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至2025年2月18日,展览“各自结构——绘画的若有与似无”(Respective Structures: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Paintings)在苏州虹·美术馆举办,参展艺术家包括蔡坚、陈英杰、大志、方贤晨、刘金、任诒春、苏航、徐浩洋、徐雅涵、尤阿达、郑田明,展览由策展者、评论者齐超策划。
在展期内,虹·美术馆还联合600分钟收藏咨询事务所,共同策划了数场公教活动。十余位嘉宾,围绕“绘画”主题,共同完成了第一季马拉松艺术对谈之“周末聊不停”。
而ArtAlpha艺术阿尔法了解到,无论本次展览还是论坛,展期内都吸引了不少江浙沪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及藏家前来参观。
“各自结构——绘画的若有与似无”展览现场
近日,围绕本次展览,我们独家专访了600分钟收藏咨询事务所创始人,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齐超先生,与其就展览策划、艺术行业现状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ArtAlpha:听说本次展览筹备近一年,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艺术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齐超:差不多9个月吧。因为在馆方的收藏脉络里,中国当代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术馆邀请我来策划一档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群展,希望借此机会挖掘并支持更多的本土艺术家。
在此期间,我们多次开会讨论展览定位,最后制定了几条筛选标准:1、创作者的年龄框定在85后;2、绘画类艺术家;3、艺术家需有画廊代理或与画廊系统紧密合作;4、尽量提供新名单,而非二级市场明星。
在之前发表的展览文章里,我也写到了关于一些选择标准的问题。
延伸阅读:ArtAlpha专栏 | 激情才是真诚,一场只有绘画的展览
ArtAlpha:这两年,有不少美术馆甚至画廊都在策划各类型的群展,本次展览在您看来它的特点是什么?
齐超:公允是一个突出特点。就这几年私人机构的发展而言,“买谁做谁、做谁买谁”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当然,这无可厚非,甚至说这就是一种对被选中的艺术家的强有力的支持,并且放在了台面上,很好很透明。
而本次展览中,美术馆曾收藏过的只有陈英杰一位艺术家,其余都没有收藏过,甚至不少艺术家都是在展览策划期间才逐渐进入到观察视野中。
在策划期间,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美术馆率先表态,他们的既有收藏名单中的艺术家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一切以主题和呈现先行。
“不夹带私货”,这凸显了美术馆作为机构的一种公允态度,并且将尊重专业性落实到了实处。
延伸阅读:
陈英杰:在神山、冰川、河流中探索能量,用喷枪创作出速度与激情
发现新锐 | 大志,把超现实放在画面之外
ArtAlpha:这一点很难能可贵,您认为这种公允能为艺术行业带来什么益处?
齐超:艺术机构多多少少代表着一种权力,而权力一定是封闭的。当权力封闭时,就会形成固化,固化后,流量、机遇、资源等都会朝着某些固定个体或群体倾斜,这是常识。
而要想推出新名单,就要有包容的、相对无私的态度,这很考验机构乃至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否拥有一颗相对公允之心。
注意,我用到的词是“相对”,毕竟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公允。
ArtAlpha:画廊好像也在做很多这类展览,您如何看待?
齐超:在之前策划时,我也分析了大量画廊举办的群展,有很多还是不错的,为艺术行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且这个问题似乎愈演愈烈,某些画廊以策划群展的方式去筛选艺术家,然后通过销售结果来反推判断,这挺危险的。
以前我们常听到这类故事:某艺术家一直不好卖,但画廊依然支持,多少年后市场才逐渐认可,画廊和早期藏家都获得了丰厚回报。但如果按现在这种趋势,恐怕这类故事未来就不多了。卖得好的艺术家留下甚至签约,两三次卖不好就不合作了。艺术家和作品不是时装,只按照一季去划分。创作者就是存在早熟和晚熟,早熟的可能是“伤仲永”,晚熟的未必不是大师。还是希望某些选择标准不要太急,画廊不是三五年的基金项目,画廊绝对是一项超级长期主义的事业。
纵观艺术商业史,甚至很多成功的画廊主都承认,卖画其实挣不到大钱,收藏才是基业长青的密码。而且很多画廊就是存在“吃老本”的情况,行情不好了,比的是谁的库存和家底够厚,有这种底气才能熬过周期。
当然,我也知道现实确实有很多骨感之处,但尽量别竭泽而渔。
ArtAlpha:这个问题确实存在。那么我们注意到,这次展览已经时间过半,您认为现在复盘来看,有没有获得一些您预期内的效果?或者有没有预料之外的?
