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陆军简史及图例1932--1945(上)

文摘   2024-09-28 16:42   辽宁  

日本人在1931年入侵东北地区时,早已规划好了建设“满洲国”的计划,从1932年2月18日正式宣布成立。为了巩固新政,军队立即开始建立。


第一批“满洲国”军士兵来自前奉系部队,由于张学良为给日方在国际上施加压力,当时命令军队不要抵抗;日军进入时,县级的部队几乎都顺利缴械,大量人员被俘,都单独或跟随他们的上级长官进入“满洲国”军。


首批被日本招募的“满洲国”军是一群马贼,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1931年11月对日本关东军妥协,一度担任起为日方侦查的任务;其他的“志愿军”是由当地日军指挥官非正式的召集,通常是土匪或国军逃兵组成,如原黑龙江省(现属吉林)洮南镇守使兼东北骑兵第32师师长张海鹏于1931年末被日军劝降后自立门户,担任黑龙江省省长,并指挥一个边防公安总队;11月19日,日方提供武器弹药交付张海鹏方面后,张彻底归顺于日军;此外,国军第77步兵团叛逃,于1931年11月26日集体换装日治制服,日本媒体进行了拍照。


↑张海鹏(1867--1951,绰号张大麻子),字仙涛,辽宁盖州人,奉系元老之一,“满洲国”时期任侍从武官长等职


日方很快颁布《陆海军条令》,任务为维持国内治安与国境周边、河川警备;这些部队大多由奉系张学良的前陆军和海军组成。根据当时的新法,由溥仪担任陆海空三军最高统帅;在此之前,约有60000名县级奉军向关东军投降,很多人进入“满洲国”军。


↑1934.4溥仪在新京(长春)登基时,一队站岗的“满洲国”近卫骑兵;他们身着日式卡其色军服、高领束腰外衣和马裤,戴尖顶帽,长枪上挂着“满洲国”的五色掛旗条


早期的“满洲囯”军并不被日军信任,在与抗日土匪的交火中表现不佳;1932年5月,一支2000人的“满洲国”军在“首都”新京(长春)以北35英里处的农安和土匪进行作战,据说当时“满洲国”军士兵被这些土匪如放羊般驱赶。


建政初期的“满洲国”军士兵大多来自原张学良的奉军县级部队,平均素质也低下。虽然日方意识到“满洲国”军队效率不良,但关东军仍试图派遣军官进行特训,建立起现代化武装。


↑冬季,这名正在外哨的“满洲国”军哨兵看扮相与土匪并无大异,唯一分辨他们的方式是佩戴着黄色袖标;此时的“满洲国”军队还处于装备简陋、有待训练的环境中,很容易被抗日武装袭击,直到日军在部队中展开“清洗”后,才有了明显的转机


↑一支由日军和“满洲国”军组成的混合骑兵部队正从驻地出发清剿土匪;“满洲国”军骑兵通常身穿灰色棉服,头戴草帽,制服上有绿色领章


此时的“满洲国”军中很多人是鸦片成瘾者,而且并没被拔除,也许正因如此战斗力才受限制,他们的忠诚度也不断被质疑。


“满洲国”才刚建立几个月的1932年8月,一直2000人的“满洲国”陆军部队就在黑龙江省尚志投奔抗日游击队。根据报道,同一时间,“满洲国”第七骑兵团还通容当地抗日游击队。在建政最初的几年里,“满洲国”军主要对抗目标还是大量土匪,却大量被抗日土匪组织收缴军火武器;当时一名日军军官受访时说:“不幸的是,满军是敌军主要的武器弹药补给来源之一;曾经发生满洲军队表面是和敌人作战,但实际是将武器交给对手之事......”


“满洲国”军也有独立骑兵团,首都新京(长春)安有驻军;1933年2月作为首都驻军的一部分,提供了一支特殊的近卫队,成员均为满族人,并在七地建立了“省级近卫军”;新的军队从原30万人中减少到了11万1千人。由于曾经在张学良部队中服役者被视为不可靠,在1934年7月的新法中规定:只有经过“满洲国”政府组织培训的军官才能进入军中服役。


↑30年代初“满洲国”陆军的迫击炮部队,身着灰色制服;在中国战场,迫击炮经常被作为野战火炮使用


↑在夜间集合的“满洲国”陆军士兵准备在日军的指挥下进入热河(冀东、辽西)一带,他们制服并未统一,但戴着统一佩戴五色星帽徽的早期的“满洲国”军皮帽;摄于1933年(结局为热河省被完全攻克,正式并入“满洲国”)


1934年8月,“满洲国”的军事机构进行重大改组,成立5个行政区,每区分为两三个小区,配有一两个混成旅,每旅骑兵和炮兵比例较高。


1938年,在郭恩霖中将的指挥下,“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在奉天市(沈阳)开办;同年11月19日,首批200名军官从中毕业;到1939年元月,48名步兵军官和24名骑兵军官从中毕业。经过三个月试用期,这些人成了中尉排长。1940年1月,毕业人数增加到了97名,其中90人是满洲本籍,7名朝鲜民族人(其中一名即日后的韩国总统朴正熙)。由于愿意加入的本土人员在此之后大量降低,导致2000名募额中只有174人成功。


