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就是祭祀之后的肉。分胙肉,就是把供奉的肉类分割好了,放锅里煮一煮,然后分给参加祭祀的众人们。当然,参加祭祀的人地位是很高的,一般人是分不到胙肉的。周朝之初,胙肉只能分给姬姓诸侯,其他诸侯是没资格吃的。到中后期,周天子下赐胙肉给诸侯盟主,这时候是因为周室日渐衰微,不得不仰仗各个诸侯,尤其是做大做强的诸侯,赐给胙肉也就成了周天子笼络人的一种手段。比如,齐桓公的诸多会盟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葵丘会盟,因为这次会盟周襄王派宰孔赐给了齐桓公祭祀用的胙肉,这是周天子能够给到诸侯国的最大奖赏!
但话说回来,胙肉这玩意儿也是超级难吃,水煮半生不熟,没盐没调料,一大块要全吃完。很多影视剧中有这样的情节,确实难以下咽。胙肉,就是这么个东西。
按照胙肉这个字面意义理解,是祭祀之后的肉。很多人忽略了一点,胙肉是哪种动物的肉?有人说是三牲肉,也就是猪、牛、羊。但是,在商朝时候,是有人牲的。所谓人牲,就是把人当成牲口祭祀。商朝在祭祀上用的是人牲,并且手段极其残忍,有击杀、砍头、烧死、投水、剖开身体、取出内脏等,供祭司选择。很多人牲并不会当场死去,流着血拖着断肢,撕心裂肺地哀嚎。如果不幸穿越到了商朝,成了献祭对象,想选择一个稍微不那么痛苦的死法,几乎不可能。分割下来的人牲内脏、肉块,会被加工成各种肉酱、肉脯,奉献给神灵。当然,也包括一大块一大块的胙肉,水煮五分熟。
人牲,多是来自于战俘,并且还不能是普通战俘。商朝人觉得:人牲越多,祭祀可能越灵验;如果人牲的身份越高,应该更灵验。比干是辅国的重臣,除了纣王,没有比他身份更高贵的了。而比干挖心,就是作为人牲拿来祭祀。伯邑考很可能也是人牲,他作为祭品被做成了肉饼。人牲的死亡数量在商代触目惊心。商都旧址殷墟,累计发现2000余座祭祀坑。每座坑的祭祀人牲,少则四五个,多则数十个。整个商都的人牲数目,保守估计超过了一万。由此证实商王朝热衷于用活人祭祀,陪葬风气盛行。试想一下,如果分给你一块人牲的胙肉,你吃得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