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医药里的生僻字
(一)
1
天癸[tiān guǐ]
“天癸”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中医理论中,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是言其本质属天干中的癸水,有阳中之阴的意思。与现代医学中腺垂体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及激素的功能相类似。
2
橐龠[tuó yuè]
橐龠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中医理论中,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3
腠理[còu lǐ]
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肌肉的纹理。《韩非子·喻老》:“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4
日晡[rì bū]
时间名词,同"日哺"。指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5
齛齧[xiè niè]
咬,噬啮。
6
踯躅 [zhí zhú]
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前。
7
怵惕[chù tì]
意思为恐惧警惕。
8
惴惴[zhuì zhuì]
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9
愊臆[bì yì]
中医理论中,该词语主要指愤怒、悲伤、忧愁之气郁结胸中。
10
悁悒[yuān yì]
亦作“ 悁邑”。忧郁。
11
怢栗[tū lì]
指突然怕冷发抖。
12
燠暍[yù yē]
意思是指伤暑,中暑。
13
衃[pēi]
意为凝聚成紫黑色的瘀血。许慎《说文解字》: “衃,凝血也。从血,不声。”
14
衄[nǜ]
鼻出血。
15
衉[kè]
呕,吐。
16
瞤[shùn]
解释为眼皮跳动。筋惕肉瞤,是指身体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动。
17
瘛瘲[chì zòng]
意思是惊风,痫病,亦泛指手足痉挛。
18
怔忡[zhēng chōng]
为病名,是心悸的一种,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日久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剔剔不安,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常和惊悸合并称为心悸。
19
瘰疬[luǒ lì]
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
20
癥瘕[zhēng jiǎ]
癥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一系列良性或恶性的肿块、肿瘤。中医认为,癥瘕即气血之凝淤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
21
疡[yáng]
①痈疮。②生疮。③溃烂。
22
痈疽 [yōng jū]
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
23
痏[wěi,yòu,yù]
本义:皮肉伤。软组织挫伤。
24
瘳[chōu]
伤病痊愈。如《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25
濡[rú]
这里指“濡脉”,是脉象名,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濡脉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26
芤[kōu]
这里指“芤脉”,是脉象名,脉象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是重按时中间无而两边有的脉搏,好似手指按葱管的感觉。这是脉管内血量减少,充盈度不足,紧张度低下的一种状态。
27
腧[shù]
释义:腧穴。“腧”通“输”,运输的“输”。腧穴是指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又称穴位等。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8
郄[xì]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29
肩髃[jiān yú]
肩髃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30
膏肓[gāo huāng]
第一个释义: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第二个释义:关于“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横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入膏肓”是一个成语,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31
锋[fēng]
锋针,针具名。九针之一。今称三棱针。用于浅刺出血,治疗热病、痈肿及经络痼痹等疾患。
32
鑱[chán]
作名词,意为:1.古代一种掘土或挖药草的铁器。2.针、锥等锐利的铁器。作动词,意为:刺、戳。
33
鍉[dī,dí]
鍉针,中医九针之一。针体粗大,而针锋钝尖。多用于治疗血脉病及热病。
34
铍[pī]
中医用的长针。如:铍针(中医用的一医疗器械,其下端如宝剑形,两面有刃,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铍刀(即铍针)。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内容还在后面
(转载自上海药审中心)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
多一次分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