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隐入尘烟

文摘   育儿   2024-08-12 17:20   重庆  


在参加心理剧学习期间,我听我妈讲了一个悲剧,本打算争取演主角来呈现一下这个别人的故事,不过没有争取到,但我想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为生命的存在作一个见证,也为那些发不了声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作一个见证,毕竟我也可能沦为其中一员,为他人作见证也是为我自己作见证。


这个悲剧大概情况是我老家村里一个有重度智力疾的青年人,刚被送到敬老院没几天,就毫无征兆地死了,上午死,下午烧,村里办了酒,也没几家人去,当然俺妈也没去,因为钱是村里收。我听到这个事情时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感觉这个世上,那些有重度智力残疾和躯体残疾的人,虽有国家的物质帮扶,但有时候他们真的不被当做一个人,走在路上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嘲讽,他们活得没有尊严,被动地等待死亡,来和去都无声无息,他们是被社会在心里上遗弃的人。李克强总理曾说:“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延伸开来,我想说我们的时代发展得太快,请等等那些掉队的人,走在时代前头的人需要看见这部分人,除了给予物质的帮扶,可能我们更需要给予人文的关怀。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每个人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人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但我们离真正的现代文明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甘地曾说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四个标准是:看这个国家的人们怎么对待动物、女人、老人和弱者。


之前和粽子看过一部电影《隐入烟尘》,讲的是一个农村老光棍娶了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女人(这个女人从小就被家人虐待,睡在驴棚里,被家人打得患上了各种疾病,小便失禁、不能生育、脊柱侧弯、双手颤抖,走路也是一瘸一拐),他们都是被各自家庭抛弃的人,他们的命像是土里的麦子,镰刀来了任人割,鸟儿来了任鸟啄。但他们在一起相互扶持着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最后女人在村里落水了没人救就死了,最后那个叫马有铁的老光棍可能也喝农药死了,而本该属于他的房子估摸着也被他哥哥的儿子冒名领取了。这部电影当时反响很好,却被莫名其妙地下架了,而那些脑残又离谱的电影电视剧却是大行其道,也许这个故事和我们看到的一片繁荣、祥和不怎么协调。



而我想讲的这个故事是另一个版本的隐入尘。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村里的故事,可能也是千千万万社会最底层的人可能会遇到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们村的一个村民,他叫老李,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老光棍,在快知天命的年纪,他的亲妹妹给他捡回来了一个满月的孩子,是个男孩,白白胖胖,甚是可爱,老李给孩子取了名字,办理了领养手续,上了户口,从此小李就是老李的儿子了。只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老李发现孩子有点异常,带到医院去检查,诊断是重度智力残疾,老李给小李办理了残疾人补贴,他也想尽了办法带孩子去看病,几乎看遍了重庆城内最好的几家医院都没任何办法,老李的妹妹们建议他把这个孩子再抱去扔了,但老李心善,这个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从此老李和他的老娘一起悉心照顾小李长大,给他买脑灵通,教他认字,也希望他可以变得聪明一点或者能够基本生活自理,可是无论老李怎么教他儿子,也无论给他买多好的药吃,小李就是没有任何变化。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老李把儿子送到学校,可是学校要求陪读,老李陪读了几天,无奈小李适应不了,在学校他无法和同学交流,也无法安静地上课,甚至还要搞破坏,老师让老李把孩子领回去,加上老李家里有农活要干,还有老娘要照顾,老李最后只能把小李领回了家,从此就开始了自己在家里的教学。但老李的教育没起太多作用,小李还是一如既往的痴傻,不知道自己上厕所,乱拉粑粑,最开始还不知道怎么吃饭,能吃饭了却也不知道饱足,给多少吃多少,给多可以吃多,给少吃了也不会再要。整个人呆呆傻傻的,见到其他人只会“嘿嘿嘿”的大笑,口水就像没开关的自来水一直流个不停,衣服面前总是黑漆漆的。村里没人愿意和小李玩,看到他都不愿意靠近,但是老李很爱他,小李就是他的儿子,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他百年归逝后小李能自己照顾自己。可惜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管老李怎么教,小李啥都没学会,但老李还是没有气馁,对儿子不离不弃。


