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天就是除夕。
我们的欧洲之行也已过半。
旅行的第一站是意大利,本想抽空给大家汇报下我们在意大利的见闻。
但没想到这次又上演了人在囧途。在意大利的六天,我们仨全都病倒了。
前后经历了我的呕吐、于大夫的发烧、暖暖的呕吐……幸好我们仨没有同时生病。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旅行
行程还在继续,回头再来分享“欧洲囧途”故事。
刷短视频影响大脑
今天想聊聊最近刷到的一个年度热词——脑腐 (brain rot)。
牛津词典2024年度词汇,指因为浏览了过多碎片化、低质量网络信息,而导致的精神或智力衰退。
“脑腐”这个词还真是形象。
回想下刷多了手机短视频后,那种疲倦、眼神呆滞的样子、无聊空虚的感觉……
哎妈,还真是神似丧尸片里大脑被病毒腐蚀殆尽的“僵尸朋友们”啊。
确实,短视频太容易上头了。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时都刷着刷着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更别提孩子。
现在正值寒假期间,很多孩子抱着手机刷很长时间,着实让人担心。
去年寒假我也发过一条提醒视频号:不夸张,短视频正在吃掉孩子的脑子:
说的正是“脑腐”这回事。
沉迷于刷短视频最可怕的,不仅仅是内容堪忧、信息茧房、沉迷上瘾、破坏视力等待等。
它对孩子正在发育中的大脑有不可逆的伤害。
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这一点。认知神经科学教授马克·威廉姆斯博士通过研究发现:
在大量使用电子设备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十年前的同龄人相比,落后了大约一年半......有史以来的整体智商下降。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研究发现:
过度沉迷电子屏幕的孩子大脑与普通孩子的大脑有明显差异,由于长时间接触刺激,导致部分大脑的神经元萎缩。
美国国家卫生院的一项研究表明:
重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大脑皮层有过早变薄的迹象,这意味着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力下降。
警惕廉价快乐
沉迷于短视频的另一个问题是:
大脑沉迷于短期快乐,就无法体验更深层次的快乐。
大脑会分泌几种物质让人感到快乐满足,比如,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
多巴胺,偏向奖励,它持续的时间较短,但更容易获得。
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更侧重于安慰,是一种身体受到折磨以后的补偿,比如自律后的愉悦、运动中超越极限后的快感,通过思考弄清某个知识原理,都来自于内啡肽。
血清素,是引发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当我们对生活有自主性、掌控感,在社会关系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时,都会激发血清素的产生,产生幸福的感觉。
多巴胺是最容易获取的,廉价短期快乐。
不断刷喜欢的短视频,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会觉得非常快乐,这种短暂的快乐成年人都会很上瘾。
短视频的推送是基于算法,点击越多爱看的视频,系统就会推送越多同类视频。
大脑感受到快乐的阈值在这个过程中无形提高了,为了追求更多的快乐,会花更多的时间刷短视频,造成上瘾症状。
而对学习上瘾的人,是因为获得了内啡肽带来的幸福感、成就感。
追求知识的过程本身是无聊甚至痛苦的,但收获之后的那种快乐是深刻的。
上学的时候,我特别痴迷于学习,着迷于冥思苦想之后,突然柳暗花明的那种快乐。
习惯了网络带来的短暂迅速的多巴胺刺激,很多人无法再忍受需要费力获取的快乐。
如马斯克所言,那些在短期多巴胺刺激中长大的孩子,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一点对于成年人也是一样的。
就问问自己,习惯了刷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几分钟看完一本名著,有多久没有耐心认真看一本书,一部电影?
沉迷于短视频的廉价快乐,毁掉孩子的大脑,也在毁掉他们的学习力,深入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科技大拿马斯克会发出警告:短视频正在“吃掉”孩子的大脑。
马斯克自己从来不用Tik Tok,也禁止孩子使用。
监控和限制很有必要
孩子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想要完全戒断,脱离手机和社交媒体,那是不可能的。
和周围的朋友相比,对暖暖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我是相当严格的。
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学习只用学习机,我能监控到所有软件的使用情况。
小学六年,暖暖没有微信号,到了小学毕业为了不和同学失联才注册了微信号。
但不知不觉,她还是被视频号影响了。
前段时间,年度总结很热,有不少“2024年热梗”盘点。
什么灵魂之汁浇给、紫啧啊紫啧啊、谢帝、meme、亚比囧囧囧、因为他善……至少有三分之二,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问暖暖你知道吗?
暖暖看了下,发现绝大部分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还有次我发现希沃家长端,暖暖用一个词典一天两小时起步,当时很费解,这查什么词能查两个多小时?
后来才发现,那个词典软件稍微往下翻一翻,有很多短视频链接,她就是在看里面的短视频。
果断删除,但谁知道她又在什么地方不小心看到,就被吸引进去了呢?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现在的孩子无法避免使用手机,不是完全不能用手机。
作为家长,需要警惕无营养的短视频,需要肩负起监管责任来。
在给孩子用手机/平板之前,一定要设置好“青少年模式”:
设定APP使用时长、禁止手机的某些功能。
如果要看视频,那就给孩子看优质的视频内容,比如,纪录片、适合孩子的主题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
如果孩子对网络烂梗好奇,和孩子讨论解释它的含义,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正面的道德观。
网络流量真假难辨,有很多好的新闻时事栏目,比如博雅新闻课,可以给孩子听听,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有可能的话,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用桌游、亲子游戏取代电子保姆。
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帮助建立与世界的链接。
作为家长,我也请求大家一起关注青少年儿童网络法规的完善,呼吁国家用监管机制营造对孩子友好的网络环境。
希望这个寒假孩子别被脑腐侵蚀了。
往期好文
亲子游攻略:北京人少且美的博物馆丨国内外差距丨青海甘肃大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