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讯丨苗颖、娜布其及于吉|巴黎蓬皮杜中心

文摘   2024-11-05 17:16   上海  
苗颖、娜布其及于吉
目:中国境象

2024年10月9日 - 2025年2月3日

巴黎蓬皮杜中心,1楼3号展厅


苗颖,《桃源十二村—第二章:剩余智能》,2021-2022, 人工智能撰写脚本、5K分辨率,33分27秒。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目:中国境象”,蓬皮杜中心,巴黎,2024 / 图片由蓬皮杜中心提供,摄影:Audrey Laurans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苗颖、娜布其及于吉参加蓬皮杜中心的群展“目:中国境象”。藉由21位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生于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蓬皮杜中心呈现了于法国的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场景的展览。其中娜布其的参展作品《持疑的场所(包围和放射的形状)》(2018)和于吉的《柱-无题No.4 - 2》(2023)被蓬皮杜中心纳入收藏。


娜布其,《持疑的场所(包围和放射的形状)》,2018,铝、树脂、沙子,350 × 350 × 40 cm


“目”既指向视觉,也代表着眼睛组织现实的能力。中法策展团队挑选了丰富的作品以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广泛实践——影像、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及新媒体。展览在多样性之下聚焦了艺术家们近期探讨的核心主题: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互动、对于全球化的反思以及诸如环境保护等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后疫情时代使得这些作品在中国境外的展出变得困难,而蓬皮杜中心透过与上海西岸美术馆的合作促成了此次展览。


这一代艺术家们也展现出了对于本土议题的挖掘,尤其是关于日益扩张的城市之下的生活方式之转变,以及不同人群、活动管理模式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也为一些艺术家提供了创作框架,他们致力于探索以及重构其在当代的语境下的意涵。


— 译自由蓬皮杜中心提供的文字


左:于吉,《柱-无题No.3 - 2》,2023,混凝土、肥皂、不锈钢,225 x 50 x 50 cm

于吉,《柱-无题No.4 - 2》,2023,混凝土、肥皂、不锈钢,225.5 x 50 x 50 cm




苗颖

苗颖是一位出生于中国、现居纽约的多媒体艺术家。她最近的艺术实践结合了机器学习即时模拟、绘画和装置,探索技术炼金术和数位资产中冲突意识形态的交叉点。她是伴随着网路、中国经济改革、独生子女政策和海外留学成长的第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她以其将西方技术和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并置的项目和著作而闻名,并幽默地应对与超级大国有关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她近期举办个展包括:“狂风凛冽,石地凄凉,遗弃智慧,独自彷徨”,马凌画廊,香港(2023);“苗颖:精神实用宝典”,多伦多大学美术馆,多伦多(2022);“Pilgrimage into Walden XII”,OVR:艺术先锋,巴塞尔艺术展,线上(2021);“硬核数据排毒”,M+美术馆,香港(2018);“苗颖:ChinternetPlus”,新美术馆,纽约(2016);“内容觉醒”,没顶画廊,上海(2016);“手拿菜刀砍网线”,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5)。近期参与群展包括:夏威夷三年展,檀香山(2022);意大利波隆那现代艺术博物馆(2022);国立台湾美术馆(2022);里沃利城堡当代美术馆,都灵(2020);汉诺威艺术协会,汉诺威(2019);第十二届光州双年展(2018);MoMA PS1 和 K11 艺术基金会(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Kunst-Werke 当代艺术学院,柏林(2016);“张培力、耿建翌的学生们”,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19)。她荣获2018-2019年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并于2023年入围M+希克奖。



娜布其


无论是被我们视作是真实的事物,还是我们与物件及物质相作用过程的心理本质,都是娜布其(1984年生于内蒙古,现生活于北京)艺术创作的长期主题。从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应用了大量现成物的装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艺术实践一直牵引观众前去观察细节及语境,去适应并考虑虚构与实在之间的复杂关系。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领域强调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并将我们引入关于空间政治的探索之中去。娜布其探索视觉现象、观察的维度,以及我们接受并质疑的既成现实。通过讨论自然、私人空间等熟悉的主题,娜布其将观者引入关于“在场”的思辨之中,让观者反思其感知面对之物在当下、过去及未来状态的方式。娜布其的庞杂装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们的认知习惯,并以智慧及戏剧性鼓励我们反思既定思维模式的意义。

娜布其于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其近期展览包括:“绿幕游戏”,木木美术馆,北京,2024;“一切都回到了开始的地方”,西岸美术馆,上海,2022;“镜像:中国身份的转变”,亚洲协会博物馆,纽约,2022;“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届迪里耶双年展”,2021;“暗光”,昊美术馆,上海,2020;“格物致知。或一则关于喷泉,砖,锑,硬币,蜡,石头,贝壳,窗帘和人的故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东,2020;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2019;“寒夜”,UCCA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海牙,2017;“球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2016,以及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第八种气候(艺术做什么)”,2016。2016年,娜布其入围华宇青年奖。


于吉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以多样且具实验性的实践闻名,使用包括装置、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经常进行田野调查,作为其一部分,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介入临时性干预,对身体在日常环境中的位置进行反思与质问,将其引入观者的整个空间意识中。


于吉在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她于2008年在上海共同发起了上午艺术空间,为不同艺术领域的实践者提供排演的场所。于吉在世界各地广泛参加展览,包括:M+博物馆,香港(2023);CCA柏林当代艺术中⼼(2023);第五届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2021);奇森黑尔艺术空间,伦敦(2021);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上海(2021);Basement Roma艺术空间,罗马,意大利(2021);昊美术馆,上海(2020);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滕斯塔当代艺术中心,瑞典(2018);外滩美术馆,上海(2017);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6);东京宫,巴黎(2014)等。于吉在2017年入围当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并于2023年入围M+希克奖。2023年,于吉受纽约高线公园委托创作《柱-无题No.3》。




正在展出

谢素梅:白日梦

2024年10月24日 – 11月23日

香港湾仔适安街10号


晋美

2024年10月26日 – 11月23日

香港香港仔兴和街25号大生工业大厦13楼



马凌画廊KiangMalingue
⻢凌画廊Kiang Malingue是⼀家由江馨玲和爱德华·⻢凌于2010年成⽴的⾹港商业画廊。画廊致⼒为国际新晋和著名当代艺术家发展批判性艺术计划。与画廊紧密合作的艺术家将审美关注与观念性探索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