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年打2000小时游戏,到逆袭牛津大学,这位父亲的表现堪称教科书!

文摘   2024-12-06 19:13   天津  

大家好!

我是佑贝妈妈!

先通过视频认识一下吧。



佑贝妈妈公众号的后台,有太多的家长私信,孩子打游戏上瘾,咨询该怎么办。有的觉得孩子彻底完了,有的跟孩子长期对峙,甚至是非常激烈。


今天受北大学者,著名教育家梅拾樱老师授权,转发她这篇文章,希望对游戏有困惑的家长有所启发。也给大家带来一些信心。



为孩子付出那么多的爸爸煎熬、崩溃,然后呢?

这位父亲简称A爸。这对父子究竟经历了什么,使得孩子从虚拟世界的黑洞中"醒"了过来,生发出持久的内驱力,完成了人生的自我超越?


说起来,A爸的这个儿子走的并不是普娃路线。幼儿园上的是当地的创新教育机构。


小学整体上学习在前10%,学得比较轻松。初中去了省会城市新创办的国际学校。


周围很多孩子在玩,而他对玩没什么想法,因为他小学已经玩够了。高中去了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


前面都挺顺的,可就在孩子独自在一线城市国际学校上学期间,变了。


刚上高一不久,可能因为初中住校有一些很不愉快的经历,孩子不愿意住学校,跟家里要求在校外租房,否则就不上学了!


熟悉不?似乎这娃在拿捏人。此刻要是你,你怎么办?如果是我,钱小能要求租房,根据我对他的了解,我就会说:不租!爱上就上。(钱小能~梅老师儿子)


A爸说,他当时心理还没强到一定程度,就同意租房了。‍‍


主要是从租房开始,这娃就抓住他父母的弱点了,要什么东西或者有什么事情,他就要求,不满足就不学了。嘿嘿!


你看,紧接着,这孩子又要求一个打游戏的电脑,没日没夜地打,打饿了,半夜叫外卖。


后来A爸查看他的电脑,那一年,大概花了2000个小时打游戏,一天可能有五六个小时。然后这一年挂了三科,排名就不用说了。


爸爸一问成绩,这娃说,“你就别管了!”‍‍‍‍‍‍


除了这,这高中生还把头发留很长,还烫起来,几乎不运动,整天不是游戏就是看网络小说。


按说,光来自儿子的压力就够A爸喝一壶了,还有来自亲戚朋友的压力。熟悉他的人都在想,你看你,那么关注教育,从小对儿子付出那么多,你高明,你儿子居然都这样了,哈哈。


除了这些想象得到的质疑,擅长学习的爸爸还看到有的教育学者说:有的家庭付出太多,压力太大,动作会变形。


他会经常陷入焦虑、沮丧和自我怀疑。他自己也说,“学校学费就将近20万,一年花销二三十万,你在这儿天天打游戏,谁不崩溃啊。


我当时觉得,我给你这么多资源,你接不住,我也没办法。”


曾经有几次,A爸实在绷不住了,上去抢孩子的手机,两人开始爆发冲突。(挺严重的)他忽然想到,曾看见媒体报道过那么多跳楼的孩子,他首先停下了,忍住了。


接下来怎么办?熬吧!遇到这样的孩子,必须得熬。梅老师自己也熬过。


可是,干熬多难受。学习起来,把心和眼睛转向自己,就会好过得多。这方面梅老师有切实的经验。‍‍‍‍‍


冷静之后,A爸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拉回到自己身上,继续学习教育,自我调整、自我提升。


做自己的事,不去干预儿子,可以给孩子带来什么?


第一,A爸说,跟他相处的时候,不太过问,他跟我沟通的时候语气会平和很多。他就可以按照他的想法来做。


第二,当家长不替孩子去担学习的责任时,不再传递焦虑和压力,他会慢慢调整,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


等自己从容一点,强大一点后,A爸在电话里对儿子说:“你不学了,要不你回小县城,要不你就在那里打游戏。”而此时,儿子开始变了。


他有了内在深刻的触动,从开始一天要打5-6个小时,调整为只在周末节假日才玩。


他会想很多办法,在网络上找信息,也会去找学长帮助,甚至到知乎上去找很多资源去学习。


他能够交到朋友,朋友会给他分享很多信息,哪个老师是好老师,哪个机构是好机构,然后和谁去组队补习。


钱小能申请学校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需要的时候,爸爸这边给他掏钱,跟他沟通很平和,也不去催他,也不去抱怨他。


也不去指责他,尽量跟他聊一点高兴的事情,我就会去观察,也会看到补习老师的反馈。



其实这段时间父子沟通依然很少,A爸怎么去了解孩子?他观察儿子身边有几个朋友,跟孩子朋友的父母聊天,去打探他的消息。


这就是天下最好的父母,真不容易!不想去打扰孩子,又不能撒手不管,同时又要去关注他,要去平息自己内心的焦虑,分寸感拿捏起来有多难!


