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之战:改写帝国命运的史诗对决,大明军团最后的血气悲歌

文摘   2024-10-04 04:26   重庆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接连不断接到锦州告急消息的崇祯皇帝,看这架势,不派兵救援,关外估计守不住了………


他终于不再犹豫,决定对清帝国决一死战!——不惜在国内农民军烽烟四起的情况下,调集所有能够机动的精锐兵团,一把梭哈,干死满清,攘外安内!



他下令全国总动员,兵部为他动员了最后13万齐装满员的精锐兵力,崇祯下令全部交给蓟辽总督洪承畴,并一口气调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九边8个总兵,倾国一战!为了这场改变王朝命运的战役,明朝投入13万兵马,清朝也搜罗了所有10万能战之师(7万老满洲精锐,3万科尔沁蒙古军队,200多朝鲜军)——双方可谓都是倾国而来。


大明王朝和满清政权都在期待的关键决战,终于要开始了。公元1641年7月,大明和大清两个帝国的近20万军队,默默横陈在东北从松山到锦州间20里宽的狭窄平原地域,相互对峙着。明军率先打破沉默,7月26日,明军在优势重炮的配合下,仰攻制高点乳峰山(乳峰山位于锦州南侧,女儿河南岸,可以俯瞰整个锦州)。


济尔哈郎(满清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短时间内就损失700多满洲老兵,济尔哈郎不仅在居高临下的优势下让自己的部队被打成“猪头”,还第一个临阵逃跑,结果带动万余清军瞬间崩溃,明军吴三桂部骑兵乘胜一路狂追60里,杀伤无算,要不是洪承畴老成持重,担心前面有埋伏,让快马信使传令吴三桂停止追击,济尔哈郎这次恐怕凶多吉少。

多尔衮在得到乳峰山失利的消息后,沉下心来暗自奇怪,明军在和清军的野战中鲜有胜利的例子,这次居然这帮身披重甲、还要在炎炎夏日仰攻的明军,战斗意志竟然如此顽强!——突然!多尔衮隐约预感到大事不好,这次来的对手可不是袁崇焕之流,那家伙只会龟缩在宁远城里放大炮,附近的江华岛3000明军全灭,而袁崇焕竟佯作不知,不派一兵一卒去尝试援救同胞,可见那时的明军是多么害怕野战………多尔衮觉得还是得请老大皇太极来镇场子,他立即派人向皇太极求援。


作为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哥哥,当时皇太极还在病中,身体很不好,诸王、贝勒、大臣都觉得此去太危险,然而皇太极不管这些,当即率领手下的军队,一路鼻血不停,星夜兼程赶往多尔衮大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边明军进攻的胜利让人觉得清军不过如此——因为这是一场实打实的野战胜利!明军上下士气高涨!

然而洪承畴依然愁眉不展,他手里集结着明帝国有史以来阵容最为强大、装备最为完备、披甲率最高、基本由有实战经验的九边老兵组成的军团——但这也是帝国最后的军团

恍惚间,洪督师感觉万钧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深深呼吸了一下,以缓解和掩饰自己压抑的心情和坐立不安的情绪。

他决定还是步步为营,不理会朝廷以及兵部一再催促他去决战,他要稳!一定要稳中求胜!帝国13万精锐,怎么可能轻于一掷


况且明清双方大军云集,粮食消耗巨大。明军的后勤补给困难,清军的补给更困难!


洪承畴得到情报,清军不断索求甚至明抢朝鲜的粮食。事实上清帝国已经耗不起了,那个时候是著名的明清小冰期,东北比现在冷得多!苦寒之地,粮食产量极为有限,明军和清军拼消耗,清军真还不一定拼得过………


况且就在当年春节,洪承畴率军出关之后就抢先走了一步先手棋,他组织明军踏着皑皑白雪,利用清军放松戒备的时机,向被围困的锦州偷偷运粮;初七顺利抵达锦州;初八运粮队返回宁远;初九,清军方才如梦初醒,派8000骑兵来追,可洪承畴运粮已完成,清军无功而返。这一次,明军给锦州运送了16000石粮食!该城得粮,近乎满血复活,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可以和清军放心耗下去了……


然而,皇太极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他识破了洪承畴的计划。


8月20日,多尔衮在皇太极的授意下,命阿济格率军深入明军纵深,攻占了渤海湾明军屯粮的笔架山(该山三面环海,与大陆有一线相连),直接来个釜底抽薪,端了明军的粮仓。



让人意外的是,在得知后方粮草尽失后,明朝将领的意志并没有像今人以为的那样动摇,反而士气高涨,他们忍得实在太久了!在前几次野战中也有了自信!而他们的洪督师,却一直小心“呵护”着大明帝国最后的军团,生怕他们有什么闪失。

