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次仁平措 旦增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化力量——由《格萨尔》工作带来的思考

文摘   文化   2024-03-28 15:13   青海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化力量

——由《格萨尔》工作带来的思考

金果·次仁平措  旦增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根基,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启了新征程。

在很多正式场合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格萨尔》史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关怀和重视《格萨尔》史诗,前所未有,令人感动。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雏形,史诗传达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相契合、相促进,是铸牢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格萨尔》史诗跨民族、跨地域的广泛传播,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例证,长期以来针对《格萨尔》史诗的全方位“非遗”保护,是延续共有中华文化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挖掘和阐释《格萨尔》文化记忆,进一步做好《格萨尔》“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格萨尔》史诗蕴藏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格萨尔》史诗是我国多民族共享、共同持有的文化遗产,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长史诗,被誉为“世界史诗之王”,于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史诗以口头传唱和文本记录两种形式传承,蕴藏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标本的展览馆。

《格萨尔》史诗描绘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邪恶的人间势力进行斗争,不断追求和平、幸福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嫉恶如仇、坚毅刚强的品格,呈现了高原人民淳朴的民风民俗,融汇了高原人民对宇宙的认识、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它所传达的文化记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整个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

《格萨尔》史诗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史诗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爱国主题十分明显。史诗中,格萨尔常说,“不要恃强凌弱挥兵犯人,但若敌人胆敢前来侵犯,奋勇抗击绝不后退。”“坐在房中活百岁,不如为国争光彩。”格萨尔和史诗中的英雄们的一言一行,始终传达着人们反对侵略、反对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反映了人们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高尚情操,以及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藏族和史诗流传区域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格萨尔》史诗突出鲜明的英雄主题。史诗故事可以用“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面地狱完成业果”三组情节来概括,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即格萨尔抑强扶弱、为民造福。藏族、蒙古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各族人民,都相信格萨尔是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过的、神勇无敌的大英雄,格萨尔带领众多英雄终生征战、除暴安良后,才有了后世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

《格萨尔》史诗歌颂诚挚的民族友谊。史诗中有一部名叫《甲岭传奇》,流传于西藏昌都以及云南迪庆、青海玉树等地,讲述了格萨尔应汉地公主之邀,历经5年准备好降妖所需法物,到汉地后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最终帮助汉地焚化皇后妖尸、为民铲除妖祸、保卫甲岭之间友谊的故事。格萨尔出发前,格萨尔妃子珠姆叮嘱,“祝愿把甲地货物运到岭地,把甲地茶叶运进岭地,把岭地金银矿藏运到甲地,让甲岭商货常年往来不断息。”这些故事细节充分体现了古代藏族人民珍视汉藏友谊的美好愿望。《甲岭传奇》整个故事生动展示了古代“甲”“岭”两地人民的友好交往和诚挚感情。

类似的文化记忆在《格萨尔》史诗中还有很多。总的来说,《格萨尔》史诗反映了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多种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凝聚着我国许多地方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交往、交流、交融,史诗彰显的爱国情怀、英雄主题、民族友谊等,深刻体现了多民族建构中华一体的历史记忆,以及中华文化一体性中又各具特色的丰富性。

二、《格萨尔》的传播与保护是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曾讲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从历史角度看,《格萨尔》的传播过程就是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增进彼此认同的过程;从现实角度看,针对《格萨尔》的多角度研究实践和“非遗”保护实践,就是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实践。

从流传区域看,我国的《格萨尔》广泛流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14个民族、9个省区等,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形成各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格萨尔》。各民族通过史诗建立的彼此认同,绝不是相互独立的认同,实际上形成了从生活习俗到文化创制,从物质交流到精神表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交流现象。《格萨尔》史诗就像一个文化使者,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史诗,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依托和交流纽带。现代社会,《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传媒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下,更是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迅速化、影响扩大化的特点。《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现代舞剧、《格萨尔》通俗音乐等关于《格萨尔》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在微信和抖音中备受欢迎的史诗歌手,极大地推动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认同进程,充分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特质。