↑郭恩霖,字泽华,辽宁省辽阳县人,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原奉系陆军上将;918后,参与组织东北“新政府”


↑这支“满洲国”炮兵部队正在使用很可能原本置放在奉天炮兵公园里的75mm火炮;虽然早期“满洲国”军数量庞大,但重型装备通常供不应求,使得“满洲国”军通常只能执行警卫或反游击队的任务

↑30年代初期,操控山炮准备开火的“满洲国”军;当时中国军队的火炮大多是这种易操的轻型火炮,它们当然来自原奉军的军火库

↑30年代初,一名演习中的“满洲国”军士兵,其手中的有坂38式步枪原是日本入侵前将提供奉军的

↑作为重建“满洲国”军的计划之一,日方提供了三年式重机枪;该型枪虽然已有多种改型,但仍然服役至战争结束;“满洲国”军对所使用的机枪一直较珍惜

↑着“满洲国”高级军官制服的爱新觉罗·溥仪;实际上,他从没真正担任起军事领袖的身份

1934年7月,“满洲国兴安军官学校”在今吉林省四平市设立,首次毕业典礼于1938.7.1举行;由于天气炎热,当时有34名毕业生昏迷。1939年12月制定计划:将在选中的小学中进行军事化训练。1940年开始,日本教官正式进入校内开课,校名也正式更为“满洲国兴安陆军军官学校”,专注于培养大量“满洲国”境内的的蒙古族新兵,以便组成兴安蒙古骑兵部队。

↑早期的“满洲国”军蒙古族骑兵部队,手持粗制长枪,枪上缀有“满洲国”五色三角旗;骑兵是“满洲国”军13年历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突击训练中的“满洲国”骑兵,注意所持旗子

1934年在日军驻守的今吉林西南部的王爷庙地带开设蒙古学校,同年3月起在此建设新兵营,为期2年的课程中包含神道教和蒙古族史,由日军预备役教官担任军官,教授学员武士精神。军队改制时,将在军中继续服役的蒙古族骑兵也被送到该校。第一年开课时有学生100人,其中64人在1936年6月毕业,在1938年只有34人毕业。

↑“满洲国”军通讯兵,“满洲国”军很喜欢利用小马、驴等携带电线架设电报,此行为当时的日军中也很常见;安装在马鞍上的信号旗也是“满洲国”部队间的短程通信方式

“满洲国”的蒙古族人口约111.2万人,大多居住在其境内的“兴安四省”(赤峰、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锡林郭勒),来源于不同部落,都以优秀骑兵著称。蒙古族构成了“满洲国”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其军队提供了大量骑兵。早期,这些蒙古族骑兵装备奉军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刀、长枪和各种型号的步枪、卡宾枪,后来主要装备日制四四式骑兵步枪;根据当时的出版物显示,当时“满洲国”蒙古族骑兵里最出名的是“兴安旅”。

日方利用“满洲国”骑兵主要为侦查和掩护;1939年诺门罕事件期间,“满洲国”骑兵就发挥着这些作用。

↑这支“满洲国”陆军骑兵戴着30年代末的野战帽,并配备装有折叠刺刀的四四式骑兵步枪

根据战后英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满洲国”的蒙古族聚集地带在1935年被划分成两个防区,1936年变成四个防区,但到1937年又变为两个防区,被指定为第九、十区域军事总部,各有一名蒙古族将军指挥;每个防区的军队人数为3000人。若以此为准,到1945年,预估会有超过1200名蒙古族军官和其他60000名军事人员在“满洲国”接受训练,这表示人员流动非常大。

“满洲国”的海陆空三军均受日本顾问训练和支援,并且还控制全境的所有武装力量;1932年7月,“满洲国国防部”正式成立军事顾问部门。改组之后,在当时的每个军区和驻屯区都设置了顾问,但由于早期人员短缺,导致大量军人都归少量顾问管理;且他们階级并不高,难以获得高级权利。

早期的“满洲国”军中指挥官通常是原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但规模并不大。日方为牢牢控制“满洲国”军队,采用三阶层系统,如第一层就是在“满洲国”军中服役的广东籍军官,他们掌握军队的所有权利,并拥有唯一通往弹药库的权限;第二层由日方调来的退休或预备役军官担任--他们为此也有强烈的自发意愿,因为会得到升衔待遇。

最初,在“满洲国”军中的这些日方军官是穿日军服装的,但后来都统一穿上“满洲国”军装。

↑阅兵式上的一排“满洲国”军中的满族兵,大多数都配备有坂38式步枪,也有一些则是6.5mm训练用机枪。

↑“满洲国”军通信兵和号手

↓进行渡河训练中的“满洲国”军

↑“满洲国”军中的白俄籍军人



(谢谢观赏,就到这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