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威士忌要走中国风味之路,融合世界风味。”
作者 | 李文贤
出品 | 搜狐财经
威士忌(whiskey)一词,来源于爱尔兰盖尔语“Uisge Beatha”,即生命之水。作为世界八大烈酒之一,威士忌是国际贸易中进出口额最大的烈性酒。
相比英国、美国、印度、日本等威士忌产地,中国的威士忌产业还有较大差距。
9月5日,2024首届(CIWDC)中国国际威士忌发展大会暨中国千岛湖国际威士忌嘉年华,围绕世界威士忌产区发展、威士忌酿造技术交流以及威士忌市场营销和消费文化三大主题展开国际化产业交流。
“发展速度快,市场热度高,是当前中国威士忌的产业特征。”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在发言中提到,国产威士忌的总产能,在去年首次超过了进口的总量。这显现出强劲的市场增长潜力。
据介绍,从20世纪初,中国就陆续建成了一批威士忌酒厂。中国威士忌到今天,其实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初级的萌芽期,随着标准化的建立,中国威士忌已经从上游的生产和下游的市场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链条。
搜狐酒业走访参展的国产威士忌厂家发现,现场除了酒厂还包括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酒厂主要来自于福建、山东、四川等产区,主流产品价格在几十元到200元不等,同时不乏800元至千元以上的产品。高端产品主要为品牌展示,主要售卖的还是200元以下的产品。
“200元就能买到很好的国外品牌,中国威士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场一位国产威士忌的销售人员向搜狐酒业坦言,国产品牌需要不断积累、宣传产区特色,逐步拓展经销商,发挥本土的渠道优势。
“一步一步来吧,做比不做强。”对于公司一年的销售额,该销售人员表示不方便透露具体金额,表示不足1亿元,在2000万元以下。
“国产威士忌要走中国风味之路,融合世界风味。”提到未来的发展,何勇感慨到,“这是我们未来的愿景,也是作为一个产业能够本土化、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路径。中国威士忌产业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于本土文化,挖掘传统精髓,实现本土与世界的有机融合。
2023年中国威士忌
市场规模约55亿元
“作为规模之王,威士忌体量近1400亿美元,全球渗透,且高端化趋势明显。”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林良才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威士忌在全国烈酒市场中的地位。
林良才认为,威士忌即将开启“国产时代”。
其援引数据指出,根据《2023年中国威士忌行业发展调研报告》,2023年我国威士忌的市场规模约55亿元,同比增长10%,从2013年的12.88亿元到2023年的55亿元,10年间我国威士忌市场规模增长4.2倍。
然而,这么庞大的市场中,进口威士忌占据了主要地位。
中国酒业协会现场发布的《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23年,威士忌进口量为3.26万千升,同比下降0.57%;进口额41.26亿元,增长9.65%。
酿酒高级工程师孙方勋主编的《威士忌工艺学》中也给出了一组数据。
“2017年开始中国威士忌进口市场明显提升,高价位的威士忌进口占比有所提高,到2022年中国威士忌进口量为3282万L(即3.28万千升),进口金额为55819万美元(约合39亿人民币),进口均价相比之前有明显上涨,主要来源于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
中国威士忌尚处起步阶段
《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中统计,中国威士忌目前有45家企业,位于12个省市,投产26家,试运营1家,实际蒸馏产能4.5万千升,65%为麦芽威士忌。
以5万千升估算,2023年,中国威士忌产品总产量首次超过进口总量。
相比英国威士忌等悠久的历史,《威士忌工艺学》提到,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威士忌出现在山东青岛市,生产者是由一个德国人创建的作坊,之后附属于青岛啤酒厂,也就是后来独立经营的青岛葡萄酒厂的前身。
1961年,该酒厂开始生产威士忌,并且有小批量产品出口国外,并在197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
遗憾的是,2004年5月青岛葡萄酒厂停产。而2006年中国台湾噶玛兰生产了第一款威士忌。
2015年-2019年,福建大芹陆宜酒业有限公司,百润股份投资的崃州蒸馏厂,高朗烈酒集团新厂项目,保乐力加四川峨眉威士忌工厂,怡园酒业福建龙岩威士忌蒸馏厂陆续开始建设。
2019年钰之锦(山东)蒸馏酒有限公司单一麦芽威士忌上市,帝亚吉欧与洋河股份联合推出中式威士忌产品。之后青岛啤酒宣布增加威士忌经营范围,劲酒也推出了威士忌子品牌。2023年,保乐力加首款中国原产威士忌产品“叠川”发布。
纵观国产威士忌的发展,尽管经历了上百年,以噶玛兰来计算,实质的进展仅有18年;2019年起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产威士忌厂商推出产品,距今也才5年。而威士忌酒在苏格兰地区的生产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日本威士忌也经历了百年不间断的发展。
“从历史和规模上,我们还无法和苏格兰对比。”关于国产威士忌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英中贸易协会消费经济行业总监郭然告诉搜狐酒业,“目前国产威士忌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看好未来。”
