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国家气候中心城市与健康科科长 张百超 韩钦梅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张弛
山东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 赵琦
生命时报记者 张芳
12月9日,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表新闻公报称,依据今年前11个月的气温数据基本可以确定,2024年将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其预测,2024年全年平均气温可能首次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各国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不要小看每个0.1℃的升温
温度变化会影响体感舒适度。国家气候中心城市与健康科韩钦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目前评价舒适度通常会用到两个指标:温度和相对湿度,将温湿度结合在一起计算的综合指数,即可表达人体感知的舒适程度。
如果以1991~2020年的平均数据为基础,全国夏季舒适日数均值为50天;2022年,这一数字降到48天。“舒适日数的变化似乎不大,但从高温日数来看,气候变化趋势会更明显。”韩钦梅介绍,2022年夏季的高温日大概有14天,历史均值为8天。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安全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和工时的损失。2023年,夏季高温日数为12天,只比历史平均水平增加4天,但安全户外活动时间比历史均值减少了60%。
不要小看每个0.1℃的升温,它可能带来气候环境的很大变化。国家气候中心城市与健康科科长张百超解释说,根据《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标,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以内努力。但这里提到的“1.5℃”,并非每天都升高1.5℃,而是全球气温系统性的升高。气候与天气是不同概念,天气波动是短时的,气候的时间尺更长,一个看起来很小的波动也可能造成大影响。比如,温度升高造成的全球海洋水汽蒸发量增加,会对整个环流形成影响,宛如“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到生活中就不只体现在气温上,冷冬、大暴雨等过去不太常见的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也会增加。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张弛告诉记者,地球有一个稳定状态,也存在一个突破稳态的临界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气候临界点定义为:“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门槛。”例如高纬度永久冻土层消融、亚马逊雨林消失、珊瑚礁白化等,突破这些临界点将进一步引发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可能会将全球的森林、海洋、冰盖等系统推向不可逆转的深渊。如果全球升温达到1.5℃,将带来难以预测、规模庞大的全球毁灭性气候影响。
“习惯了看天气预报的人,可能没办法理解升温1.5℃的含义。”张弛打了一个比方,“人的正常体温大概是36.5℃,温度升高1.5℃就发烧了。如果只发烧一两天,影响或许不大,但全球升温的长期影响,简单可类比为人长期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达到平均38℃,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2023年,德国专业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发表的一项研究估算,1971年到2020年,全球变暖造成约380泽焦耳(1泽焦耳为10的21次方焦耳)的能量被束缚在地球上。这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爆炸时释放能量的250亿倍。
张弛说,美国《纽约时报》做过一个未来升温情景预估的网站。假定有一个2005年在上海出生的孩子,这一年他要度过37个气温超过32℃的日子,如果按照现在的全球升温速度,到80岁那年,全年气温超过32℃的日子将达到50~78天。这意味着,一整个夏季,他几乎每天都要在高温中度过。
高温复合灾害诱发多种疾病
气候危机也是健康危机。《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热浪暴露天数达16天,是历史平均水平的3倍多,这导致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激增1.9倍。全球升温还会使人类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增加。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预测,按照目前的升温趋势,到2050年,蚊媒导致的传染病患者人数将达5亿。
高温对健康的影响从来不是单一的。山东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琦介绍,高温可能带来的复合影响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气候相关的,比如,昼夜复合高温、高温复合干旱、 高温复合强降水等;二是有关空气质量的,如高温复合臭氧超标等。以上任何一种复合事件,都可能成为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昼夜复合高温事件,是指白天和夜晚均达到高温。赵琦说,过去我们评估主要考虑白天或24小时平均气温,事实上,夜晚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更大。数据显示,1961~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复合极端高温事件每10年增加1.76天;昼夜复合高温事件相关非意外死亡率增加15%。另一项全国性研究发现,2013~2015年昼夜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相关非意外死亡率增加26%,主要涉及冠心病、出血性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高温复合干旱事件,指的是极端高温与干旱同时或连续发生。1961~2018年,我国高温复合干旱事件每10年增加0.8天,1990年代后期上升趋势显著加快。与正常天气相比,高温复合干旱事件的相关非意外死亡率增加17.82%,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女性、老人及潮湿地区居民受影响更大。另有研究显示,2013~2022年,我国与干旱相关的感染性腹泻超额风险增加15.1%,在高温复合作用下,这一风险可能会更高。
高温复合强降水事件。过去几十年,极端高温与强降水出现在同一天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993年以来尤为明显。高温下的强降水不仅会导致意外伤亡,还可能使传染病、慢性病、心理创伤的发病率升高,其造成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可造成更持久影响。
高温复合臭氧超标事件。夏季持续热浪可致空气中的臭氧浓度明显升高。2022年热浪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主要城市地表臭氧浓度增加20%~40%。臭氧超标会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产生直接损害,也可能给胃肠道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成为部分癌症的风险因素。有研究显示,相对于参照日,复合暴露事件相关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可能增加29%。
赵琦特别提出,高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权威环境健康期刊《柳叶刀・星球健康》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出现持续3天以上、日最高气温达35℃的热浪天气时,精神疾病就医人数比平常增加近10%。值得注意的是,一项覆盖6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年轻人(5~24岁)和女性对热浪的心理健康影响更为敏感。
发布预警是有效自救办法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发表的《2024年气候状况更新》报告指出,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不断攀升,气候变化在一代人时间里的变化急剧加速。仅就我国而言,2020年江淮流域经历超强梅雨,2021年河南郑州出现“7·20”特大暴雨,2022年南方百年一遇高温热浪,2023年北京在两周内下完了“全年的雨”,却还面临极端的干旱。以上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都在对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破坏。
目前的气候健康风险已颇为严重,未来却可能更加严峻。《报告》预测,与1986~2005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到2060年代(2051~2070年),与热浪相关的年平均死亡率将增加183%~275%,劳动生产率损失增加28%~37%。
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全球气候危机的后果。张弛认为,应对这场危机,不能是单纯的自上而下倡导,或自下而上努力,而是需要政府、机构、组织、个人等各司其职。
张百超告诉记者,就气象部门来说,减轻伤害、降低损失的最主要方式是发布早期预警。数据显示,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即可使相关灾害损失减少30%。从干预效果来看,目前的努力方向是将预报预警做得更精细,比如,根据地域差异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等。
作为科研机构,张弛团队在努力开发能提醒人们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的“高温户外工作/运动风险查询”小程序。比如,用户登录微信小程序,先填写工种和工作,确认居住城市,再输入打算出门的时间,就能获得此刻外出的相关风险指数和具体行动建议。“我们开发的另一个小程序是关于运动的,填写年龄、居住城市等个人信息后,输入打算做的运动,可获取当天锻炼建议,涉及内容不仅有‘是/否’适宜,还包括如何补充饮水等。”
具体到个人身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等,还应积极了解高温等极端天气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在预警天气里,遵循专业建议,尽可能降低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