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与钢琴

文摘   2024-07-26 00:26   意大利  
     
     
     
     
     
     
     
     
现存的维瓦尔第奏鸣曲共有八十二首。这些奏鸣曲中近半数是写给一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的,在二十七首三重奏鸣曲中,有二十首是为两把小提琴力加数字低音这一颇受维瓦尔第喜爱的组合形式而写的。两把小提琴在另外三首奏鸣曲中分别由两支长笛、两支双簧管和长笛与小提琴所取代。最后,有四首奏鸣曲是写给一种高音乐器与一种低音乐器(或一种中音乐器)外加单独的数字低音这样一种组合形式的:两首写给小提琴与鲁特琴、一首写给小提琴与大提琴、还有一首写给木笛与巴松管。
在维瓦尔第的奏鸣曲中共出现过五种舞曲乐章,大都是全部或部分以室内乐风格写成,均采用了二部曲式。
维瓦尔第在两个或者三个舞曲乐章的选择和顺序安排上变化多端,在同时代意大利人的室内奏鸣曲中极其少见。以基格作为一组乐章的第一个舞曲乐章对他来说并非罕见,但是这在科雷里的Op.2和Op.4(出版于1685年和1694年)中那些很有影响的室内奏鸣曲,和像阿尔比诺尼那样总是把优先名次给予更为庄严的阿勒曼舞曲和库朗舞曲的新科雷里乐派的室内奏鸣曲中,都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特征。当维瓦尔第的一组乐章中包括嘉禾时,他遵从让这轻量级的舞曲殿后这一通常的做法;尽管如此,他有时却与当时的潮流背道而驰,将最重量级的乐章(通常是阿勒曼舞曲)放在最后。不过与阿尔比诺尼不同,他从不省略作为开场白的“前奏曲”一或许这是不愿写作完全由舞曲乐章构成的作品的迹象。
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各种要素并存于一首奏鸣曲中,这在维瓦尔第成熟的风格中十分明显,这种并存可以追溯到早至科雷里那些名义上的室内奏鸣曲;在这些室内奏鸣曲中,慢速度的、纯粹的第二乐章(与在教堂奏鸣曲中所看到的很相像)有时插入诸舞曲乐章之间。
小提琴之间经常的对话般的独奏乐器处理手法和三个乐章的规制,常令人联想起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实际上,这四首奏鸣曲的全部十二个乐章选择二部曲式而不是回归形式,是维瓦尔第对奏鸣曲传统的惟一让步。为一对相雷同的乐器而作的无伴奏奏鸣曲,在巴洛克时期即将结束之际时兴起来。
D大调(RV10)和g小调(RV26)两首作品是纯粹的“教堂奏鸣曲”类型;在《g小调奏鸣曲》中有一个精彩绝伦的赋格乐章,小提琴在其中想尽办法通过大量的双音来模拟两把小提琴的错综交织(这是一种从科列里那里学来的手法)。非常有趣的,以室内奏鸣曲风格写成的一首《G大调奏鸣曲》(RV25),有七个短乐章,在G大调和g小调之中交替进行。
将维瓦尔第的奏鸣曲与他的协奏曲相比较,我们必须牢记,他的奏鸣曲是为了鉴赏家悠闲的私人娱乐,而不是为了轰动一时和直接的公众效应而写的。因此他的奏鸣曲表现出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心平气和劝说的而不是雨暴风狂的性质。
由雷斯皮吉改编的维瓦尔第小提琴奏鸣曲 RV10 曾经是内森·米尔斯坦 (Nathan Milstein) 和艾丽卡·莫里尼 (Erica Morini) 等人的主要曲目。它用低五度中提琴演奏,有一个繁忙的连续部分,也是基于雷斯皮吉的设置,这导致一些浑浊的纹理,有时会掩盖佩雷拉漂亮的“时期”分句和发音。开场的中板(准幻想曲)——雷斯皮吉的标记,而不是维瓦尔第的标记——以一种近乎即兴的方式演奏,而科雷利亚的快速乐章听起来有些生硬。和舒伯特的作品一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演奏者在慢乐章中的亲密方式。
     
     