国产威士忌面临严峻挑战
威士忌在国内市场份额虽大幅提升,但由于文化、饮食习惯差异,市场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林良才表示,国产威士忌面临下游认知不高、上游产能拥堵、市场空间进口挤占的严峻挑战。
《威士忌工艺学》中分享了印度威士忌崛起的经验。印度是甘蔗种植大国,印度人把成本低廉的糖蜜作为原料蒸馏出蒸馏酒,之后再与一些谷物或者麦芽威士忌调和,便成为了印度威士忌,口味和风格更像朗姆酒。
不过印度也生产纯正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他们完全遵照苏格兰和欧盟法律来进行生产,只使用发芽的大麦作为原料,二次壶式蒸馏,陈酿三年以上,主要向欧美市场出口,而且取得不错的口碑。
林良才建议,要推进中国特色威士忌认证,包括国家标准、产区地理标志、国际认证等,规范威士忌的生产和质量,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和真实性,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和消费者信任。同时展示中国威士忌的生产工艺和品质,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认可度。
据孙方勋介绍,中国台湾第一座麦芽威士忌蒸馏厂噶玛兰(Kavalan)于2005年正式完工。这里地处特殊的热带环境,他们坚持对传统工艺坚守的同时大胆创新,使噶玛兰近些年在威士忌业内和消费者中,赢得了双重口碑,在国际比赛中屡获桂冠。2008年成立的南投蒸馏厂,大胆地将台湾本土水果的魅力结合到橡木桶中,推出了梅子桶、荔枝桶、柳丁桶和橘子桶威士忌,特殊的风味桶赋予了威士忌独有的地域气息。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产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与本土工艺融合,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威士忌风格,要通过产业集群,打造风土特点。”林良才还提到,可以通过气相色谱等,将不同地区、品牌、品种、批次、年份的中国威士忌进行技术分析,建立适用于威士忌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清晰展示中国不同产区特色威士忌产品的风味特征。
中国酒业协会建议,行业要从消费需求、文化元素、消费场景、中式原料、酿酒大师、核心工艺、产区风土、代表产品、标准体系、数据图谱、供应链等方面,建立中国特色威士忌产品品质表达。让产品追求高品质、深体验,品类逐步拓宽,复合竞争,人群更加细分化。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主任、党组书记、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纪正昆表示,发展中国威士忌产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坚持以高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以高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中国威士忌的生产工艺和品质水平,为中国威士忌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他还建议,中国威士忌产业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提升中国威士忌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威士忌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准备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保乐力加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外部事务副总裁陈伟指出,中国威士忌行业的发展需要走向品质化和高端化,坚定不移的走品质化道路,通过提升原材料的质量,优化酿造工艺加强陈酿管理等方式,打造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威士忌产品,同时积极布局高端市场。通过品牌塑造、文化营销等手段提升国产威士忌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陈伟同时表示,威士忌的消费场景正在不断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家庭聚聚餐、商务宴请等场景外,威士忌还可以各种文化艺术、旅游等活动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同时也要注重多元化的发展策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中国特色威士忌任重道远!”孙方勋表示,这是一条创新之路,也是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品牌建设,好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从而参与国际竞争。
根据我国的国家标准,麦芽威士忌陈酿时间不少于两年,单一麦芽威士忌陈酿时间不少于三年。时间的陈酿决定了威士忌的酒龄和品质,也增加了威士忌生产的成本。
“威士忌不是短平快的项目,陈酿需要时间,市场需要时间。”孙方勋强调,威士忌是时间的生意。
版权声明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