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娜丨《格萨(斯)尔》史诗:中华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代代相传

文摘   2024-07-12 13:37   青海  







2019年7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活形态的宏大英雄史诗
《格萨(斯)尔》史诗是流传在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区域的一部宏大的英雄史诗。藏族人民称之为《格萨尔》,蒙古族人民则称其为《格斯尔》,统称《格萨(斯)尔》。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篇幅最长、内容浩瀚的活形态英雄史诗之一。由于《格萨(斯)尔》史诗仍在民间不断地口头传唱和共同创作中,其总长度难以准确统计。不过在2019年,喜马拉雅文库搜集、整理,四川民族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格萨尔王传〉大全》,共300卷,总计约1.3亿字,由此可以管窥这部史诗的宏大规模。这是一部融汇了中国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史诗。  
《格萨(斯)尔》史诗讲述了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叫“岭”的地方,天灾人祸不断,妖魔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天界派下神子格萨尔降生人间。他从小展现非凡的智慧和力量,降妖除魔,为民除害,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战胜了邪恶势力,建立起和平幸福的理想之地,功成之后重返天界。  像世界各地流传于口传时代的英雄故事一样,《格萨(斯)尔》史诗反映了人民大众面对战乱和灾祸时对英雄的期盼和向往,期盼英雄降妖除魔,扭转乾坤,让正义战胜邪恶,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希望通过英雄建立理想国度的朴素愿望,是很长历史时期内全人类所共享的美好情感。同时,格萨尔形象既有神的威力,又有人的情感,展现了人民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从国家非遗到人类非遗  
《格萨(斯)尔》史诗最显著的特征是口头说唱的形式。与一般由作家执笔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同,这部史诗是在几百上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无数游吟诗人和说唱艺人共同创作、演唱和传播的。在帐篷里、在草原上、在节庆聚会上,都传唱史诗故事。正是这种独特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使得《格萨(斯)尔》史诗成为一部真正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的伟大作品。  
《格萨(斯)尔》史诗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史诗《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列入2002—2003年度参与项目。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格萨(斯)尔》史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它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格萨(斯)尔》史诗在国内外得到的这些关注,离不开中国政府对《格萨(斯)尔》史诗保护工作长达70多年的重视和不懈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格萨(斯)尔》史诗进行系统性的搜集和整理。通过大规模寻找民间艺人,抢救性地记录下许多濒临失传的说唱版本,为研究《格萨(斯)尔》史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980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在四川峨眉山联合召开了第一次《格萨尔》工作会议,标志着《格萨尔》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自1983年起,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连续3次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为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格萨(斯)尔》史诗的影响,自1989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一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这一国际性学术盛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交流研究心得,分享最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中外学者对这一文化瑰宝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格萨(斯)尔》史诗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保护探索与实践经验
多年来,通过学界、政府、民间三个层面的通力合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经验,为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学界在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0年来,全国《格萨(斯)尔》研究学界共搜集、整理、出版过亿字的藏文《格萨尔》精选本(40卷)、《〈格萨尔王传〉大全》(300卷)、《格萨尔》(100卷),以及《格萨尔文库》(30册)等多种整理、精编丛书,并开始组织藏文版文集的汉译工作,不仅为史诗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文字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中,对《格萨(斯)尔》史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整体性原则,既重视对史诗文本和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也注重对史诗赖以生存的语境、传承方式以及当地民众习俗的维护。同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传承人和群体发展了多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众多的艺人越来越注重自己演述文本的书面化传播,多媒体技术大量应用于传承和传播,演述方式上也进行了各种创新,说唱艺人逐渐舞台化和职业化,马背格萨尔藏戏、民间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也蓬勃发展,传统的史诗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部源自中华文明母亲河源头的伟大史诗,经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各民族艺人世代吟唱,成为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造力,以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呼唤着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格萨(斯)尔》史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有传承与创新并重,这部融汇多民族智慧的史诗才能以更加丰富、新颖的面貌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简介


意娜,女,藏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U40青年学术工作营发起人。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文艺美学探赜》《直观造化之相——文化研究语境下的藏族唐卡艺术》等10余部,译著3部,主编10余部。在《文学遗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人民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翻译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重塑文化政策》等系列报告。

来源:学习时报

格萨尔数字平台
该平台于2014年8月1日注册,以权威、专业、全面介绍《格萨尔》文化,展示史诗魅力。创始人巷欠才让(恰嘎·觉如),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诗《格萨尔》图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