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势”俱进|刘世锦:通过扩内需和量化“双碳”目标,推动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财富   2024-11-11 11:09   北京  


前情


9月28日,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集20位来自全球著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与行业领军专家,聚焦“全球产业结构变革与经济展望”,围绕产业变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产业等细分主题,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作出前瞻性分析,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出席论坛,并围绕“气候变化、新能源产业变革与经济展望”主题展开讨论。他表示,通过扩内需和量化“双碳”目标,推动需求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观点提炼

01

当前,中国新能源产能虽然在短期内有所过剩,但从全球的长期需求来看,这种过剩并不显著。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打通发展中的堵点,尤其是下游需求的培育与创造,依靠需求扩大来推动增长。


02

电网吸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储能技术的提升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关键途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微网和虚拟电厂等手段,可以减少对主电网的负担,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发言原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想简要的讲一下中国在提出“双碳”目标以后四年的时间,有那么几点经验比较重要。另外,面临一些挑战。习近平主席已经接近四年了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的目标,这个目标提出以后,中国的绿色转型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碳中和这个词,如果放在四年前,包括业内的专家大概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现在你说你不懂碳中和就落伍了,碳中和专家很多。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中国一大批低碳绿色的产业快速崛起,这应该是超预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经验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点,政府的目标提供了一个明确可信的承诺,从而形成了一种长期预期。我们现在讲稳预期很重要,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是外部性的问题。政府一定要有战略目标。我们现在这一大批产业起来了,应该说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了,很多企业,包括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市场,比如说大家看一看最近几天股市比较热闹,你看里面涨的很快的,涨的比较猛的相当一部分是跟“双碳”相关的。大家为什么有积极性来做这么一件事情呢?实际上大家相信一件事情,到2060年大概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要由目前的20%左右会占到80%到90%,这个目标是确定的,所以我现在干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立足于创新。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实际是有两个路径的,一个路径是我维持原有的生产体系,我要减碳的话,要么减少投入,要么采用新的技术,可能到一定程度以后整个成本是会快速上升的。但是另外一条体系是什么呢?就是我本身用的就是一种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我称之为内生的绿色技术。中国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就是由刚才讲的第一种方式转向了第二种方式,也就是说立足于创新。降碳,包括我们广义上讲的环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过去这个关系很多人是有担心的,说是你搞减碳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如果是我们以第一种方式的话,确实在很多情况之下是会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转向以创新作为基础,因为你要创新就需要大量的投资,现在是几万亿的投资,这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创新的动能。就把降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点,我们依托市场的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刚才讲了低碳、绿色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现在装备制造,包括研发在全球范围内是领先的,很多的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都是占到70%甚至更高。你看看各个板块中间领先的那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最近有一个词讲的比较多,说是卷,特别新能源领域也在卷。当然这个卷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觉得也可以做更多的分析。但是我认为主流还是要肯定的,首先你必须要讲清楚为什么在这个领域只在中国能卷起来?其他国家能够卷起来吗?是很难卷起来的。是因为中国有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我们讲的超大规模的市场,我们有很好的配套条件,我们的技术也并不落后,在这个领域有些地方,我们是和那些先行者并驾齐驱,甚至是几乎领先的。更重要的就是这个领域中间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他们并没有躺平,而是在那儿非常用心的,全力以赴的在那个地方去进行工作,进行奋斗,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

刚才我讲了三条经验是比较重要的。和这个相关的,我认为现在也有几个重要的挑战。

第一个是和第一条相关的预期问题。现在“双碳”的预期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比如说美国现在正在大选,大选以后会不会出现以前再上一届政府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事情,这种不确定性是存在的。刚才我说它是建立长期预期。到现在这个目标还能不能动摇?或者你松动一点,往后退一下行不行?我们现在可能要重视一个区别,我们和四年前相比或者十年前相比,这个目标如果往后退的话,它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一个理念的问题或者是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已经几万亿,从中国来讲是如此,可能全球范围更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包括研发的投资,市场推广,如果这个目标动摇了以后,这些投资有些很可能就要打水漂,如果这个局面发生以后,我们今天上午讨论经济形势,这个经济形势可能就会更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是不是会引发危机?是这么一个问题。我经常讲一句话,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情,你说它是一个老虎也罢,是一匹马也罢,你已经骑上马了,已经骑上虎了,你下不来,要下来成本非常高,我们要有战略定力,有价值观的问题。现在更多是利益问题。

第二个挑战,这个产业下一步到底怎么发展?因为现在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所谓企业“卷”的问题。我们以前可能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产业发展这么快,四年的时间这么多的企业都出来了。我们原来想的路线图是从减碳的角度想了一条路线图,多少年以后达到什么状况,我们现在换一个思路,你得站在企业的角度,行业的角度,现在这么多企业,这么多投资已经投下去了,投下去以后这个产业、企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在目前这段时间它是要快速的扩大规模,稳定市场,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将来才有钱继续搞研发。如果这个时间再拖,比如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企业可能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在那以前就关门了。企业、产业是有发展规律的,这些企业和产业现在既然已经生出来了,超出预期的生出来了,这些行业发展的目标,我认为是要调整的。你必须加快。这个可能性有没有呢?COP28提了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是要到2030年以前提升两倍,能效提升一倍。最近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但是这个政府定的目标是什么时间实现呢?是2035年的时候,现在提前11年实现了。另外,我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整个发电量的比重,我今天看了一个数据,到2035年的时候是达到30%,但是我们提前六年已经实现了。把这个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再加快,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定是有必要性的,另外也有可能性。

第三个挑战,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很强,在新能源领域中间同样是供过于求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新能源装机量是已经超过了一半,50%以上了,但是我们的光伏和风能这两个应该是新能源的助力,它占发电量的比重刚刚超过15%,欧洲已经超过27%了,我们实际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的生产能力现在占到全球产能的70%以上,供需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我们现在需要扩大内需,这个领域中间需要扩大内需,怎么扩大内部需求呢?我认为政府还是要发挥作用,很具体,你得做一件事情,把现在降碳的“双碳”的目标需要量化,把它落实到各个地方,各个省,各个市,各个县,甚至各个企业。因为我们这几年提了总的目标,但是量化的具体目标其实并没有落地。这个目标必须落地,而且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需求,因为你要减碳是有目标和时间的。这个事情需要抓紧做。

另一方面,中国产能有一部分可能还得出海,否则国际上贸易关系、紧张关系可能也是很难避免的。我们是国内国际需要统筹,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工作做好。谢谢!

来源|TsinghuaCIFER

编辑|杨粟裕

审核|杨绿原

联系方式 | greenfinance@pbcsf.tsinghua.edu.cn;

(010)8302153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Finance Research,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绿金中心”或“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是我国成立最早、与国际合作最密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金融研究平台。伴随着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全面推进,CGFR将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世界发展,在碳中和实现机制与路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碳中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ESG投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关联关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支持国家相关部委、金融监管和头部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现任中心主任。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与‘势’俱进”专栏

绿色金融CGFR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业务咨询与合作请联系010-83021240杨老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