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4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功举办。论坛汇集20位来自全球著名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与行业领军专家,聚焦“全球产业结构变革与经济展望”,围绕产业变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与新能源产业等细分主题,对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作出前瞻性分析,为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新思路。供应链专家、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出席论坛,并围绕“气候变化、新能源产业变革与经济展望”主题展开讨论。他表示,制造优势与国际压力并存,中国大出海与中欧竞合助力新能源未来发展。
全球能源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制造能力成为决定性因素。中国凭借在光伏、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强大制造优势,迅速占据全球新能源市场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未来,用户端群体性需求将推动了能源变革,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光伏应用方面。
随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供应链中的占比上升,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制造优势产生了担忧,导致贸易壁垒加剧,促使中国企业通过出海建厂的方式进行调整。面对欧美国家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国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制造优势,还必须通过与欧洲合作,设计出能够实现双赢的规则,推动全球供应链的包容性发展。
发言原文如下:
谢谢大家,我是林雪萍,我主要做全球产业观察。对我而言,宏观经济确实不是我的强项,我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制造的视角,从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角度一起看一下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
我在这里有四个关键词,第一从挖到造。也就是说从我们做产业来看,新能源的变革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新能源进入了制造的时代,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化石能源不管是油、煤气,基本从地里挖出来的,但是新能源很多是造出来的。我们刚才说的制造风机,制造光伏,我说的新能源是更广义的,如果说动力电池或者氢能就跟电解槽都密切相关。你就会发现如果你有很强的制造能力,你就能够拥有这种新能源的能力,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们现在看到新能源进入了一个用户平权的时代,也就是说如果用户端能把这些需求做一个群体性的连接,它会特别明显的改变这个能源转型的进程。我们说光伏就是特别明显的结果。我们知道光伏是在全球普及很标准的多个选手的,比如4×100米接力赛,最早美国的技术创新开始,日本贡献了屋顶的光伏应用场景,德国、西班牙开启了采取补贴激活光伏存量,第四棒传到中国大规模的制造,进入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光伏的局面。如果从动力电池来看也是一样的,因为用户喜欢电动汽车,你就会发现动力电池在快速的增长,大家可以看到2018年的时候一般的车续航里程不到300公里,250公里,现在起步就是600公里。我们能够看到两种现象,一个是能源从挖到造,用户又有一个用户平权的推动,这两个历史性的因素,历史性的会师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新能源的一个急流勇进的局面。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关键词,我想和大家探讨所谓的“供应链为王”。当我们谈到新能源进入了制造的角度去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进入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象限里面。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光伏全球80%都在中国,动力电池63%,风机差不多60%,大家要知道这样的一个优势是在加速通道里面发生的。新能源的进展都超乎了大家的预期,设计者的预期,这跟中国的制造加速是有关系的。为什么它是加速通道?如果我们去看光伏产业的话,先看风机产业,三十年前中国没有风机产业,现在全球最大的风机公司,金丰三十年前都没有成立。应该说光伏在二十年前也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05年无锡尚德上市刺激了这个行业的发展,那个所谓的两头在外,技术、原料在外,中国只是做制造,市场也在外。新能源光伏的巨头TOT5里面20年前都没有正式的进入光伏的产业。再说动力电池,我想十年前这还不是非常显赫的产业,宁德时代2011年才成立。为什么中国制造的优势是在一个加速通道里面发生?这跟供应链有关系,一个大规模制造行业的发展,第一个看它的装备,第二看它的材料。在光伏行业,我们在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如果我们要是套用大家喜欢的语境,从技术自主可控来看,光伏行业是“透心热”的行业,从光伏的装备到逆变器到银浆、铝边、到晶硅的材料,中国其实是样样能拿得出手,这个行业我想只有一些石英材料需要从美国进口一些。你就会发现光伏行业对中国来讲已经去掉了手铐,去掉了铰链的自由飞舞的行业,大家就会看到中国具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我们现在看到全球第一的半导体装备就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像台积电都曾经进入光伏的制造行业,但是最后都被挤出去了,我们看到新能源的天枰一下就倾斜到中国这一端。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中国大出海。