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俏蕾副教授为彭兰教授颁发专业同行评审聘书
蒋俏蕾老师作开场介绍
首先,彭兰老师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强调了技术在智能传播中的共同作用。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人与非人都是行动者和施动者,它们在网络中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互动体系。她指出,在这个网络中,所有行动者都是转义者,通过相互联结改变其他行动者的状态。彭兰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转译与转义的区别,指出转译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还是行动者给出的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的人的兴趣的解释。
彭兰老师作学术分享
接着,彭兰老师指出,智能传播语境中的数据,特指能以计算机处理加工的信息,也就是数字化的信息。她提出了数据在智能传播中的四种转义机制,包括映射、标签化、脱域和重组机制。她认为,数据化并不是对现实的完整复制,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映射,这种映射可能会忽略事物的细节,导致对事物的评价和价值认同受到影响。例如,数据被脱离原始语境后,容易被误读、扭曲,甚至被重新组合用于新的传播场景中。
彭兰教授还探讨了智能内容分发技术,如推荐算法和大模型如何作为转义者影响内容的价值实现。她指出,算法不仅影响人与内容的关系,还可能在内容中引入社会力量因素,从而影响内容对人的作用,通过简化和固化人们与内容的关系,改变内容的价值。她特别提到,在推荐算法的背后,社会关系往往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导致所谓的个性化推荐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化选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会同学与彭兰老师交流
接下来,彭兰老师还讨论了生成式大模型如何改变了内容生成与分发的传统方式。大模型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响应,将内容的生产与分发过程合二为一,在这一过程中,内容不再是简单的转义,而是经过“粉碎性重组”,打破了原有的语料库结构,生成新的内容。她引用了人工智能哲学家博登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中存在组合型、探索型和变革型三种创造力。
最后,彭兰老师讨论了智能物体的作用机制。她认为,智能物体促成自然环境的“拟态化”,通过选择、简化、重组等转义过程呈现拟态环境。智能物体还影响传播场景的建构和人与内容的关系,从而影响内容的价值实现。尽管智能技术具有强大的转义作用,但彭兰老师强调,人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人决定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哪些传播活动,以及应用的程度。智能技术的开关仍然掌握在人的手中。
学术午餐会现场
“清新书院 · 学术午餐会”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分会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午餐会以新闻传播学为讨论内容,同时鼓励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每次午餐会由一位主讲嘉宾分享相关研究的选题过程、领域概况、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结论等。在汇报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及同学们可同时免费享用举办方提供的午餐,并展开深度交流。
供稿丨庹舒婷
排版丨庹舒婷
摄影丨张琪云
审核丨黄一洋 雷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