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1931年入侵东北地区时,早已规划好了建设“满洲国”的计划,从1932年2月18日正式宣布成立。为了巩固新政,军队立即开始建立。
第一批“满洲国”军士兵来自前奉系部队,由于张学良为给日方在国际上施加压力,当时命令军队不要抵抗;日军进入时,县级的部队几乎都顺利缴械,大量人员被俘,都单独或跟随他们的上级长官进入“满洲国”军。
首批被日本招募的“满洲国”军是一群马贼,黑龙江省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1931年11月对日本关东军妥协,一度担任起为日方侦查的任务;其他的“志愿军”是由当地日军指挥官非正式的召集,通常是土匪或国军逃兵组成,如原黑龙江省(现属吉林)洮南镇守使兼东北骑兵第32师师长张海鹏于1931年末被日军劝降后自立门户,担任黑龙江省省长,并指挥一个边防公安总队;11月19日,日方提供武器弹药交付张海鹏方面后,张彻底归顺于日军;此外,国军第77步兵团叛逃,于1931年11月26日集体换装日治制服,日本媒体进行了拍照。
↑张海鹏(1867--1951,绰号张大麻子),字仙涛,辽宁盖州人,奉系元老之一,“满洲国”时期任侍从武官长等职
日方很快颁布《陆海军条令》,任务为维持国内治安与国境周边、河川警备;这些部队大多由奉系张学良的前陆军和海军组成。根据当时的新法,由溥仪担任陆海空三军最高统帅;在此之前,约有60000名县级奉军向关东军投降,很多人进入“满洲国”军。
↑1934.4溥仪在新京(长春)登基时,一队站岗的“满洲国”近卫骑兵;他们身着日式卡其色军服、高领束腰外衣和马裤,戴尖顶帽,长枪上挂着“满洲国”的五色掛旗条
早期的“满洲囯”军并不被日军信任,在与抗日土匪的交火中表现不佳;1932年5月,一支2000人的“满洲国”军在“首都”新京(长春)以北35英里处的农安和土匪进行作战,据说当时“满洲国”军士兵被这些土匪如放羊般驱赶。
建政初期的“满洲国”军士兵大多来自原张学良的奉军县级部队,平均素质也低下。虽然日方意识到“满洲国”军队效率不良,但关东军仍试图派遣军官进行特训,建立起现代化武装。
↑冬季,这名正在外哨的“满洲国”军哨兵看扮相与土匪并无大异,唯一分辨他们的方式是佩戴着黄色袖标;此时的“满洲国”军队还处于装备简陋、有待训练的环境中,很容易被抗日武装袭击,直到日军在部队中展开“清洗”后,才有了明显的转机
↑一支由日军和“满洲国”军组成的混合骑兵部队正从驻地出发清剿土匪;“满洲国”军骑兵通常身穿灰色棉服,头戴草帽,制服上有绿色领章
此时的“满洲国”军中很多人是鸦片成瘾者,而且并没被拔除,也许正因如此战斗力才受限制,他们的忠诚度也不断被质疑。
“满洲国”才刚建立几个月的1932年8月,一直2000人的“满洲国”陆军部队就在黑龙江省尚志投奔抗日游击队。根据报道,同一时间,“满洲国”第七骑兵团还通容当地抗日游击队。在建政最初的几年里,“满洲国”军主要对抗目标还是大量土匪,却大量被抗日土匪组织收缴军火武器;当时一名日军军官受访时说:“不幸的是,满军是敌军主要的武器弹药补给来源之一;曾经发生满洲军队表面是和敌人作战,但实际是将武器交给对手之事......”
“满洲国”军也有独立骑兵团,首都新京(长春)安有驻军;1933年2月作为首都驻军的一部分,提供了一支特殊的近卫队,成员均为满族人,并在七地建立了“省级近卫军”;新的军队从原30万人中减少到了11万1千人。由于曾经在张学良部队中服役者被视为不可靠,在1934年7月的新法中规定:只有经过“满洲国”政府组织培训的军官才能进入军中服役。
↑30年代初“满洲国”陆军的迫击炮部队,身着灰色制服;在中国战场,迫击炮经常被作为野战火炮使用
↑在夜间集合的“满洲国”陆军士兵准备在日军的指挥下进入热河(冀东、辽西)一带,他们制服并未统一,但戴着统一佩戴五色星帽徽的早期的“满洲国”军皮帽;摄于1933年(结局为热河省被完全攻克,正式并入“满洲国”)
1934年8月,“满洲国”的军事机构进行重大改组,成立5个行政区,每区分为两三个小区,配有一两个混成旅,每旅骑兵和炮兵比例较高。
1938年,在郭恩霖中将的指挥下,“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在奉天市(沈阳)开办;同年11月19日,首批200名军官从中毕业;到1939年元月,48名步兵军官和24名骑兵军官从中毕业。经过三个月试用期,这些人成了中尉排长。1940年1月,毕业人数增加到了97名,其中90人是满洲本籍,7名朝鲜民族人(其中一名即日后的韩国总统朴正熙)。由于愿意加入的本土人员在此之后大量降低,导致2000名募额中只有174人成功。
↑郭恩霖,字泽华,辽宁省辽阳县人,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原奉系陆军上将;918后,参与组织东北“新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