洪承畴一直承受着从士兵到皇帝督促他尽快决战的巨大压力,而他一直想的就是能“全军而还”——现在,囤粮之地失陷,反而让明军上下都如释重负,事实上洪承畴也同样如释重负现在,他除了出营决战以外,已经没有任何延拓下去的理由和退路了……



公元1641年8月21日清晨:

在薄雾之中,在松山和锦州之间的明军已经在自己的长壕外,按营排列出几十个巨大的品字形军阵,在这些军阵的前方,是山海关总兵马科和团练总兵吴三佳麾下的关宁铁骑。

已经升帐的洪承畴携监军张若麟立于前队之后的将台车上,号令全军……

卯时,勃罗号声划破战场上的沉默,当第二声勃罗号声响起后、明军的骑兵全体跨上了战马,车兵登上了战车,重炮手也开始将火药和炮弹填入炮膛。



皇太极已经意料到了明军即将进行决战,按清军昨夜的计划,他命多尔衮将三分之一的重甲骑兵前出到长壕之外,剩余的重甲骑兵则向后退出大营作为预备队,轻步兵则都借助营栅的掩护,在壕沟之后等待着短兵相接。

为了确保多尔衮的防线,皇太极派出自己六百亲卫骑兵增援多尔衮的部队,但他的主力并没有离开营垒,他需要把自己最后一批有生力量留到最关键的时刻。

卯时三刻,明军阵营中响起了一声号炮,接着是数十面羯鼓在旗牌手指挥下齐响。明军骑兵、车兵和步兵在最前列参将们的引导下,一齐前进20步;接着,又是一声羯鼓,刚刚停下的刀马之城,又整齐地向前平移20步。

到距离八旗铁骑只有150 步的时候,明军喇叭手按洪承畴的命令吹起了凄厉的天鹅之号,数万明军跟着就异口同声呐喊起来:“杀啊!”



在已经转为密集的羯鼓声中,这支血脉贲张的队伍不顾一切扑向清军。清军在堑壕外部署的重骑部队尽管拼力阻止,但很快就成了明军潮水中黄色、蓝色的礁石,最后全部被淹没。

刚刚由皇太极派出增援多尔衮的满清议政大臣萨璧翰,在关宁铁骑的刀枪之林中数次被长枪刺中,最后堕马,被亲随冒死救起横在马上逃回大营(当夜身亡)。这时清军的箭雨开始密集近射,但此时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挡住这支孤注一掷的军队了,多尔衮的阵地开始出现动摇……



来自多尔衮的求援使皇太极一度对多尔衮部能否挡住明军的冲击产生了怀疑,但是考虑到自己也是倾国而来,不到最后时刻,皇太极不会将自己的主力投入战斗。

多尔衮部继续和明军血战着,此时济尔哈朗驻守留下的层层壕沟起了作用,他指挥清军所挖长壕深达8尺,截面呈倒三角形,上宽1丈2尺,底部却连一只脚都不能平放,人马落入后立足之地都没有,更难以攀缘而上。明军一线的骑兵在杀完外围的清军骑兵后,在壕沟边挤成一团,前有清军呼啸的箭雨,后背又被冲上来的友军挤压,纷纷堕壕,损失惨重,而车兵也为壕所阻,无法前进。

倒是明军步兵,按战锋队(装备三眼铳等轻型火器)、跳荡队(带锋利的斩马刀)的顺序组成穿插小队,踩着填满壕沟、插满箭杆如刺猬的尸体,在多处突破了清军的壕沟防线,呐喊着杀入清军大营。突破长壕的明军步兵首先攻破了蒙古两红旗和两黄旗大营,蒙古人显然和他们300多年前他们的祖宗不能相比,明军厮杀甚猛,蒙古旗军骁骑尉同阿尔等6名大将均在格斗中被明军步兵斩杀,整个蒙古旗军几乎崩溃。

多尔衮见状,连忙在这儿投入了皇太极给的最精锐的亲卫队——急驰救援蒙军的清军大将劳萨被明军用三眼火铳打下马来,随即被乱刀砍死(据《清史稿》,在入关前阵亡的清军诸将中,劳萨军功最高)。



