受到大额奖金的影响而提升。因此这项针对瑞典的研究的结论是,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赢得彩票大奖对中奖者的“Happiness” (开心程度)有任何重大影响,而 Happiness 是“体验性幸福感”的衡量指标之一。
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大奖甚至也不能显著改善人们目前的心理健康。甚至对人们的健康、人际关系、邻里关系、对社会的看法没有起到任何变化。不过这项研究至少告诉我们,从长远的维度来看,哪怕是超过7.5万美元的收入增长对“评价性幸福感”的影响是存在的,这将影响我们的财务管理方式,乃至以长远的方式审视个人未来发展上都是有帮助的。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大学时曾经试过每个月零花钱只有1000块,扣除吃饭每个月能省下的钱也就三百。所以买个50块的东西都会左思右想。想要尝试投资但担心蒙受亏损,因此在大学期间都没有培养出理财的观念。而当我研究生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是3000块钱,我能花掉一半多一点,剩下1000块每星期做定投,每一支基金投个两三百。就在AI带动的这波美股涨潮中,我学到了投资上的知识,也稍微赚了七百块。
最近回调了一下...
尽管钱不算多,但至少让自己觉得我投资是可以赚钱的。所以现在即使蒙受亏损也不会过度担心,因为我有充足的存款,而不是每个月只能存个几百块。一不小心说了太多自己的事情,我们继续聊聊钱和幸福的关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研究员马修·基林斯沃思的想法是,重要的不是钱能买到什么,而是金钱在无意中提供给你更多的选择。
人们能藉此更加从容地面对潜在的损失,以及应对失败所带来的风险。或者像我一样,在做购买决定的时候不需要思绪再三,哪怕你想买的是必需品。直觉上来看,金钱和幸福是具有强关联性的两个事物,但想要用一条公式来量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锚定一个“幸福顶点”可能并不现实。
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其实是有点太窄了。或者说,我们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金钱来衡量幸福感。至少是幸福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幸福的边界效应
和“瘾君子”一样,赚钱对幸福的影响也具备边际效益。当我们的收入越来越多,每增加一块钱所占的收入比例就越小,因此对幸福感的影响也会减弱。基林斯沃思认为,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注重比例而非具体数额。如果我们想要再次感受到工资从5万美元变成10万美元的兴奋感,我们可能需要从10万美元变成20万美元的时候才能感受到。
假如我们不是巴菲特这种以赚钱为爱好的商业精英,实际上我们会在某个时刻找到我们对收入的舒适区,然后我们不再追求收入的高速增长,只求能保证这个收入水平和对抗潜在的通胀。这个舒适区也许来自我们自己对抗风险和保持生活质量的定义,特别“有上顿没下顿”的人,对稳定的追求几乎就是他们对收入的追求。42岁的艾米·格拉布尔在过去六年里收入持续增加,从6.5万美元的年薪逐渐提高到10万美元,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她现在不再幻想能升迁到更高职位,反而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在收入不足时,艾米总是担心她不够钱来支付日常开销。但现在的收入让她能持续偿还学生贷款,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她曾经历过收入不稳定带来的幸福感下降,现在则过着稳定的人生。“伊斯特林悖论”主要阐述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即社会整体的收入增加而不是聚焦个人收入的变化。但依旧能解释我们今天聊到的话题。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提出“伊斯特林悖论”,他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增加可以显著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进一步收入增长的影响开始趋于不明显,人们希望从其他方面得到幸福,比如社会公平、人际关系、健康、个人成就。
可见,收入的增加并非对所有人都具备吸引力。但收入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起决定性作用的,依旧是个人心态以及对生活的追求。
我们再一次提到基林斯沃思,他和另外一个研究员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对某些群体来说,收入超过10万之后幸福感不再提升,但一些人幸福感反而会加速上升。
他总结道,“对某些人来说,金钱就是比较重要。”
科学家们的结论都显示,7.5万美元的红线可能并不存在,突破这条红线后会幸福还是更加幸福,似乎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性格。诺贝尔奖得主,也是“7.5万美元”概念提出者之一的安格斯·迪顿认为,7.5万美元这个数字之所以被经常引用,部分原因在于它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能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我们乐于接受的叙事,即那些非常有钱的人不见得能比我幸福多少。
BERITA 伯利塔加入了 Not By AI 的倡议,承诺本文 90% 以上的内容由人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