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24
1024是2的十次方
二进制计数的基本计量单位之一
故而这一天也渐渐在网络流行成
程序员的节日、工程师文化的节日
在大家眼中
他们务实、严谨、爱学习、爱研究
善于解决问题,是技术领域的代言人
在上飞公司,作为工程师群体的技术人员占比已超29%,近3000人。这支队伍在产品研发、生产、交付、维护等全生命流程中,发挥着关键重要作用。而要把这一群体凝聚起来,需要一种工程师文化。
如今,上飞公司正积极培育,让专业专注创新的文化氛围蔚然成风。
工程师的使命就是解决问题
上飞人习惯把自己的工作地叫做“厂里”。
厂,意味着是生产厂房,零部件、工装设备在这里加工、装配,是实打实出产品的地方。也正因此,无论是工艺、质量、科研等技术人员,还是围绕项目的其他条线人员,解决问题永远是他们口中的最高使命。用他们的话说,问题不解决心里就“难受”,吃饭也不是个滋味,即使要花时间连续熬几个夜,即使吃住在一线,都要把手头的事研究出来。
有人说,文化风气自上而下,干部有什么样的风气,员工就有什么样的风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工程师文化在上飞公司是浓郁的,从为人所熟知的“一线工作法”就可见一斑。
领导干部在基层现场办公,与员工一起面对问题、协调解决,是一种常态,一些“固定动作”还以制度形式固定了下来。比如党委领导“下沉联系工位”机制,每位班子成员都与两大型号事业部工位“结对子”,通过每月不定期参与班组例会、现场走访、集体座谈等方式摸清一线痛点与需求,“第一手资料”更贴近实际,也让决策更有针对性。
而对于型号干部和技术人员来说,生产现场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场所。“技术大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喜欢“泡”现场、上飞机,和一线操作人员打成一片。因为他们知道,现场遇到的情况永远比“纸上谈兵”来得多,仅提该怎么做是不够的,计划再漂亮也只是计划。现场充满问题,但也蕴藏答案,所以上飞公司在培养工程师时往往都会安排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现场跟产”,不懂就自己上飞机看、去一线问,通过长时间的一线“浸泡”、一个个问题的务实解决,让工程师们更为专业,更具全局思维。
也正因此,三大型号项目对技术人员而言,就像大学一样,教学就是实践。上飞公司也注重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把好苗子派到型号事业部、外场保障一线、驻外代表处等战斗前沿、吃劲负重的领域、岗位锻炼磨砺。复杂困难问题的解决,也让他们快速成长。如今上飞公司型号线上的年轻干部、专业总师及业务骨干,几乎都经历了研制到批产多阶段的打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型号现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公司还提倡“二线服务一线”,现场需求就是最高指令。多年来,无论是开在现场的生产例会,还是设在飞机旁的一个个工位,亦或是SQCDP(安全、质量、成本、进度、人员)看板、问题星级管控、拉条挂账等措施,都说明一点,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要快速、高质量地为现场解决问题。比如为了更好服务型号批产,公司组建了模块化团队,让生产管理、工艺、质量、工装、工程、采购等10多个条线的技术人员“下沉”到工位,细化对接颗粒度,加快协调速度。同时团队的业绩考核重点也取决于是否有效服务一线,打分由现场人员打,把考核指挥棒交到了服务方,让这项措施更为务实,处处引导工程师们精准服务总装制造“最后一公里”。
始终为创新提供土壤和雨露
在谈论工程师文化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个词:创新。毫无疑问,鼓励创新,是上飞公司始终倡导的一种文化氛围。
从技术工人转为研发工程师的“上海工匠”范晓骏的例子很典型。2009年刚进入上飞公司时,他从事的是检验工作,9年之后,喜欢捣鼓新事物的他转岗到了研发岗位。凭着一股钻研劲,从一名不懂算法、不会编程的“小白”成长为一名数字化测量领域技术专家,范晓骏不仅作为研发工程师开发了多套智能检测系统成功应用于实践,如今更是作为部门助理带领队伍在这一领域深耕。他说,这也要归功于上飞公司的好政策、好环境。
事实的确如此。在上飞公司,鼓励创新并不停留在口头,而已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措施。鼓励全员创新,不管你在什么岗位,有才华就有大舞台,有梦想就有望成真。
比如面向全员的群策群力工作,就将创新与生产相结合,鼓励员工把自己头脑中那些改进工作的“小窍门”提出来,形成诸如改善提案、合理化建议等持续改进项目,并根据提案成效给予分级奖励。加之创新沙龙、擂台比赛、现场提案展示、故事分享等活动,“创新无止境、改进无极限”的文化愈加深入人心,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创新达人”“创新团体”走向前台,一系列“金点子”落实到了一线,有效推动公司发展。