眼看多尔衮即将崩溃,皇太极的决定时刻到了,他全部出动了自己最后的预备队,清军重甲骑兵冲到明军阵前百步纷纷下马,然后冲上去和明军厮杀缠斗、短兵相接在一起,双方尸横遍野,血流满地,伤亡惨重……

最终,清军将突入的明军全部歼灭。战斗至午时,明军虽然拼尽全力,却仍未能摧毁清军的防线,锐气已失,此时尽管为了激励士气,洪承畴亲自登台擂鼓助阵,可连平时牛比哄哄的监军张若麟看到阵前的惨状,也明确反对继续进攻了——事实上明军也没有能力进攻了,他们正在溃退,根本不管不顾洪督师的鼓声。

诡异的是,满清军队并没有乘机越过壕沟出击,他们在收复阵地后,保持了可怕的沉默。事实上,清军的损失远超任何一次和明军的野战,这时他们正忙于收敛尸体,抢救伤员………


清朝没有公布损失数字,但笔者在查阅满文老档时,虽然没有发现满清士兵的伤亡统计,但21日那一天,清军将领的阵亡数字是有的,而且着实不少,让人震惊!

一天之内,挂了一品 2人 二品 2人 正三品 15人 从三品 2人 正四品 14人。

其中挂了一个议政大臣;满洲镶黄和镶红两旗四个副都统死了仨,里面一个追封男爵,一个追封子爵;另外甲喇额真级别的将领挂了11个。


老实说,这次血战,清军同样元气大伤,但士气仍在,而明军方面,却开始动摇了……

洪承畴还想明日再次冲阵,他慷慨激昂地勉励左右说:

往时诸军俱矢报效,今正其会,宜明告吏卒,退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望诸君勉力!

可是,经历了和当时东北亚最强军队的巅峰对决之后,收兵回营的将领们已经胆气中落,只有曹变蛟一人支持明日继续血拼。

最后,思虑良久的洪承畴仰天长叹,泪流满面,他知道和他出生入死的每个人都是正常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他,理解他的部下们……

妇人之仁的他接受了部下提出突围撤退的建议,决定让给他们一条生路,条件是除曹变蛟和王廷臣之外的六总兵,在突围回到后方后,应休整后再次从背部共同夹击清军。

他本人则不后撤,与巡抚邱民仰及曹、王两位总兵留下来在松山城殿后,准备决一死战和未来的“夹击”计划。

当夜大雾……

六总兵率部酉时出发,突围路线选定在清军防线的最东侧靠海处。企望在夜幕和大雾掩护下出其不意撤退,结果在初更天就遇到了清军的“迎头截砍”。

清军按照事先的部署,在防线上故意设立了若干火堆做疑兵,明军为避开火堆以为得计,却正好撞入清军的埋伏。


事实上,在全军出发之前,大同总兵王朴就提前丢下其它总兵率部先逃,接着吴三桂部有样学样,也不按计划率部逃走,于是, “各帅争驰”……

在混乱之中,突围的明军从开始时的一路变成了若干股,最后成了漫山遍野的乱兵,撤退变成了一场乱七八糟的逃命,马步自相践踏,弓甲遍地;混乱中的明军士兵只能跟着自己能看得到的甲长、队长,拼命向西溃退。以前什么侵吞军饷、轻藐上司的恩恩怨怨此刻都已不存在了,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被清军杀死。

六总兵在自己家丁拼死护卫下,总算杀出了重围,六人都全须全尾逃到了杏山、塔山诸城。



到22 日的黎明,对于明和清两个帝国来说,这场倾国之战的结局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清军开始全面出击,清剿、捕杀明帝国的残余溃军。

同日,踌躇满志的皇太极把大营迁到松山城下,但这一晚将发生非常有戏剧性的一幕,险些导致明清决战翻盘!

这一幕的主角是陕西的明朝督标总兵曹变蛟,他出身于将门世家,自幼便跟随叔父曹文诏从军,曹文诏战死后,他又一直追随洪承畴,为关中第一悍将,在历年作战中威名甚高。

曹变蛟的部下皆为陕西人,历年的剿贼作战中号称最强,在“流贼”的发源地陕西,各州府都以请曹军来坐镇才有安全感。

此时跟随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洪承畴留守松山,曹变蛟已抱定必死之心,这个与吕布同乡的悍将充满了与清军血战一场的冲动。曹变蛟当晚尽选军中精壮,入夜后开城突然分四路直闯清军正黄旗、镶黄旗大营,本来已经沉溺在胜利气氛中的清军,根本想不到明军还会绝地反击,经此猝然一击,阵脚大乱。