老李收养了小李后,老娘也一起帮忙照顾,一家人其乐融融,还算幸福,但没过几年老李的老娘在一个清晨的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从此以后就剩下老李和小李相依为命。老李不管去哪里都会带上这个傻儿子,当然老李也很难出门务工了,所以一直在家务农。老李下地干活,小李就在旁边玩泥巴或者乱搞一通;老李在家烧火做饭,小李就自己玩自己的,或者就坐在前边看着笑着。老李不敢外出,最远可能就是到镇上赶集,他担心这个傻儿子冻着、饿着、被人欺负……他更担心有一天自己走了,小李怎么办?


天不遂人愿,老李老了,转眼就是古来稀的年纪,之前偏瘫了一次,半边身体就不灵活了,前段时间摔了被查出脑梗死,说话走路都费力,他被家里的妹妹们送到了城里的医院,他再也无法照顾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了。其他人肯定是更不愿意了,主要是小李不仅痴傻,还无法生活自理,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面对一个这样的小李,我想也会很快崩溃的,但老李这个养父却二十多年甘之如饴,待小李极好,供他吃穿,为他治病,送他上学,学校不接收后又亲自在家教育,无奈老李方法和学识都有限,最后实在教不了。他依旧把小李当亲生儿子对待,只希望他能够自理,无奈小李的的脑疾实在太严重,二十多年的教养,小李依旧不能生活自理,老李也只能无奈的叹气,想着以后自己走了只能把他交给国家了。


老李住院后,因小李无人照看也没有邻居亲朋愿意照看,他的外侄女们想办法把小李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他们也能早点摆脱小李,好给老李办五保户,这样老李医病和养老都有着落了。小李每个月可以领取国家补助900元左右,但敬老院一个月需要1500多,敬老院说小李的补助不够,先暂时代管小李,想着等老李康复了再让他把小李接走。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想法做法完全合情合理,毕竟小李跟着谁都是一种负担,老李本身就是孤老,只因为收养了一个傻儿子办不了五保岂不可惜。世人都想轻装向前,没人想负重而行,如果换作我是小李的外侄女,估计也会这样做吧。


只是小李被送去了敬老院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老李知道后甚是心疼,连忙让他的妹妹们把他从医院送回去,看着小李已经冰冷的尸体,老李老泪纵横,尽说不出话来。看到小李尸体的那一刻老李应是心碎成河,无处话凄凉吧,或许他也有一丝庆幸,至少他再也不用担心离开他后小李遭罪了,这个结局对于老李,小李,可能都是一种解脱。但好好的一个大活人,怎么送到敬老院没几天就没了呢?小李即便是重度脑瘫,痴傻不能自理,但他跟着老李二十多年,都好好的,怎么就突然死了呢?他们查了监控,没有发现小李被虐待,为了避免麻烦,所以也没有报警尸检,就这样小李上午去逝,下午就被拉去了殡仪馆火化,晚上村里就把饭吃了,一气呵成,大家都解脱了。


在这个世上除了老李把小李真的当作一个人去认真对待,细心呵护,其他人可能都没有正眼看过这样一个有重度智力残疾的人,或许都在暗自庆幸还好小李不是自家娃。小李的存在疏解了老李的孤独,老李的存在让小李有了一个单薄的家,也有了作为人还算像样的人生,虽然短暂,还是让人感到欣慰。亲生父母早早了他,但他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父,始终对他不离不弃,所以小李这短暂的人生看起来也不赖。


