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Med Rev︱北京大学刘佳佳/魏雅槟/陆林聚焦伴侣关系与睡眠之间的相关性

学术   2024-11-11 00:01   江苏  

【神经科学前沿技术培训系列】详见文末


撰文王星星

审阅︱刘佳佳

责编︱王思珍


睡眠紊乱Sleep disturbance, SD)被定义为睡眠质或量的下降。睡眠紊乱与多种不良的健康结局相关,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事故和死亡率。识别睡眠紊乱的可改变因素有利于未来开发相关的睡眠干预策略。近几十年来,伴侣关系作为床伴动力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对睡眠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伴侣关系与睡眠的相关性也得到了Troxel等学者提出的理论的支持。但在实证研究中,关于两者是否相关的结论并不一致。例如,Yang 等发现基线的伴侣关系质量较差可以预测4年后睡眠紊乱的增加,而Brown等则发现基线的伴侣关系质量对6个月后的睡眠质量没有预测作用。此外,一些研究也探讨了具体的伴侣关系维度和具体的睡眠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鉴于原始研究的丰富性,本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旨在对以下关系进行汇总:1)伴侣关系质量与总睡眠质量;2)伴侣关系质量与具体睡眠指标;3)具体伴侣关系维度与总睡眠质量;4)具体伴侣关系维度与具体睡眠指标。


近日,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刘佳佳课题组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上发表了题为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uple relationships and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文章。结果表明,较高质量的伴侣关系与更优的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改善伴侣关系可能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的提升。(拓展阅读:刘佳佳/魏雅槟/陆林课题组相关研究进展,详见“逻辑神经科学”报道(点击阅读):Mol Psychiatry︱北京大学时杰/魏雅槟/刘佳佳/复旦大学黄啸团队报道疼痛性躯体症状或可预测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的神经环路机制Nat Metab︱熊伟课题组阐明酒精和大麻协同导致运动毒性的新靶点JAD︱咖啡对大脑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Mol Psychiatry︱北京大学陆林院士团队揭示新冠感染20个月后的后遗症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干预建议


共检索出8539篇文献,通过去重,阅读题目、摘要和全文后,最终纳入62篇文献(图1。在这些研究中,46篇来自美洲,7篇来自亚洲,7篇来自欧洲,2篇来自非洲。39篇为横断面研究,23篇为纵向研究。9篇被评为高质量,41篇被评为中等质量,12篇被评为低质量。

1 纳入研究的流程图


22项研究显示,更好的伴侣关系质量与更高的总睡眠质量相关r=0.34, 95%CI=0.09-0.592。研究间异质性高I2=99.5%Egger检验和漏斗图显示存在发表偏倚。亚组分析表明,这一关联仅在男性、年龄小于30岁的研究对象、方法学质量为中等的研究以及控制了协变量的研究中显著, 而不受研究设计、研究区域以及研究对象类型的影响。


从心理机制角度来看,处于良好伴侣关系中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伴侣情感支持,从而减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促进最佳睡眠质量。从行为和时间生物学机制角度来看,关系质量好的伴侣更有可能共享睡眠环境,表现出睡眠时间的一致性,在睡前进行性生活,并坚持一致的睡眠-觉醒规律,这些都有助于促进睡眠质量。从生理机制角度来看,积极的伴侣关系可能通过促进催产素的释放来改善睡眠。因为催产素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并具有抗焦虑作用,可能会诱导一种促进睡眠的高度放松状态。

2 伴侣关系质量与总睡眠质量之间相关性的森林图


2项研究显示,更高的伴侣关系满意度与更长的睡眠时长相关r=0.39, 95%CI=0.04-0.65 3。研究间异质性高 (I2=79.9%

3 伴侣关系质量与睡眠时长之间相关性的森林图


6项研究显示,更好的伴侣反应性与更高的睡眠质量相关r=0.1995%CI=0.13-0.254a。未观察到显著异质性(I2=25.7%)和发表偏倚。反应性良好的伴侣可以提供照顾、理解和欣赏,可能会降低经历焦虑性唤起和抑郁的可能性,最终改善睡眠质量。此外,伴侣反应性有助于增加安全感和亲密感,从而减少孤独和负面情绪,同时增加积极情绪。这些因素对于增加入睡速度和睡眠维持至关重要。


7项研究显示,伴侣支持与总睡眠质量无显著相关r=0.03, 95%CI=-0.02-0.094b。未观察到显著异质性I2=29.9%Egger检验和漏斗图显示存在发表偏倚。该结果提示,伴侣的支持可能只是起到压力缓冲的作用,而不是睡眠质量的直接预测因素。


8项研究显示,增加的伴侣冲突与更差的睡眠质量相关r=0.1795%CI=0.06-0.274c。研究间异质性中等(I2=61.9%)。Egger检验和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该结果可能与冲突引发了不安全的依恋(如焦虑依恋)、持续的反刍和令人不安的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敌意)有关。这些因素与警觉和过度唤起有关,导致睡眠潜伏期增加和睡眠连续性下降。

4 伴侣反应性、伴侣支持、伴侣冲突与总睡眠质量之间相关性的森林图


伴侣冲突与睡眠时长之间的关联在不同研究中并不一致。Kelly等学者和Gur-Yaish等学者发现,较大的伴侣冲突与女性的睡眠时长缩短相关,而El-Sheikh等学者和Gettler等学者则报告了伴侣冲突增加与女性睡眠时长延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可能与伴侣冲突不是自我评估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真实的婚姻动态有关。El-Sheikh等学者的队列研究还发现,伴侣间的心理冲突可能会延长男性的入睡潜伏期。此外,较高水平的对男性伴侣的心理攻击与其更多的夜间觉醒相关。