在这个时候,如果天枰一倾斜,对欧美来讲就会受不了,新能源是制造出来的话,就跟钢铁、水泥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时候欧美就发现它们所倡导的关于未来的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掌握绿色的技术,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它这种恐慌是必然的,它的遏制也是必然的。大家采用的方法就是竖起了关税的大棒,中国的光伏产业就得围绕着这个大棒开始迁移,第一轮迁移是在2018年前后,因为中国的光伏去美国有“双反”调查,我们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基本都去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在那里建场。我们实现了曲线出口,在这里做一个光伏的组件厂,出口到美国,但是美国后来发现这不行,它开始要求零部件原产地,比如支架、银浆等六种辅件和原材料也要在东南亚生产,中国的供应链很快转移过去,在东南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产能,直到今年美国5月份说在越南的光伏产能都要开始加税,你立刻就能看到中国在东南亚的光伏工厂马上就处于半停顿的状态,我6月份去越南的时候能够看到晶澳能源那么大的工厂马上机器进入了停止的状态,它们又得开始进行转移,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它们已经出海一次要再次出海,再次找新的地理空间。欧洲也是同样,中国的动力电池首先是汽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企业奇瑞中国在西班牙建立工厂,比亚迪在土耳其,动力电池在匈牙利扎堆儿,中国的电池只要一出海一扎堆儿,匈牙利马上变成全球第四大电池的出口国,如果我们的产能和亿纬和星旺达到位的话,匈牙利马上变成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基地。无论出海,我认为对新能源来讲是一个主旋律,虽然看上去客观来讲是被动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主观上现在要建立这种主动性,我们要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再次设计。现在谈到中国大出海,我觉得不是好大喜功的大,而是大航海时代的大,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用全球的视角去看全球现在发生的事情,我们要用全球的格局进行包容化的布局。谈到布局,马上谈中国跟欧洲的关系,为什么谈这件事?中国的技术创新驱动主要来自于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个铁三角,欧洲和美国应该是中国向上的两个最重要的全球化的空间,但是现在大家可以看到美国跟你进行技术切割,进行技术绝缘,而且它进行多重的绝缘。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已经不再所谓的速战速决,开始用多样化的手段来像切香肠一样的,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拉着盟友一起,把供应链按照价值观进行分组,我们所谓的友岸制造,这种情况下欧洲对中国来讲就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如何来看欧盟?欧盟27个国家的利益诉求,它的行业的分类也是非常不同。可能我们觉得法国是一个很强的工业化国家,它的核电、航空都还厉害,但是实际上在法国的农业也非常强,我们经常看到法国农民的拖拉机可以开在高速公路上跑,政府很难对付。我们会觉得这是大号的散装的社区,它不是铁饼一块,对于中国来讲就要有一个特别注意这种分层,我们才能去更好的跟它所谓的进行合作。欧洲现在对中国的情况,我自己觉得是一个情绪很复杂,是爱恨交加。一方面它需要中国绿色的技术,也需要中国的绿色制造,但是它现在觉得中国的规则很不公平,中国用一种超级制造压倒性的出口,这种方式对它们来讲是摧毁性的变化。我想欧洲现在在深刻的反思,光伏也是它们市场刺激起来的,动力电池很多它们都在做,但是最后没有这个行业,你能看这两天欧洲现在对氢能,电解槽,对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排斥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对中国来讲我们需要去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去跟欧洲建立一个共赢的规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双赢,欧洲觉得双赢就是国内赢一次,国外又赢一次,这个会使得我们在海外受到非常大的排斥。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设计出一个重新分蛋糕的机制?这是真正的包容共生,坦率讲,我们还没有习惯这一点,但是我们现在必然去面临需要去跟欧洲一起坐下来,建立一个顶层的设计,让它也能够从新技术,从制造系统受益,这需要我们整个行业、企业、和国家一起系统性的思考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联系方式 | greenfinance@pbcsf.tsinghua.edu.cn;
(010)83021539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Green Finance Research,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绿金中心”或“CGFR”)正式成立于2018年底,致力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工具创新、产研结合与国际合作,是我国成立最早、与国际合作最密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绿色金融研究平台。伴随着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全面推进,CGFR将全力以赴服务于国家战略、世界发展,在碳中和实现机制与路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科技赋能碳中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ESG投资研究、生物多样性与金融稳定关联关系等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支持国家相关部委、金融监管和头部金融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鞠建东现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