很多工程师都谈到,能不能让他们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能不能给他们足够的信任,能不能让他们在探索中得到成长,是他们最想要的。自由、开放、包容的环境,是孕育创新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点上,近年来,上飞公司同样加大了推进力度,向改革要动力,以人才增活力,为创新提供土壤和雨露。
在科创机制方面
“科改16条”“复创12条”“零号10条”等文件接连出台,从公司层到具体部门,都面向解决科研创新活动中难、堵、痛点问题细化措施,让科研技术人员厚积薄发、潜心攻关。
在组织机构方面
5G工业创新中心、复合材料中心、零号车间等技术部门相继成立,天空工厂青创中心、月光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接连组建,既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前沿探索,又聚焦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大资源投入,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在人才机制方面
“领衔人计划”“优才计划”“人才特区”、协议工资制、“四减”行动、科研助理配备等一系列激励、评价、松绑、支持的“组合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科研技术人员创新攻关以更大的底气、更多的尊重。
同时,上飞公司也坚持开放创新、跨界创新,搭建了如大飞机先进总装技术创新联合体、国家商用飞机产业计量测试联盟等多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平台,为科研技术人员与产业链合作伙伴一道开展专业交流、联合攻关创造有利条件。又如选派技术技能人员与南航、国航等客户开展“交流工程师”计划,双方到彼此的工作地进行数月学习交流,让民航制造业与民航运输业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产业上下游需求,更好地为提升国产商用飞机品质提升献计献策。
培养务实精进的工程思维
如果说科学家的思维偏重天马行空,那工程师们则更显脚踏实地,因为他们需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产品。对于大飞机工程师来说,更要遵循工程思维,因为飞机来不得半点马虎。
工程师需要把设计意图转化为操作人员可执行的指令,并选择合适的技术去解决制造现场面对的问题。为了让这一群体提升工艺策划能力,在生产现场,上飞公司推行的是“工艺、制造、质量”三结合。
“工艺、制造、质量”三结合
工艺部门组织一线操作人员、工艺人员及质量检验人员进行工艺评审,以确认生产工艺计划文件和生产工序的可操作、可检验性,并确保各岗位人员对操作内容和标准的理解一致。
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工程师们具备良好的分析、沟通能力,对各方面进行权衡评估,考虑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各项决策必须在程序、规范、标准范围内。这也是行业的一个特点,针对飞机的各种生产装配作业,都需要有依据,换句话说,每个动作都遵循科学路径,而不是拍脑袋、想当然。
所以在型号项目中,有章不循、无依据操作、不诚信行为等都是被严打的行为,“一切按程序办”也作为一条铁律深深印刻在大飞机工程师们的骨子里。C919飞机试飞取证期间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外场试验保障团队在一天深夜对飞机检查时发现需要更换一个支架,如原样使用可能影响第二天飞行计划,但零件特殊,现场条件有限,标准流程操作没有时间。投机取巧处理也许能“搞定”,但这种违规作业直接就被工程师们否决了。即使进度再急,也不能无依据操作,质量安全是第一位的,最终团队通过琢磨采用了一个临时性措施,在方案经流程批准后实施。
在大飞机制造中,就是这种关键问题的解决,让工程师们倍感欣慰。不过,这种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上飞公司一方面鼓励技术人员持续学习,选拔优秀工程师参加“5个100”蓝宝石人才工程、报考公司组织的工程硕博士在职深造,组织专业总师、技术骨干讲座授课,开展科技创新竞赛,走出去对外技术交流;一方面推动“吃透需求、吃透技术”的工作方法,让他们对每一个数字、每一点变化都充满敏感,了解其背后的逻辑,把工作需求、技术原理、实现方法等都弄明白,培养工程师科学、严谨、开放、求实的作风。
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与文化熏陶
上飞公司的大飞机工程师们
越来越有了这样一种行事风格:
技术为本、工程思维
团队协作、务实创新
一切按程序办、一切从实际出发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除注明来源外,均系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 | 徐炳南 施驭风 唐静 张兵 曹颖 李楠
校对 | 崔娅
文、责任编辑 | 朱屠豪
出品 |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 ◆ ◆
欢迎转发&投稿
转载请注明:微信@上飞
投稿地址:zhutuhao@coma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