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工
在2023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这与2021年9月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组成“三大全球倡议”,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引领和坚实支撑。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重要成员,同为国际舞台上重要政治力量,双方在长期的友好合作中日益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
随着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双方对“命运与共”内涵真义的理解和认知日益深刻。
2022年12月,在首届中阿峰会后发表的《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中,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进而为构建中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撑力和带动力。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阿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双方对“三大全球倡议”内涵机理认同和接受的基础之上,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利益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产物。
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推动中阿发展共同体
2021年9月,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寻求普惠包容、均衡协调的共同发展,实现绿色生态、创新驱动的持续发展。“全球发展倡议”主张在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之外还应该加上包容增长,在确保适度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全面协调发展,树立以发展促增长、以合作抗风险的新发展理念,最终达到兼顾公平正义和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不仅适应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能够促进全球的对话与国际合作。
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要素,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国计民生保障具有强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客观来看,尽管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建设水平差异很大,部分海湾阿拉伯国家甚至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群体,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却是阿拉伯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短板和瓶颈,已经成为制约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基建产业链,拥有强大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和项目管理能力,形成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中国相关企业的经营服务质量和行政管理水平整体已经处于全球先进行列,能够为各种基建项目提供全流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拥有从前期规划设计、到中期施工建造再到后期运营管理的全套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能够为各种基建项目提供全流程的工程总承包服务。虽然中阿合作的前期成果在公用工程、交通运输和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但距离全面满足阿拉伯国家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加上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运不足、需求旺盛,为推动双方高品质、多层级基础设施互补合作的加速形成创造了空间和条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基建领域存在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双方在开展基建合作方面拥有巨大的互补优势、潜力市场和耦合效应。
此外,由于阿拉伯国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决定基础设施合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中国在推动基础设施合作时,既以双方沿海重点港口为节点打造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海运这一主要运输渠道的效力,强化海上联通和国际海洋合作;又要充分运用内陆国的区位特点,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铁路、海港、内河航运和国际机场等项目的综合联通,真正实现公、铁、空、港无缝对接。同时,要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各个项目单元平面化、单线条的串联,而是需要统筹推进能源管廊、海底电缆、通信光纤、电力网络与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码头等的协同联动建设,形成覆盖运输物流、信息通信、商业开发、市政设施和公用工程等不同境域维度的综合交通网格体系,构建起多元化、全方位、复合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因此,中阿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合作原则,以形成油气兼备、海陆并用的产业配套体系为目标遵循,以帮助阿拉伯国家具备自主永续发展能力为基准导向,以贸易投资和能源结构转型建设为主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使阿拉伯国家能够起到“港通四海、陆联八方”的辐射作用和资源集聚的平台效能,既是以发展为导向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也是助益阿拉伯国家破解发展桎梏,给阿拉伯人民带来现实福祉和直接实惠的关键因素。
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已初步建成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事实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阿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提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规划了前进路径,宣布中方将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就是围绕构建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前提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未来,中阿将以全球发展倡议为指引、以共建发展共同体为目标,努力推动以传统友谊为底色、以共谋发展为取向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引领,推动中阿共建安全共同体
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并具体阐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全球安全倡议旨在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推动国际社会携手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士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因此,全球安全倡议是对结伴而不结盟理论的全新实践,冲击了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国强必霸、强国必战”的立论基石,改变着西方话语认知体系中“赢者通吃、弱肉强食”的习惯思维。
阿拉伯国家所在中东地区是世界公认的地缘政治最复杂的地区,也是当今国际局势最动荡的地区。中国在中东地区实行“劝和促谈”为主旨精神、兼重实力与道义的公正平衡外交,不插足、不干涉、不操控任何党团派系间的矛盾冲突,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集团阵营对抗,这让饱尝霸权大国和域外势力干涉之苦的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充满敬意、深具好感。因此,中阿共建安全共同体就是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指导,既不依附别人、也不胁迫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合力从根本上摒弃国际安全环境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强权行径。未来,中阿以全球安全倡议为指引、以共建安全共同体为目标,不搞封闭排外、孤芳自赏的“小圈子”,不打势力博弈、地缘争夺的“小算盘”,共建安全秩序、共享安全红利,坚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安全体系,既可以从安全角度进一步推动中阿传统友谊实现正向进阶和提质升级,也能够为人类共建安全共同体提供经验和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推动中阿共建文明共同体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该倡议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主张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和坦诚相待,既不搞“你劣我优”“唯我独尊”,也不搞党同伐异、双重标准,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契合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需求。
作为身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的重要文明,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虽然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理念。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书写了相互欣赏、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中阿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引、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为目标,联合抵制各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和“二元对立论”,反对任何种族文化歧视和意识形态偏见,丰富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建构路径,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支撑。中阿通过开展主题讲座、文明体验、学术研讨等系列活动,拓展和扩宽双方人文交流的合作空间和范围,共同营造彼此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的良好氛围,不仅顺应中阿希望延续两大文明的共同意愿和需要,也将为世界各国提供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互鉴共赏和互益共荣的表率和典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