齐超:有的。
第一,600分钟收藏咨询事务所在展期内不遗余力地向藏家们介绍并推荐了相关参展艺术家,这种私域流量的精准曝光对年轻创作者而言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在此期间,我们协助多位优秀藏家及美术馆达成了收藏意向。
第三,几位藏家承诺,其中参展的至少三位艺术家未来再举办展览,他们将以不同形式给予支持。
四、有其他策展人通过本次展览关注到了艺术家,并已发出了后续展览邀约。
第五、内地以外的至少六家不同地区的机构,通过本次展览表示要与某几位艺术家进行接触。
第一点、第二点和第四点,应该是在我们的预料之内,第三、第五点其实是之前没想到的,只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努力了,确实看到了一点小成果。
ArtAlpha:那您对本次展览的结果满意吗?我们在观展时发现展墙没贴展览前言,这是如何考虑的?
齐超:我觉得满意与否需要艺术家、美术馆以及观众们评判,我能做的只是尽量让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艺术家和作品上。
您观察得很细致,如您所说,比如布展时,去掉展览前言是我的决定,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想看文章扫一下就可以,没扫的话就只关注作品,而不是策展人的文字。
另外,我和美术馆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观众的视觉都聚焦在作品上,把作品展签都设计得很小,每张只有4x2.5cm,还是透明贴纸,它的效果是贴了彷佛没贴,观众想看且仔细看才能看到。
所以来到美术馆的一些专业从业者都反映,整个展览一眼看上去非常干净,没有任何视觉干扰。
我觉得每一场展览,空间大小高低是无法改变的,但小细节绝对可以抠一抠,细节决定一切。
ArtAlpha:是的,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还注意到,之前您在接受一家财经媒体的专访时提到600分钟收藏咨询事务所未来会做很多创新探索,那么除了这种展览中的小细节,本次展览还有什么创新的部分吗?
齐超:创新一直是600 Minutes的基因。这次受邀与虹·美术馆的合作非常顺利,所以在展期结束后,600分钟收藏咨询事务所会以赞助人的身份向馆方捐赠一笔未来用于支持写作、出版的经费。
这笔费用称不上高企,而且美术馆本身一直也有这方面的预算。但为何还要这样做?我觉得是一种态度和心意。
首先,艺术行业,各版块大家相互帮扶、各司其职,这绝对有益于行业环境。其次,很多现状,说再多都没用,做才能改变。举个小例子,就拿参加一场晚宴来说,来宾说一句不好,0.1秒就说出口了,而一场再“不好”的晚宴,可能背后都需要至少几个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十几天的准备。
评论永远最容易,做永远最难。
最后,艺术行业的健康其实需要整体生态的蓬勃,而生态需要建立和维护,保护行业生态其实就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从业者。
ArtAlpha:这个展览是一次性的还是不间断的?未来还有什么展览计划?
齐超: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方向的展览,我们肯定不只做这一次。以及展览开幕后,我们也收到了没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和画廊的积极反馈;包括对不同媒介艺术家的观察,都在进行中。
总而言之,中国的艺术家,如果咱们自己不支持,指望海外是不现实的,甚至出海,也要基于之前的积淀。
咱们选一个外国艺术家也一样,肯定要看他所代表的地区有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谁不选那种大家都支持的呢,对不对?反过来也一样。
延伸阅读:ArtAlpha对话齐超:尝试解决无聊,解决无趣
展览论坛回顾▼
展览名称:各自结构——绘画的若有与似无
展览艺术家(首字母排序):蔡坚、陈英杰、大志、方贤晨、刘金、任诒春、苏航、徐浩洋、徐雅涵、尤阿达、郑田明
展览时间:2024/11/05-2025/02/18(每周二至周日 9:30-17:30)
展览地点:虹·美术馆 苏州李公堤4期17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