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 - 2025年2月3日
巴黎蓬皮杜中心,1楼3号展厅
苗颖,《桃源十二村—第二章:剩余智能》,2021-2022, 人工智能撰写脚本、5K分辨率,33分27秒。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委任创作。
展览现场,“目:中国境象”,蓬皮杜中心,巴黎,2024 / 图片由蓬皮杜中心提供,摄影:Audrey Laurans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苗颖、娜布其及于吉参加蓬皮杜中心的群展“目:中国境象”。藉由21位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生于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蓬皮杜中心呈现了于法国的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场景的展览。其中娜布其的参展作品《持疑的场所(包围和放射的形状)》(2018)和于吉的《柱-无题No.4 - 2》(2023)被蓬皮杜中心纳入收藏。
娜布其,《持疑的场所(包围和放射的形状)》,2018,铝、树脂、沙子,350 × 350 × 40 cm
“目”既指向视觉,也代表着眼睛组织现实的能力。中法策展团队挑选了丰富的作品以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广泛实践——影像、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及新媒体。展览在多样性之下聚焦了艺术家们近期探讨的核心主题:中国与世界各地区的互动、对于全球化的反思以及诸如环境保护等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后疫情时代使得这些作品在中国境外的展出变得困难,而蓬皮杜中心透过与上海西岸美术馆的合作促成了此次展览。
这一代艺术家们也展现出了对于本土议题的挖掘,尤其是关于日益扩张的城市之下的生活方式之转变,以及不同人群、活动管理模式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也为一些艺术家提供了创作框架,他们致力于探索以及重构其在当代的语境下的意涵。
— 译自由蓬皮杜中心提供的文字
左:于吉,《柱-无题No.3 - 2》,2023,混凝土、肥皂、不锈钢,225 x 50 x 50 cm
右:于吉,《柱-无题No.4 - 2》,2023,混凝土、肥皂、不锈钢,225.5 x 50 x 50 cm
娜布其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以多样且具实验性的实践闻名,使用包括装置、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经常进行田野调查,作为其一部分,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介入临时性干预,对身体在日常环境中的位置进行反思与质问,将其引入观者的整个空间意识中。
正在展出
2024年10月24日 – 11月23日
香港湾仔适安街10号
2024年10月26日 – 11月23日
香港香港仔兴和街25号大生工业大厦1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