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喜欢在前线作秀?爱作秀的李奇微凭什么破解我们的穿插战术?

文化   2025-01-07 21:18   湖南  
写了这么久的朝鲜战争,都只是侧面说过李奇微,今天专门说一下他吧。
李奇微1949—1950年任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车祸身亡,李奇微于1950年12月任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1951年2月李奇微率领联合国军发动反攻,即我们中国说的第四次战役。
志愿军在第二战役击溃联合国军。此后又发动第三次战役,此役联合国军没怎么抵抗,放弃汉城退至37线以南。他们兵力损失不大,只是联合国军官兵的士气低落。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已属惊弓之鸟。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乘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毫无秩序地溃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李奇微曾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他站在路中间挥手阻挡,但这只是枉费心机,韩军车辆没有减速直接绕过。
这时,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国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后已经是打不动了。以为内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美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在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的情况下,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总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他当时极度担忧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很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作为前线指挥官,彭总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他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补给线拉了这么长,占领汉城实际上是背了个大包袱。志愿军无法继续进攻,可立即撤退算怎么回事儿?随即,李奇微着手展开对美国第8集团军的整顿,同时逐渐让其他联合国军部队(特别是韩军)恢复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1951年2月,整顿完毕的联合国军反攻是必然的。
我们的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动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不过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根据。
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李奇微的做法看着很容易,但要将这些简单的办法,让所有部队都贯彻起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带过大团队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好办法大家其实都有,但要让这些办法,在各部门之间上下一心的贯彻下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李奇微这人的手段高超之处,就体现于此。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以鼓舞士气),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李奇微这种鼓舞士气的手段,简单概括就是“兄弟们跟我上”!战场与士兵同在的号召力是无与伦比的,远比“兄弟们给我上”来的困难。
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这是我们说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志愿军先在横城进行了运动战,取得胜利;然而通过穿插包围在砥平里的敌军并没有丧失斗志。固守在此的美军和法军让志愿军吃了大亏。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在被包围后迅速就地转入防御,构筑起坚固工事,迎击志愿军的攻势。志愿军参战部队是分别隶属于3个军的6个团,总兵力达1万人,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3个炮兵连,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相比之下,美军有2个炮兵营,装备着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炮弹充足,还能得到空投补给。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结果志愿军强攻了两天两夜,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的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转移到大致38线的地方。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评价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从此以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的迂回包围之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不过李奇微指挥的联合国军进攻上并不顺利,主要是中朝部队也不是吃素的,也在顽强地防御,没有形成军心涣散的局面。最终联合国军在重大消耗面前也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战役,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击败联合国军。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军力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我们穿插战术,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
第五战役中,尽管韩国军队在志愿军面前仍很难有效防御,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后,李奇微大举反攻,以机械化部队和坦克部队为先导,迅速直插志愿军后方(美军也玩儿起穿插啦),企图全歼志愿军进攻的20万部队。但让李奇微没料到的是,志愿军部队绝大部分都完整地通过战线的缝隙撤了回来;只有60军180师损失很大,被俘甚众。第五次战役也是志愿军伤亡最大的战役。
李奇微没能歼灭大量志愿军有生力量。战线便逐渐在38线上固定下来。其实这个时候起,朝鲜战争的和局已定。可是斯大林千方百计地让朝鲜战争继续下去。此后双方谈判陷入僵局,战场上同样。斯大林去世后,朝鲜敌对双方很快签订了停战协议。从第五战役后到停战协议签订,时间整整两年。敌对双方又有大量官兵伤亡于阵地战。
再补充几点。
第四次战役中后期,我们打得十分顽强,但效果上甚微。看一看我们出版的《志愿军一日》,有许多此战役的描述。当时38军等一个连一个营的部队只能守一天,就全部打光。部队领导只好在一个连先抽调出一个副连长,几个班长战士,留在后方“留种子”,好让这些骨干将来重建连队干。
四次战役并不是“联合国军在重大消耗面前停止了进攻。“而是当时美国已经达到制定的战役目标,那就是38线分制。美国在50年代的主要战场重点是欧洲,从来不是亚洲。大家可曾记得美国对柏林的大规模空运,以打破苏联的封锁。
另外朝鲜战争的停战十分有意思。在战争的中后期,韩国部队越打越强,韩国方面反而非常非常反对停战。而美国则希望停战,主要还是认为亚洲不是战略重点,统一朝鲜代价太大。朝鲜则强烈要求早日停战。他们曾经向我们抱怨过,每天见不到美军的面,而美军的飞机轰炸每天就炸死朝鲜许多男人。再打下去男人们就打光了。
最后给大家推荐《李奇微回忆录》,这书直接从新华社仓库发货,正版保证,书上有防伪验证,价格也打到了18块。作为对方的指挥官李奇微亲历了残酷的朝鲜战争,这一点是其他类似著作作者不曾有过,也不可能拥有过的经历↓↓↓
人穷卖艺,对朝鲜战争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看看我经常推荐的另外几本书↓↓↓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