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
近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24日会议上,大会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明年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奠定了基础。这篇推送围绕全球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等内容展开讨论,供读者交流讨论。
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在全球范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普遍共识。各国政府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技术与方案的实施,而气候金融作为支持这一进程的重要资金基础,逐渐成为国际倡议、政策制定及实践的重要议题。气候金融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明确建立了向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挑战提供资金支持的机制。此后,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进一步深化了全球在气候融资领域的责任,鼓励开发和应用创新的融资工具,旨在加速向可持续低碳经济的转型。在国际公约和倡议的大背景下,多边气候基金和多边开发银行(MDBs)在支持气候项目的实施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1994年设立的全球环境基金(GEF)和2010年的绿色气候基金(GCF)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变化相关项目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同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多边金融机构不断扩大气候融资的规模,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ADB承诺在2019至2030年间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气候投融资[1],并确保至少75%的业务与气候行动相关。世界银行集团(WBG)设定了2021至2025年期间2000亿美元的投资目标,并在2023年达成了386亿美元气候融资,实现历史新高。AIIB也计划在2025年前将其气候相关融资占比提升至50%以上[2]。这些机构的资金支持与行动计划不仅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还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的参与,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图源:《亚洲开发银行2023年年度报告》
气候投融资工具包括绿色债券、绿色贷款、气候保险、气候基金、碳金融工具、混合融资及其他创新工具。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为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气候保险通过传统保险和参数保险形式分散气候风险;气候基金则以公共资金吸引私人资本,支持早期高风险气候项目;碳金融工具覆盖碳排放权交易、碳衍生品及碳汇项目,为企业减排提供市场化激励。混合融资通过公共资金撬动私人资本投入,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项目。近年来,创新性工具如分层风险基金和碳市场机制的兴起,为低碳项目提供更灵活的资金支持。这些多元化发展的工具为全球气候融资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初有成效。根据《中国气候投融资指数(2024)》报告显示,2018—2023年,全国气候投融资指数整体呈上涨趋势,从145.54点上升至168.55点,五年间上涨15.81%,年复合增长率为2.98%。截至2023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30.08万亿元[3]。此外,保险行业在气候风险管理方面也做出积极贡献,根据中国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的2023年年报统计,绿色保险保额合计达235.09万亿元。然而,气候投融资的发展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均。根据2023年CPI的报告[4],2021/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规模年均1.265万亿美元,较2019/2020年增长了94%,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一规模仍远低于《巴黎协定》中对资金需求的要求。据CPI估算,全球进行净零排放转型需要年均6.2万亿美元的气候资金至2030年,2050年则需增至7.3万亿美元,总需求接近200万亿美元。此外,为降低气候灾害风险,到2030年全球每年资金需求将从8.1万亿美元上升9万亿美元,而2031至2050年间,每年的资金需求将超过10万亿美元[5]。然而,截至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规模仅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6],远未达到未来需求。这意味着,全球的气候融资需在短期内实现五倍增长,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以及实现净零目标。在气候融资的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贡献方面,2021-2022年间,公共和私营部门年均贡献分别为6395亿美元和6250亿美元,资金贡献份额相对均衡。然而,尽管私营部门已成为气候融资的重要力量,占比达到气候融资总额的近一半,私人资本的参与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主要依靠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及多边/双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支持,而私营部门则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家庭和个人为主,合计占比达到98%[7]。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长期任务中,仅依赖公共部门的资金显然是不够的,加大对私营部门的激励和政策引导将是必要的。在融资用途方面,气候减缓相关的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2021-2022年,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达到1.15万亿美元,占总气候融资的91%,主要集中在能源(44%)、交通(29%)和建筑及基础设施(21%)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对碳减排的直接贡献显著,并且拥有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和盈利模式,具备较高的投资吸引力。这种倾向性表明,市场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具有明显偏好。
相对而言,气候适应融资则严重不足,仅为635亿美元,占气候融资总额的5%。其中的60%资金用于水和污水处理、农业、森林、土地利用和渔业等关键适应领域。与实际需求相比,适应性气候投融资的缺口依然巨大,适应性项目通常面临更大的盈利挑战和更长的投资回收期,因此吸引力较弱。弥补这一缺口需要公共部门进一步增加支持,同时通过创新融资机制和政策引导,激励更多私营资本参与适应性项目,以便更全面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多重风险。
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气候融资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经过两周的密集谈判,会议达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即将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目标从此前的每年1000亿美元提升至2035年的每年3000亿美元。这一“新的集体量化气候融资目标”(NCQG)明确要求通过公共和私人渠道每年筹集1.3万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民和经济以及共享清洁能源转型红利提供资金支持。尽管取得了上述重要进展,但在具体资金安排上,分歧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组成的谈判集团坚持要求到2030年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其中至少5000亿美元应由发达国家直接提供。然而,欧盟等主要捐助国更倾向于通过私营部门扩大融资规模,同时强调需要更多国家共同分担责任。这一立场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担忧,认为其需求未得到充分回应。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大会上再次呼吁各国团结合作,尽快落实新协议。他指出,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总体来看,尽管COP29在气候融资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如何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如何确保资金目标的真正落实,仍将是未来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议题。
图源:UN Climate Change News
全球气候投资和融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目前的气候融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在适应领域,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公共和私营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通过优化政策框架、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加强技术合作、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率等措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1]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23).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2023-2030. ADB.
https://www.adb.org/documents/climate-change-action-plan-2023-2030
[2]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4).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绿色金融进展及启示.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6264.htm
[3] 中央政府门户网. (2024, January). 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1/content_6928561.htm
[4]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2023). 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publication/global-landscape-of-climate-finance-2023/
[5]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2023). 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23.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publication/global-landscape-of-climate-finance-2023/
[6] 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 (2023). How big is the net-zero financing gap?
https://www.climatepolicyinitiative.org/wp-content/uploads/2023/09/How-big-is-the-Net-Zero-financing-gap-2023.pdf
[7]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2024).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动态.
https://iigf.cufe.edu.cn/info/1012/8665.htm
文字|何宛洋 香港城市大学 学生
编辑 | 杨粟裕
审核 | 杨绿原
联系方式 | greenfinance@pbcsf.tsinghua.edu.cn;
(010)8302153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Finance Research,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绿金中心”或“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是我国成立最早、与国际合作最密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金融研究平台,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全面推进,CGFR将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世界发展,在碳中和实现机制与路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碳中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ESG投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关联关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支持国家相关部委、金融监管和头部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现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