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满洲国”军队的轻武器都来自前奉军和国军遗留。据统计,共有近30种不同型号的步枪和20种手枪在“满洲国”军中使用;其中,常见的就有各型的德国毛瑟步枪和奥地利曼利夏、斯太尔步枪。
日本人有计划引入38大盖和38式步骑枪(又称38式卡宾枪,即缩短版的38式步枪)为主的枪械作为“满洲国”军现代化的标准轻武器,第一批50000支38式步骑枪于1935年发放给“满洲国”骑兵部队,在接下来的2--3年间逐渐换装38式步骑枪,在1940年彻底作为主要枪支。
1931年以前,奉军使用的机枪型号很杂,其中最流行的是捷克式ZB30轻机枪,还有德制马克沁MG08重机枪、法制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丹麦M1908、M1906重机枪和沙俄制造的M1910重机枪,这些枪支在国军的部队中也都有使用。1936年,“满洲国”军引入三年式重机枪,后计划用九二式重机枪取代,但最终并未实现。
到1945年初,旧政时代遗留的如日制村田1877后膛枪、1880步枪这样的武器已基本在“满洲国”主要军中淘汰,转交民兵性质的“满洲国乡土保卫团”或二线部队。
“满洲国”陆军在1933年装备有步枪77268挺,轻机枪41挺,重机枪329挺;为了改善轻兵器供应情况,扩建了“满洲国”奉天兵工厂;一些步枪和弹药是在日本人控制下的私人工厂制造。奉天兵工厂还生产过一种特制步枪,结合毛瑟和38大盖的特点,7.92mm口径;日军也使用过这种枪支。
↑40年代初,军营中进行演习的“满洲国”军军校第三分队士兵,全套日式装备,持38式步枪;最右边士兵明显是一等兵,肩章上有两颗金星
↑一列“满洲国”军新兵,佩戴顶部更平的日式野战帽
↑在皇宫中的溥仪和军中高级参谋,左二和最右是其贴身保镖;溥仪胸前挂了几枚勋章,有些还是清末时期的
↑“满洲国”军中的满族、蒙古族军官和日军在勘测边境地形,几乎都穿着一致的制服
↑“满洲国”军骑兵部队骑着蒙古矮马进行剿杀土匪;在“满洲国”的骑兵部队中也有汉、满族成员,但大多数还是蒙古族;他们都带着棉帽和日式卡其色束腰外衣,最前面的军官似乎外衣颜色更深
↑“满洲国”地方民兵游行队伍,手持日本制造的史耐德恩菲尔德1877步枪,身着卡其色军装,戴大檐帽,束腰外衣和马裤掖进短裤中,戴白手套
↑在东北的日本移民防卫部队新兵,主要目标为日益壮势的抗日游击队,摄于1940年
↑“满洲国”军乡土防卫队,从来到东北的山东、河北等地的关内移民中组织;这支队伍装配了两种缴获国军的步枪--毛瑟98K和汉阳造
与轻兵器相同,“满洲国”军的重武器也多来自奉军和国军的遗留;1932年,草创时期的“满洲国”军使用的火炮大多是山炮和轻型步兵炮,其中有奥匈帝国M12野战炮、M14榴弹炮、M14山炮和德制克虏伯7.5mm山炮。1933年,“满洲国”陆军装备88门山炮、281门步兵炮和70门野战炮。很快,日制38式野战炮和41式山炮和用于反坦克的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成了新的装备。
“满洲国”军的高射炮均为日制,88式75mm高射炮为主力,专门防范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机场起飞的苏军轰炸机袭击;“满洲国”军的防空炮数量非常多,但并无确切数字。
1944年,“满洲国江上军”军舰上的10门12cm两用火炮被拆除,安配在辽宁鞍山铸铁厂处防卫,目标为驻扎在华南地区的美军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编队。
为了培养“满洲国”军的摩托化部队驾驶,1935年,日本人在奉天(沈阳)组建了“第一奉天独立机动营”,配有22辆卡车、8辆装甲车、8辆装甲车和5辆三轮摩托车。在战争结束前,还组建了另外的5个机动营:第二牡丹江机动营(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齐齐哈尔机动营(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四哈尔滨机动营、第五东京城机动营(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第五新京(长春)机动营、第七承德机动营(驻河北省承德市)。
根据消息,这些营队在作战任务中“表现良好”,曾经在东边道(今吉林省东南部)、三江省(今黑龙江省东北部)、热河等地的军事行动中运输部队、军火弹药和各种补给品。
↑“满洲国”陆军使用的丰田墨田装甲车即英国沃尔斯利装甲车的日本制造版本,在战争初期侵华日军的广泛装备
↑“满洲国”陆军94式轻型坦克模型;“满洲国”军于1934年装备10辆该型坦克,并组成一个装甲连;“满洲国”军还装备有30辆92式重装甲车,实则完全为坦克性质 ,这也是日本研制的第一款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