匈牙利女小提琴家约翰娜·玛茨(Johanna Martzy 1924-1979)曾经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女性小提琴家之一,虽然走红时间并不长,不过她生前所留下的录音却非常受到后世的重视。
约翰娜·玛茨(Johanna Martzy 1924-1979)匈牙利人1924年出生。1932-1942年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师从胡拜(Hubay,1858-1937),是西盖蒂的同门师妹。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名声鹊起,随后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极受欢迎。50年代是其艺术生涯的顶峰,结婚后便淡出演艺圈而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979年逝世,年仅55岁。据说退出舞台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从资料上看,胡拜的风格是浪漫炫技派的,奇怪的是他最出色的两位弟子——西盖蒂和玛茨却都是理智型古典风格、不带一丝炫技色彩的小提琴家。和西盖蒂一样,玛茨的“理智”、“古典”决非枯燥、死板的代名词,相反,其演奏是饱含深情的。相比而言,西盖蒂的底蕴更为深厚,玛茨则有更为细腻丰富的感情,技巧比师兄更高明,音色也更优美纯净。
单是一套如此高水平的巴赫无伴奏,就足应让玛茨在乐坛上名流青史。别说至今没有别的女性小提琴家能超越,就是放在所有版本中,这也是最优秀的巴赫无伴奏录音之一。玛茨采用偏慢的速度,在端庄的造型中表现出十足人性化的巴赫世界。在全套作品中,玛茨做到了字字句句都清晰干净,在夏康和几首艰深的赋格中,玛茨对庞大结构的把握能力更令人钦佩。
舒伯特的几首奏鸣曲是很适合玛茨风格的作品,毫不逊色于最著名的格罗米欧版本,笔者甚至更喜欢玛茨的演绎。光辉回旋曲演奏由始至终保持着一种不息的律动感,是笔者听过的最出色的版本。
C大调幻想曲是小提琴文献中的珍品,也是最难演奏的作品之一,所以这样一首动听、感人的作品版本却少得可怜。玛茨是除海菲茨、布什以外另一个成功的演绎。海菲茨浪漫、激动,布什古典、苍劲,玛茨是介于两者间的,比海菲茨含蓄内敛,比布什又多了些浪漫热情。比较遗憾的是钢琴Antonietti力有不逮,本来他是位很称职的钢琴伴奏,不过这首曲子的钢琴部分并不是伴奏,而是与小提琴平起平坐的,要达到作品本身的要求,必需一位出色的独奏家。这一点,无论是玛茨的Antonietti,还是海菲茨的史密夫,都无法与布什的塞尔金相比的。
门德尔松的协奏曲玛茨也是最佳的演绎者之一。在所谓“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门德尔松这首技巧最“简单”,实际上是最难奏好的一首,速度、表情的处理都必须恰到好处,玛茨正是出色地做到了不瘟不火。勃拉姆斯的协奏曲,玛茨并不与男性小提琴家争走气魄宏大的路子,清新、内秀,细节的处理让人回味。
听惯了今天的小提琴演奏,初听玛茨或许会觉得少了些火花和激情,但笔者就觉得这样的演奏更加耐人寻味。
玛茨为免小提琴临时出问题,所以在演出其间一直都带着Bergonzi 1733及Tononi 两把名琴以备不时之需。但据说她传世的录音皆是用Bergonzi 1733名琴录制的。
1979 年 8 月 13 日,约翰娜·马齐 (Johanna Martzy) 因癌症在瑞士去世。她当时只有 54 岁,在公众视野中跻身顶尖小提琴家行列的时间太短了。据说她的死基本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标志着她在美国已经远离了聚光灯。格伦·古尔德,一位特立独行的非凡钢琴家,有时也具有挑衅性的音乐作家,在谈到约翰娜·马齐时说:“……在我看来,至少在北美,这位艺术家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被低估的伟大小提琴家。”

小提琴 约翰娜·马奇Johanna Martzy
钢琴 让·安东尼蒂Jean Antonietti

     
     

音畫馨韻
闲看花开静待花落 心如止水方有所悟。在繁忙都市生活中,听一曲音乐,赏一幅美画,吟一首诗词,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