后来我听人说小李去到敬老院,总是大喊大叫,以头撞墙,晚上还不睡觉,加上那几天天气炎热,或许是突发心疾而去。我不知道小李在敬老院的几天遭遇了什么,虽然监控显示他没有被欺负,但监控之外呢?是个正常人可能都会多想一些,当然多想归多想,毕竟没有证据,所以没有人选择报警尸检,俗话说死要死得明明白白,但小李却死得不明不白,尸体火化后真相就永远随小李而去了,这个结果可能对所有人都好。所以老李的妹妹才说小李死在养老院很光荣,如果死在老李家,旁人还指不定说是被老李虐待死的。你看,人就是这样,做个好人真难。


我不知道小李到底是怎么死的,但他在敬老院的那几天肯定非常痛苦吧!二十多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老李,吃饭、穿衣、排泄无不依赖老李,他虽然是脑瘫,二十多年和老李形影不离,他们的感情肯定是异常深厚的,他离不开老李。当老李住院,小李见不到他,肯定心里发慌,还被人送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好多天都见不到老李,也没有电话联系,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恐惧、无助和绝望,他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大喊大叫也好,以头撞墙也罢,可能都是那种失去老李的情感表达,他却没办法说出来,只能以躯体的形式去表达,或许他真的是太过痛苦和无助,又无法言说而突发心疾而去的,听说患有脑瘫的人心脏也不怎么好。



对于小李的死,没有人需要负责,因为每个人都做了自己当下能做的,但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在农村,社会服务太不健全了,社会帮扶有胜于无,形式大于过程,物质大于走心。对于像小李这样的情况,他肯定是不能离开老李的,至少不能离开他熟悉的环境,就算离开,也需要有社工一对一的帮扶让他去慢慢适应新环境,而不是突然就把他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除了吃穿外就任其自生自灭,毕竟他不是牲口,他是人,即便是脑瘫,他也有情感的需求。如果我们的社会服务体系健全,完全可以付费让社工或者邻里去老李家里帮忙看管几天,就算晚上不留宿,白天帮忙做哈饭整理哈家居也是可以的,这样小李可能就不会死得那么突然和无助。


这在农村很难,毕竟现在在城市,我们的社会服务都不够健全,所以小李之死,才是社会的悲剧。当然和我们功利化的教育也脱不了关系,从小到大,学校更多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让我们接受、服从,我们把知识作为未来的考取功名的工具,最后我们自己好像也成了别人的工具。教育忘记了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如何使用公民的权利承担公民的义务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如何去对待弱势群体?如何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社会的精英们都竭尽所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中产阶级害怕自己掉队,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艰难求生,大家都焦虑着、被时代裹挟着向前。古往今来我们的社会架构可能都是如此,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讲的这个故事放在如今太平盛世,看起来不怎么和谐,然而这样的故事我猜应该不在少数,毕竟重庆还不是中国经济最落后的地方,我老家也是主城九区里的一个乡镇,而隐入尘的故事发生在西北乡村,我相信那样的故事也并不少见。最近在追《唐朝诡事录》,第一季开篇苏无名说:“没人不热爱这盛大的王朝,正如没人不热爱伟大的长安。看,一切祥和明媚,繁华如梦。越是花团锦簇,它的阴影便越深幽难测。绚烂的大唐就像面镜子,一面歌舞升平,而另一面,鬼影幢幢”。在第一季后半部分卢凌风基层历练归来对太子说道:“此番南下,涉足偏远,我见识到了最底层的百姓,也了解了最艰难的民生,更感受到了大唐百姓无比地善良与坚韧。殿下,长安洛阳固然是天下最繁华的都会,但这里的繁华并不能代表大唐的一切,那些偏远州县的百姓们同样也是大唐的百姓,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恕卢凌风直言,如果他们不能安居乐业,不能富足生活,那大唐的盛世就永远没有到来。”其实苏无名和卢凌风说的这两段话用在如今的盛世也是很受用的。





END
更多文章
请扫码关注

排版 | 135编辑器

图片 | 来自于网络

文字 | 格子树520


薛定谔的猫在路上
这是我个人的成长公众号,关于心理学、生涯、阅读和工作以及生活,以此促进输入和思考,希望可以坚持写下去,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