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乾隆这年65岁,有一天,太监向乾隆禀报:“主子,惇妃生了个小格格!”
惇妃出身满洲正白旗,十几岁就被选进宫。她不仅长得漂亮,脑袋还灵光,深得太后信赖,受乾隆宠幸。六十岁的乾隆爷宝刀未老,风采依旧,在得知惇妃诞下格格后,豪爽的大手一挥:“赏她两根黄瓜!”
当太监手捧着两根黄瓜来到惇妃住处时,众人对这份“贵重”的赏赐简直受宠若惊。这么贵重,可以看出乾隆对惇妃的关怀和深厚感情。
没错,赏赐两根黄瓜!而且确实贵重!这么贵重的赏赐,在当时后宫实属罕见!是不是很费解?
《清史稿》记载,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曾经尝到了黄瓜,这玩意儿嘎嘣脆,实在爽口。北京城的冬天,实在寒冷,即便是宫中的贵人,在冬天也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1775年这一年,六十多岁的乾隆突发奇想,为了冬天能够吃到黄瓜,通过艰难的探索和尝试,终于在玉泉山一带种植成功。要知道,90年代的北方有多冷,和全球气温升高的今天不是同日而语的,更何况是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在当时并无冬培技术的情况下,乾隆试种黄瓜成功,这是大成就!这一季的黄瓜获得大丰收,整整收获了7根,这可是千金难求的宝物!于是,这7根黄瓜被大张旗鼓、敲锣打鼓、沿途呵护地送到紫禁城。
乾隆非常高兴,作为天下第一大孝顺,他将其中3根送给太后,自己留了4根。听说诞下小公主,大方地将剩下的两根黄瓜赏给了惇妃。如此珍贵的能把后宫妃嫔馋哭的黄瓜,太后才有3根,乾隆一下子就赏给了惇妃两根,简直惊掉后宫众人的下巴!
或许有人说,这是在天方夜谭,乱侃大山,可以明确地说,这是《清史稿》记录的真事。清代还有个叫查慎行的文人,在他的著作《人海记·都下早蔬》中记载了一个事儿:“尝闻除夕市中有卖王瓜二枚者,内官过问其价,索百金,许以五十金。市者大笑,故啖其一,内官亟止之。所余一枚,竟售五十金而去。”这段话中的“王瓜”即“黄瓜”。查慎行听说,除夕这天的市场有个人在卖两根黄瓜,宫中的人就去问价,卖家说100金,宫里的人砍了个价,说50金行不行?卖家哈哈大笑,当场吃了一根,于是宫里人就赶忙阻止他,掏了50金把剩下的一根买了去。50金的意思就是50两,银子!50两银子大概是多少钱呢?根据相关资料,大约是六、七品官一年的俸禄银子,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县委书记一年的工资!卖家一不高兴就吃了一根黄瓜,太豪横了!
还有本书,叫《清代野记》,作者叫张祖翼,清末民国时期的人,比乾隆时期晚很多。他在书中记载,说咸丰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叫方朝觐的举人,在年底的时候从老家桐城来京城,准备着开了年春天考进士。有一天,方朝觐带着仆人到饭馆里吃饭,就特地给仆人交代了一下:“尔勿乱要菜,京师物价昂,不似家乡也。”于是,仆人也没敢点啥好菜,可是到了结账的时候,俩人一顿饭居然吃了五十多吊钱。方朝觐以为饭店老板欺负他是外地人,于是就找饭店伙计理论,斥责道:“尔欺我耶”?伙计赶忙说,爷啊,我哪里敢欺负您,你吃的东西不足十吊,剩下的是您的小跟班吃的啊。方朝觐立马把仆人叫过来,仆人委屈地说,怕老爷多花钱,没敢点荤腥,只吃了四小碟黄瓜。方朝觐就问仆人,你知道正月里京城的黄瓜啥价吗?仆人说,三文一根顶天了。饭店伙计忙接过话茬,三文一根是夏天的价格,正月的时候,一碟是十吊,也就是制钱一千。
2000个制钱约等于二两银子,四小碟黄瓜,也就是4000个制钱、二两银子。这还是清咸丰年间,冬天的黄瓜都贵到离谱,要是再往前到乾隆朝,黄瓜更是珍贵。
如今,冬天菜市场的黄瓜跟夏天比起来也贵不了多少,很多人不仅吃黄瓜减肥,还用黄瓜美容贴面膜,大冬天的一片片一层层的用黄瓜盖脸,明清两代的妃嫔要是知道现在的生活能过成这样,不知该有多么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