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突发重大利好!下一个会是生物制造吗?

健康   2024-10-19 11:13   湖北  

今天上午,一条消息引爆了市场。

媒体报道,国家相关部委拟成立低空经济专管司局,知情人士表示,低空经济专管司局的设立已经获得批复,目前正在筹备当中,可以更好协同各个环节的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消息一出,A股低空经济概念板块大涨4.71%,恒拓开源、威贸电子大涨近30%,光智科技、新晨科技、一博科技等20%涨停。

据统计,国内已有26个省份明确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重点布局,超过250家上市公司在2024年中财报提到低空经济,上半年低空经济领域的融资事件共计54起,同比增长131%。

毫无疑问,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今年最火的产业概念之一。

而在中央级别的会议和文件中,生物制造和低空经济拥有同等级别的战略地位:

  • 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地方层面,也有20多个省市已经出台生物制造的相关政策措施。

但出于种种原因,当下生物制造的关注度远远无法与低空经济相提并论。

但我们认为,生物制造相较于低空经济拥有领域更广、价值更深、想象空间更大等优势,一个万亿赛道正在加速形成。

低空经济起飞,生物制造仍需耐心

低空经济,火有火的道理。

低空经济是指以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延伸至不超过3000米的低空空域为主要活动场域,以垂直起降型飞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

从技术上说,在低空经济产业的爆发,背后是我国在新能源、无人机、5G等领域先进技术积累与产业力量的集中体现。

例如,大疆在无人机领域专利数量排名第一,市占率达到70%以上,2022年年收入超过300亿元,是全球无人机市场的绝对霸主。

从市场上说,低空飞行器的出现,在物流运输、空中游览、应急救援、安防监控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拓展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心理角度,低空经济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长久以来对于自由飞翔的憧憬和向往。

相较之下,生物制造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劣势,例如:

  • 关键学科发展时间较短,技术转化遭遇规模化生产工程挑战,成本相对较高

  • 产业分布较为分散,仍需建设完备成熟的特色集群

  • 人才短缺,尤其是涉及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跨学科领域

  • 对下游行业影响不够直观明显,潜力仍有待挖掘

这些瓶颈,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带来阻碍,也成为目前投资人、产业方的顾虑所在。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而忽视更远处的希望。

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从长期来看,生物制造的上限极高,市场空间极大。

麦肯锡预测,未来60%的物理实体都可由合成生物制造;波士顿咨询公司指出,到本世纪末,合成生物将广泛应用于占全球产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制造业,价值近30万亿美元。

全球两大咨询公司,都对生物制造给予厚望,为什么?

从本质上来说,与其说生物制造是一个产业,不如将其看作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带来生产原料、制造工程、产品性质的重大革新


一方面,生物制造以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转化,使用可再生原料,如生物质、工业尾气等,生产过程中能耗低,废物排放少,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生物制造可应用于医药、能源、化工、食品、农业等多个重点领域,发展潜力和空间极大。

而我国发展生物制造,还存在独特优势:

1、丰富的生物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无论是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前列,包括重要经济作物及近缘类群、药材资源、重要经济动物资源等生物种质资源,以及基因、细胞、生物元件、代谢产物、标准物质等生物衍生资源

2、深厚的工业底子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九大经济体的总和,庞大齐全的工业体系为生物制造提供了巨大舞台。


例如,我国在现代生物发酵产品中占全球70%以上份额,全球医药原料85%也来自中国

3、巨大的市场空间

我国人口超过14.1亿,排名世界第二,带来超40万亿的消费市场,且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例如,中国2021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2115元人民币,而美国超过11000美元,是中国的40倍。

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这一差距有望缩小,抗体、基因和细胞药物等创新生物疗法将迎来快速发展。

写在最后

从低空经济到生物制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我国落地生根。

这背后,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也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与投资的最大主线。

正如蒸汽和电力在过去数百年里所引发的变革一样,生物制造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无限的可能。

然而,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生物制造也必须克服技术难题、市场接受度、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考验。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既是对个人奋斗的激励,更是对社会创新的呼唤。

期待有更多敢于创新的有识之士投身其中,为我国生物制造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药时空
生物制药行业相关的咨询及资料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