等到了高三,儿子目标逐渐明确,积极利用网络、学长等资源,为申请好学校积极努力,最终成功拿到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如今在大学,学术成绩也非常优异,进入了年级前10%。



A爸主要是哪里做得好,让孩子后来有了质的变化?


一、跟孩子感情基础扎实。这也是孩子后来转变的基础。


回顾养育孩子的历程,A爸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早期多陪伴孩子。


儿子12岁前,他花了很多时间陪他看绘本、阅读、聊天,一起参加某项运动。


注意培养儿子的品质!譬如,认真告诉儿子,多帮助别人,好好给同学讲题,讲透了,不要保留!


后送孩子参加多种夏令营、冬令营,养成了孩子的独立性。


后来,儿子不断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变化——由无奈到崩溃,到转向自身的学习、调整、稳定、平和、内心的逐渐强大、淡定。


所以,由于这种良好的基础,即便在孩子高中遇到了沉迷游戏的问题,A爸也没有因为游戏让关系崩掉。


二、不透支孩子的学科天赋。


A爸说,现在看来,他在某学科方面可能是有一些天赋的,我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没有透支他的学科天赋。


比如,初中有一学期上了一下补习班,后来就不上了,他学科方面的后劲在后面慢慢爆发了。现在在牛津,学术成绩能进入年级前10%。


怎么算透支孩子的后劲呢?

A爸说,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使劲补,可能会透支他的学习兴趣。但是我在我儿子小学很长时间,我就记住三个字“好奇心”,保护好奇心。


三、自身不断学习和领悟。


A爸自述,虽然生活在小县城,学历也不高,但从孩子出生后就看了很多教育、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书,这些给了他很多养育的底气。


后来读了很多青春期的书,悟出了一个道理:


"我有我的命运,他有他的命运,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他就这个样子,我也没办法,只能接纳。"(看看,谁都有无奈的时候)


教育基础打得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也容易游戏成瘾?

一本畅销书《你经历了什么?》,是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佩里和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的对谈实录,从新视角解释了成瘾机制:

脑科学研究认为,

除了游戏本身的诱惑,成瘾还因为孩子大脑陷入失衡的痛苦,为了尽快摆脱痛苦、重获平衡,他们要找到最可心的东西来"奖赏"自己。

当人类大脑处于失衡状态后,为了尽快恢复平衡,会启动借力外在的奖励获得令人愉悦的多巴胺进行自我调节。

处于安全、稳定和积极情绪环境下长大的儿童,会更喜欢用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奖励自己。


而在创伤体验环境下长大,亲子关系僵化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在同伴关系失衡下的青少年,会更倾向于用不健康的强刺激奖励自己,比如短视频、游戏、酒精甚至是du品。

也就是说,网络游戏本身并非导致孩子沉迷的根本原因,而是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让大脑产生多巴胺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的缺失,更容易导致孩子的成瘾性行为。

那么,A爸的儿子,在转去一线城市的国际学校住宿就读后,面对新的同学关系,无法找到共同兴趣和快乐,才要求爸爸给他在外面租房。缺失的同伴交往,让他躲到了网络里寻找价值感和快乐。

后来,感受到父母心心相印的温暖,还有了好朋友,大脑逐渐产生了新的多巴胺,手机游戏带来的快乐就消退了。

A爸被问到,孩子后来有跟你聊过吗,高一哪段到底是怎么回事?

A爸:后来我跟他聊过一次,他说那段时间觉得适应不好,焦虑大,压力大。

最后我想说。

不是我们做对了,孩子都能上牛津大学;但做对的家长,孩子大部分都错不了!

A爸不好学他虽然是一个小县城爸爸,能供孩子这样读书,经济基础肯定很好。这个我们没法学。

可以学的是,在孩子教育过程中一直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和调整。

还有就是,这位爸爸跟青春期孩子相处时的自制力。这点特别重要!


作者梅拾璎:

作者简介:梅拾璎,超级教育类畅销书《唤醒孩子的内驱力》的作者,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大学教师,现为纸媒教育专栏作者。


专注于家庭教育的深度研究,主攻儿童发展心理学,自然主义教育探索者和践行者。新书《父母的认知和觉醒》全网热销。


                推荐阅读

佑贝妈妈视角
专注3-12岁孩子的教育与学习。分享实用学习方法、关注教育发展动向,助您轻松应对孩子教育和学习挑战,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