从《格萨尔》的“非遗”保护工作看,我们国家在《格萨尔》史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程中付出了极大努力,申报遗产时我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要在几年的时间里让《格萨尔》的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这个承诺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展现了我国传承保护《格萨尔》史诗的决心与信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格萨尔》史诗有关工作,在多个正式场合反复强调传承好、保护好《格萨尔》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王君正书记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西藏要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启动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史诗藏译汉二期项目,大力挖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扩大重大文化成果影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研究中心(前身是西藏自治区《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作为西藏有史以来第一个专门从事《格萨尔》史诗抢救工作的办事机构,长期以来,以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协同其他机构开展了大量传承保护《格萨尔》史诗的实际工作,在艺人普查、说唱录音与整理、版本登记与抢救、史诗数字资源库建设、史诗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录音整理和编辑出版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共计4548525608诗行,基本囊括了《格萨尔王传》的全貌,填补了迄今国际国内还没有一套艺人个体说唱比较完整的《格萨尔王传》的历史空白,创造了世界史诗领域艺人个体说唱史诗最长记录。如今,正在开展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特别委托项目《<格萨尔>独家说唱故事》抢救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计划将保存于当代民间艺人记忆中的30部史诗整理出版(已经出版20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贮备资料,积累素材。

《格萨尔》史诗的翻译工作取得良好开端。翻译工作是“金桥”,通过这座金桥,可以更好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从文化领域增强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的,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打破过去零散翻译、不成体系的局面,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西藏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承担的《格萨尔》藏译汉项目被列入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我们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从全国范围物色、组织翻译编校人员,组成精干的翻译团队和编校团队,历时8年,圆满完成33部《格萨尔》汉译本的正式出版。我们的团队汇聚了汉族、藏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凝聚了地方政府、学者、群众等多股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一套《格萨尔》艺人说唱翻译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对这套丛书的面世进行了报道,相关报道还被转载到美国《侨报》“今日西藏版头条”,受到国内外文化工作者和史诗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如今,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二期项目开始启动,我们计划将《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故事》16本翻译成汉文,这是新时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三、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的《格萨尔》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蕴含着高于56个民族的国家意识,这是我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从根本上来源于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实现“五个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的基础性作用,源自各民族文化集大成的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根植。《格萨尔》史诗形成并发展于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反映了多种民族人民的文化记忆,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情感情结、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史诗传达着勤劳智慧、自强不息、敢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维护各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在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从历史到现实,《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演变过程,在不同民族中起到了知识汇总、生活教育、陶冶情操、精神寄托、文化娱乐等多种作用;《格萨尔》史诗的“非遗”保护更是地方政府、学者和群众合力推进、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未来中华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必将越来越深入,我们要把《格萨尔》工作放在中华文化叙述模式和交流传播的整体格局中,放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野中,使《格萨尔》史诗以及有关工作的开展,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认识《格萨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发展规律

著名学者、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说:“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我们现在留下多少,后人拥有多少”。现在已是信息化时代,依靠民间艺人记忆保存、以口耳相传形式传播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很多《格萨尔》说唱故事及其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抢救这类文化遗产,迫在眉睫。《格萨尔》史诗及其文化作为优秀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和创新发展。继承的重要途径是创新,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必须包含核心文化要素的继承。《格萨尔》史诗属于人民群众带有审美色彩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教育方式,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人民特性,而这种镶嵌于群众生产生活之中的传承,其实就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格萨尔》宝贵遗产,我们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好承前启后的各项工作。在以《格萨尔》文化资源利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丰富和充实《格萨尔》文化的内容,拓展和创新其表现形式,赋予《格萨尔》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格萨尔》文化的活力、有效延续《格萨尔》文化的生命力。

(二)加大《格萨尔》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创造新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强调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格萨尔王传》是当今世界第一长诗,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部史诗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情。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编制、经费等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体系;组织有关部门深入挖掘《格萨尔》文化相关资源,赋予时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机和活力;优化和整合《格萨尔》工作相关的各种资源,加强优势互补、集体攻关、协同创新的能力;建立激励机制,积极调动《格萨尔》传承人及相关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促进《格萨尔》文化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三)在“六个结合”上下功夫保持史诗活形态特性