曹变蛟这路亲率的千余名军兵当夜袭击的是清军正黄旗,首先发现明军夜袭的清军佐领彰古力想挡住明军、被曹一刀砍死,试图阻击的正黄旗清军也无不横尸于曹部壮士刀下。



曹率部在清军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最后选定清营中最显眼的一片明黄营帐冲杀过去,而当夜皇太极正是在此处策划进攻松山事宜。

额驸多尔济率亲军前来阻击,旋即被曹变蛟和他的关西大汉们杀散;内大臣布延和塔瞻相继率部来战,又被高呼“挡我者死”的曹变蛟部硬生生吓退;皇太极的侍卫们作为捍卫皇太极的最后一条防线拼死冲上,巴里坤在混战中以长枪刺伤曹变蛟,但曹依然奋勇向前,势不可挡地将清朝侍卫几乎砍杀殆尽。

以勇毅闻名的满清固山额真图尔格与弟弟伊尔登、内大臣锡翰、遏必隆(在康熙初年担任辅政大臣)等清将见无法以格斗取胜,情急之下,占据御营营门拼命放箭,再次将曹变蛟射伤。此时清军也渐渐从混乱中反应过来的,开始向御营聚集得越来越多,曹的刀锋曾及皇太极的马腹,这不禁使人想起了他那位勇毅过人却同样时运不济的陕西同乡吕布,曾用方天戟敲曹孟德脑袋的一幕……最后,身受重伤的曹变蛟咬紧牙关,血流全身,竟然没有堕马,他在亲兵的拼死护卫下杀出一条血路,返回松山城内……此事件之后,皇太极勃然大怒,下令斩杀大营外警戒的大将撒鲁都,惩处了几百名掉以轻心的清军官兵。

好了,明军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出关时那支曾经志在必得的堂堂大明虎贲,在8月21-29日的9天内,被斩杀53780人(这个数字被相当一部分清史研究者认为有很大水分),清军自称还缴获了马匹 7444 匹、盔甲 9346套。

一部分试图从海上逃亡的明军溺死大半,“赴海死者以数万计,浮尸水面为乘潮雁鹜与波上下”——明朝兵部派出督战的张若麒居然运气不错,他和他的两个护卫找到了一艘渔船,顺利渡海回到了关内,然后将责任一股脑推到洪承畴身上………

此后的战斗,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曹变蛟战败退入洪承畴据守的松山城,城内人多粮少,处境艰难。洪承畴派人执“密札”求援,崇祯先派顺天巡抚杨绳武督师往救,但这家伙宁愿抗命也不敢出战;又派副将焦埏所部赴援,出山海关全军覆没;然后副将杨振主动站出来请行,至吕洪山遇多尔衮大军埋伏,军没被俘。


清军令杨振往松山说降。来到松山城下,杨振和从官李禄一起仰头高喊:“援军即日至矣!”——随后,杨振、李禄皆被杀害。


接下来就再也没有援军了——那些侥幸逃出合围的洪承畴的部下将领们,既组织不起像样部队、也彻底失去了再去“夹击”清军的勇气。


虽然洪承畴的明军曾在几次出城反击中击毙了清将辉兰、温察等人,但数次突围,皆告失败。围困日久,城内也慢慢出现了致命的粮食供应问题。起初全城每人每日发米二碗,不久只能发米一碗,继而杀战马充饥,最后,就是人相食。

1642年2月18日夜,清军终于在叛变者的引导下由南城登梯而人,次日,清军生擒饿得已经握不住刀柄的洪承畴及曹变蛟、王廷臣诸将,在笼罩全城的大搜杀中,清军共诛斩明军副将以下官员100多人,兵丁3000余名,生俘明军3100多人,缴获甲胄军械15200件,各种轻重火器3270件。

战斗结束后,皇太极下令将洪承畴送往沈阳,其他包括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在内的明朝被俘将官则就地处决,松山城亦被清军“毁如平地”。



一个月后,绝望的锦州守将祖大寿开城投降,至此,明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对于这次战役的结果,皇太极颇为满意,在战役结束后不久,他踌躇满志地向满清的子民宣布:

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

参考文献:《明史》、《清太宗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明清史料》(乙编)、《朝鲜李朝实录》

~~~~~~PS.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如果在右上角加个星就更不错了!谢谢!你的支持就是前行的动力!

于无声处观天下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