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12月冠军拍卖展出了一枚天国圣宝半两银币,重18.05g,作为方孔钱,竟然入了N盒,并且获得NGC AU 58的评分,为张南琛收藏,
关于这枚天国圣宝半两银币,其身世还是颇具趣味的: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银币虽然在150年前就由太平军发行过太平天国银币,但太平天国的银币几乎是无人知晓的,直到有一篇关于此币的权威性文章发表,该文由史博禄撰写,发表在1978年4月25日的《世界钱币新闻》。
之所以能进N盒,是因为这些银币在中国钱币历史上独一无二,既不是翻砂铸成,也不是机器打制,而是用手工雕刻而成。
币上的文字及边框均是人工雕刻。目前仅知两种面值,是依据它们的重量分为:
1/2两(直径32毫米,重量17.5克)
1/4两(直径28毫米,重量8.3克)
每一枚钱币的尺寸和重量实际上都不尽相同。
史博禄的文章不但对这些银币作了介绍,还证明了这些银币是真实性的存在,在1860年太平天国于都城南京时就已使用了。
这些钱币在中国从未公开发行过,中国的收藏家也不愿意相信它们是真品,直到曾泽禄撰写的另一篇关于此币的文章在《中国钱币》(1989年1期)上发表(此文主要基于史博禄的第一篇文章)。之后,它们被编录在了马定祥的第二版《太平天国钱币》(1994年版)中。
需要注明的是耿爱德目录中的那枚太平天国银币(Kann 8k)是假的,可能是由普通黄铜币镀银制成。耿爱德列出的Kann 8是一枚半两银币,但耿爱德并未意识到它是手工雕刻而成。
中国收藏家一直找不到有关任何此币的参考资料,但是早在19世纪的时候,这方面的资料就已经存在于西方文献中。
实际上,最早关于此币的记载来源于外国人:
1863年P. O. Van der Chijs在《Revue de la Numismatique Belge》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他曾经将一些中国清代铜币赠送给了荷兰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Leyden)的钱币陈列馆。 一起赠送的还有一张太平天国银币的图样,本属于广州一位美国传教士。文中还清晰地刊登了一枚雕刻的太平天国银币,从描述中我们得知这是一枚半两银币。这部分内容后来还被原封不动地刊登在了Prosper Mailliet编译的《Catalog of Siege and Necessity Coins》,此图录共分4册,1868-1873年间出版。 1878年,一枚半两太平天国银币在德国柏林的Fonrobert世界钱币专场拍卖会上售出。
在1880年出版的《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中,有位著名中国钱币收藏家Stephen W. Bushell(生卒:1844-1908年,1868-1899年居住中国),发表了一篇有关清代钱币的长篇要文。他在文中写道:“太平军发行了‘天国圣宝’字样的各种面值的银币。”
1/2两银币和1/4两银币是George Glover的藏品(现保存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馆),1895年被收录在骆哈特(James H. Stewart Lockhart)编写整理的有关这个收藏的图录中。
太平天国银币在钱币学以外的资料中也有记载,例如在1896年6月18日Mesny所写的《中国杂记》中,William Mesny详细叙述了他在1860年身为太平军囚犯时期的经历。他跟太平军共处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提到他们在南京铸造金、银、铜币。此外,还有一篇由英国驻宁波领事Robert J. Forrest所写的文章,他在1861年3月访问南京。在1862年Lindsey Brine出版的书《太平军起义》(The Taeping Rebellion)中,Forrest写道:“太平军有一种大小和面值都极易使用的银质货币。常见的银币是一先令大小,但价值要更高;确切的讲更像是铜币,其币上之铭文是用手刻的。
在一封日期为1861年6月19日的信中,忠王李秀成写道:“如兹将我国圣钱如託付呈银钱贰拾元,青钱拾元,祈麾下哂纳,留为粗玩,是所幸甚。”
后来,忠王李秀成还送过一些太平天国“花钱”给Forrest。 太平天国银币在今天为何如此罕见,为何中国的收藏家们都未察觉到它们,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当中国政府军最终占领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后,他们进行了大屠杀,致使城中荒无人烟。
之后,又握有太平天国钱币者也是太危险的,必须把它们熔化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已知的太平天国银币都是在国外被发现、而被外国人收藏。
——文字资料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