一是本地与外地相结合,培养当地艺人的同时,加强当地艺人与其他《格萨尔》流传地区特殊艺人的交流,加强说唱艺人的队伍建设;二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加强《格萨尔》民间艺人说唱表演,着力提高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培育史诗受众,提高西藏以及《格萨尔》文化主要流传区群众对史诗的兴趣,坚持整体性保护理念,形成《格萨尔》文化传播、享受的浓厚氛围;三是常态与专场相结合,说唱厅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有常态化的艺人说唱表演,特殊时段也有大型专场表演活动,增加说唱活动的频次,扩大说唱活动的规模;四是说唱与表演相结合,在那曲、昌都等地形成以民间艺人传统说唱形式为主、群众演示《格萨尔》民俗文化为辅的展示模式;五是挖掘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艺人记忆中的人生礼仪、游艺竞技、节日庆典等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文化资源,并在民众现实生活中使用和实践,培育《格萨尔》史诗的受众,维护史诗的生态;六是说唱录音与整理文本相结合,把最具特色的艺人独家说唱故事录音、笔录、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作为抢救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其内容永久保存,千秋不绝。

(四)多种形式建立展示点保护史诗静态文化资源

挖掘、利用好丰富的《格萨尔》静态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多种形式的《格萨尔》文化展示点,是《格萨尔》史诗“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在自治区或那曲、昌都等地建设《格萨尔》文化专题博物馆,收集并展览与《格萨尔》有关的古籍、古物,展示《格萨尔》史诗的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二要在相关地市充分挖掘和修复《格萨尔》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包括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市遗存的已转化成《格萨尔》文化因子的关帝庙即格萨尔拉康,开辟为旅游点,展示其文化的历史源流、交融特性以及现状特点等;三要兴建形式多样的《格萨尔》文化展览馆,根据《格萨尔》记载制作并展览史诗中的兵器、玩具、服饰、生活器具,以及艺人服饰和说唱道具等,展示《格萨尔》史诗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四要收集《格萨尔》书籍、图片、音像产品,以展览和阅览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这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五)积极融入《格萨尔》文化长廊的建设与开发

16年前的《格萨尔》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就曾提过,为进一步加强对《格萨尔》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应在史诗流传的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和西藏等地区建立《格萨尔》文化长廊,开辟《格萨尔》文化旅游路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部活着的史诗,也让史诗为流传区域的人民带来文化旅游的收益。用《格萨尔》及其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吸引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传播《格萨尔》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除了借鉴青海等地建设格萨尔纪念堂、《格萨尔》文化研究中心、格萨尔藏戏团、格萨尔千人弹唱协会等有效做法外,还可以充分挖掘《格萨尔》史诗中有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品,加工制作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促进“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融合开发与综合利用,推动西藏《格萨尔》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继续做好《格萨尔》史诗的翻译工作

史诗汉文本的翻译出版工作,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祖国大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格萨尔》藏译汉一期项目已圆满完成,在国内外取得了强烈的反响。现在,我们正着手实施西藏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二期项目,要借鉴一期项目时期的有益经验,做到集思广益、多措并举、综合发力,把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的积极参与和学界的智力支持有效融合,充分挖掘好、阐释好、展示好史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使《格萨尔》史诗及其文化,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发挥新的作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基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应持续性地下好功夫。

总之,《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不单单是某个地区、某个研究单位或某个职能部门的事情,更不是民间艺人或学者单方面的责任。本文借鉴兄弟省区经验,结合西藏《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实际,提出上述想法与意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汇聚更多智慧共同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史诗“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将《格萨尔》文化融入到群众的现代生活,拓展和维护史诗生态,促进史诗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史诗领域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格萨尔》工作必定能够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为中华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作出贡献。
来源:《格萨尔研究》2023.12

作者简介


金果·次仁平措,男,藏族,出生于西藏白朗县金果宗村。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至今在西藏社科院工作。曾任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藏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民俗学、《格萨尔》史诗抢救整理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藏族民俗扬弃论》《西藏婚俗概论》《西藏民间文化若干问题研究》《西藏民间体育及游艺》《〈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研究》《藏獒文化与獒赞》《卫藏婚礼——仪式解读与赞词欣赏》《西藏〈格萨尔〉文化考察》等专著,整理、编篡《格萨尔艺人说唱本》《西藏民俗》《谚语集》《藏学论文选集》《格萨尔论文选集》等20余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持(主编)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格萨尔》藏译汉项目、《〈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和《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本》等三套丛书共计100余部。

旦增,男,藏族,出生于西藏拉萨市。199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研究与东方语言学系,获硕士学位。先后出版《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选集》等多部编著,在《西藏研究》报告厅《西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的。


格萨尔数字平台
该平台于2014年8月1日注册,以权威、专业、全面介绍《格萨尔》文化,展示史诗魅力。创始人巷欠才让(恰嘎·觉如),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史诗《格萨尔》图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