只有Kane等学者的队列研究报告了向伴侣进行自我表露想法和感受与睡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更多的自我表露与妻子的主观睡眠质量改善和自我报告的睡眠效率较高相关。Gilbert等学者的队列研究探讨了感知到的拒绝与总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一方感到被伴侣拒绝,那么在控制了相应协变量之后,他们的睡眠质量往往比之前更差。Martire等学者发现,在膝关节炎患者中,较高的伴侣亲密度与更好的总睡眠质量显著相关。然而,在其伴侣中,这一相关性则不显著。

未文章总结图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来自43860名研究对象的实证证据表明,较高质量的伴侣关系与更佳的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良好的伴侣关系对睡眠的积极影响为社区层面的睡眠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具体而言,伴侣间更高的反应性和亲密度有助于提高总睡眠质量。减少伴侣冲突可能有助于延长睡眠时长、缩短入睡潜伏期并改善睡眠连续性,而增加情感自我表露则可能提升睡眠效率。然而,关于具体伴侣关系维度与睡眠相关性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未来亟需开展更多长期随访的队列研究,特别是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以进一步明确伴侣关系与睡眠之间的因果关系。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87079224001229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星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刘佳佳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药物依赖研究所的魏雅槟副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陆林院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北京大学鲍彦平副研究员、董平博士和厦门仙岳医院的阙建宇副教授为该论文做出了重要贡献和指导。


转载须知“逻辑神经科学”特邀稿件,且作者授权发布;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和“逻辑神经科学”共同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神经科学前沿技术培训系列】

【光遗传学与遗传编码钙探针和神经递质探针工作原理及应用】【在体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应用】(第九期)。时间 待定(周六至周一);地点 南京

【脑片膜片钳记录系统的操作和应用】(第六期)。时间 2024126-8;地点 南通

【神经科学前沿技术整合:当在体电生理邂逅光遗传】(第一期),时间 2024119-11(周六至周一);地点 南京

全国前沿组织透明化与三维成像理论和技能培训班(第二期),时间 待定;地点 武汉

【疾病研究与动物行为学系列】

阿尔兹海默症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与动物行为学实验设计思路和数据分析(第二期。时间 待定,地点 线上

“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科研思维”
报名方式:15108204441(电话)Wang_Sizhen(微信)
(点击标题阅读全文)

逻辑神经科学”微信群:文献学习

扫码添加微信,并备注:逻辑-文献-姓名-单位-研究领域-学位/职称
(注:不按要求格式备注,则不通过好友申请)
     
参考文献

1.Binder JR, Desai RH. The neurobiology of semantic memory. Trends Cogn Sci. 2011; 15(11):527–536. https://doi.org/10.1016/j.tics.2011.10.001 PMID: 22001867

2.Binder JR, Desai RH, Graves WW, Conant LL. Where Is the Semantic System?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20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Cereb Cortex. 2009; 19(12):2767–2796.

3.Martin A. GRAPES-Grounding representations in action, percep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How object properties and categori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human brain. Psychon Bull Rev. 2016; 23(4):979–990. https://doi.org/10.3758/s13423-015-0842-3 PMID: 25968087

4.Mahon BZ, Caramazza A. A critical look at the embodied cognition hypothesis and a new proposal for grounding conceptual content. J Physiol Paris. 2008; 102(1–3):59–70. https://doi.org/10.1016/j. jphysparis.2008.03.004 PMID: 18448316

5.Bi Y. Dual coding of knowledge in the human brain. Trends Cogn Sci. 2021; 25(10):883–895. https:// doi.org/10.1016/j.tics.2021.07.006 PMID: 34509366

6.Ralph MA, Jefferies E, Patterson K, Rogers TT. The neural and computational bases of semantic cognition. Nat Rev Neurosci. 2017; 18(1):42–55. https://doi.org/10.1038/nrn.2016.150 PMID: 27881854

7.Chang L, Bao P, Tsao DY.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lored objects in macaque color patches. Nat Com- mun. 2017; 8(1):206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7-01912-7 PMID: 29234028

8.Lafer-Sousa R, Conway BR. Parallel, multi-stage processing of colors, faces and shapes in macaque inferior temporal cortex. Nat Neurosci. 2013; 16(12):1870–1878. https://doi.org/10.1038/nn.3555 PMID: 24141314

9.Miyashita Y. Perirhinal circuits for memory processing. Nat Rev Neurosci. 2019; 20(10):577–592. https://doi.org/10.1038/s41583-019-0213-6 PMID: 31485007

10.Miyashita Y. Neuronal correlate of visual associative long-term memory in the primate temporal cortex. Nature. 1988; 335(6193):817–820. https://doi.org/10.1038/335817a0 PMID: 3185711

11.Landi SM, Freiwald WA. Two areas for familiar face recognition in the primate brain. Science. 2017; 357 (6351):591–59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n1139 PMID: 28798130

12.Landi SM, Viswanathan P, Serene S, Freiwald WA. A fast link between face perception and memory in the temporal pole. Science. 2021; 373(6554):581–58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i6671 PMID: 34210891

编辑︱王思珍
本文完




逻辑神经科学
以逻辑之学术思维,探索神经科学奥秘;汇百家争鸣,促求真明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