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何秀荣教授:食物观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场景

文摘   2025-01-05 19:45   浙江  


2015年以来,大食物观一词经常出现在我国重要会议报道和文件中,因此在国内遂成热词,不仅媒体和政界在广泛使用该词,学界也在广泛使用该词。如何理解这种热像?如果将这个热词作为理念或口号来理解,应该是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都是绝对正确的;但如果从当前中国实践指导和政策含义来理解这个热词,似乎就有点现实匹配上的认识偏差,即实践意义是什么?如果从学理学术角度衡量,这个热词就更值得探讨和推敲了。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的看法,以助于深化认识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食物观

今天大家热用的大食物观一词,在历史上还有类似的一些表达词,如食物观、现代食物观、新型食物观等,从本质含义上可以视为同义词。

食物观是一个早就出现的名词,但就较大社会影响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二次热议。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食物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二类,一类是省级行政领导人,如浙江省原省长沈祖伦、福建省原副省长童万亨,另一类是学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地农业科学家任继周,他们不仅在不同会议上呼吁食物观,而且公开著文倡导食物观。

虽然他们是从各自工作角度提出了食物观,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食物是人类摄入人体所需各种营养以维持自身健康的物质来源,粮食只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我国粮食生产的再发展和人民需求水平的再提高都要求我们跳出粮食观,放眼食物观,用食物观来组织生产,更好地保障人类营养与健康。

第二次食物观热议是自2015年开始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此后,中央领导人讲话和正式文件中不断出现大食物观一词,因政治而成热词。与上一次食物观的不同,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在词语表达上用“大食物观”来替代上次所用的“食物观”,但其本质意思并没有变,即跳出粮食观,放眼食物观,用食物观思维来组织食物生产,更好地保障人类营养与健康。在“食物观”之前加上“大”这个形容字,应该主要是针对过去片面的粮食观或说谷物观以及对食物认识范围依然不够而言的。另一不同之点是大食物观一词频繁出现在官方重要会议报道中,并且写入了官方重要文件中,这是上一次食物观热议中所没有的现象,实际上食物观是官方推动。

传统中国把食物等同于粮食,甚至在联合国机构的中文译名上也体现了这种倾向,因此,把农业等同于种植业,甚至等同于粮食生产。但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学理上说都不应该等同于粮食。食物观或大食物观的提出,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学理上无疑是正确的,以及其对政策制定和指导实践会有积极作用。

国际上流传的食物观

国际上一直也有食物观的说法,但没有大食物观的说法,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针对谷物生产不足的国家说的,基本意思是,一国谷物生产不足时,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来生产非谷物的其他食物,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及可食木本产品等,照样可以为人类提供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素,从而提高居民的营养和健康水平。说到底,国际上的食物观主要是为了弥补谷物生产不足而言的,用扩大食物供给来缓解甚至解决谷物供给不足的营养不安全问题。虽然国际上早就有食物观的意思,但不是一个流行的词,比如英文中并没有一个“食物观”的通用英文词,更没有一个专用名词。

将国际上的食物观与国内的食物观作一比较,国内早期广泛使用的食物观也是基于国际含义的;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食物观热起的第一原因或说直接原因是为了解决“口粮型”粮食饱和的粮食出路问题和出于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考虑;第二原因或说间接原因是着眼于改善中国居民的营养质量问题,主要是通过饲料粮过腹来换取动物蛋白和脂肪,粮食主要提供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含量很低。这点与国际上广泛含义上的主要着眼于提高居民营养供给的食物观是有所差异的。到了今天所说的大食物观,不是出于我国粮食或谷物生产不足的原因,而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日益广泛的食物需求。这点与国际上流传的食物观含意以及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食物观都是有所区别。

、食物观的现实背景

为什么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没有热起食物观,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才热起了食物观?这就需要联系每个名词提出和热起的时代背景,在这里就需要了解当时提出食物观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基本解决了口粮问题,甚至每遇粮食丰收就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民陷入了“少生产粮食则影响收入、多生产粮食则卖不出去”的困境,我国陷入了“口粮型”粮食饱和状态。而那时生产肉蛋奶的畜牧业尚不发达,全国居民热量、蛋白和脂肪的人均每日消费水平还较低,1995年我国人均每日食物消费水平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世界平均水平为100),我国的热量水平为104.57、蛋白水平为102.45,脂肪水平为99.87。因此,省长们和专家们认为粮食作为饲料粮过腹后一方面可以转化为肉蛋奶,从而满足人民对肉蛋奶的需求和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依靠口粮直接消费已不能根本解决卖粮难问题和有效刺激粮食生产增长,从口粮转为饲料粮为主的粮食消费模式可以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并且能为未来的粮食增长提供消费出路,从而能进一步刺激和容纳粮食生产增长。

这一食物观不仅在理念上是正确的,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并且非常符合当时的中国粮食生产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现实,因此,尽管当时在官方文件中并没有专门写入食物观,但在农业政策及其实践指导上是沿循这一食物观理念发展的。事实上这也是国际常规的农业发展道路,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口粮消费为主转型到饲料粮消费为主的粮食消费模式,同时也能大大发展起以蔬菜、水果、坚果、菌类等其他重要食物产品。

以第一次食物观热起的1995年为比较基础来对比2004年的十年农业生产发展和营养数据,生产方面,主要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为粮食(0.07%)、油料(1.08%)、蔬菜(8.82%)、水果(7.96%)、肉类(5.51%)、蛋类(5.54%)、奶类(16.40%)水产品(5.96%)。居民营养摄入方面,2004年我国居民每日的人均热量、蛋白、脂肪摄入分别达到2887.0大卡、86.8克和80.1克,不仅明显超过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2678.3大卡、73.7克和73.9克,更是全面超过了营养界推荐的2300大卡热量、72克蛋白和72克脂肪的日均摄入水平。

2015年后热起的大食物观,从文件表述看,基本着眼点依然是扩大食物供给来源,即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有人还将大食物观进一步扩大到要加快发展新食品制造业,推动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型食品制造,扩大食物来源。

以第二次食物观热起的2015年为比较基础来对比2023年的九年农业生产发展和消费数据,生产方面,主要农产品的年均增长率为粮食(0.73%)、油料(1.65%)、蔬菜(2.80%)、水果(3.68%)、肉类(1.36%)、蛋类(1.98%)、奶类(3.32%)、水产品(1.71%)。居民营养摄入方面,由于国际数据目前只发表到2021年,这里不得不用2021年数据进行比较。2021年我国居民每日的人均热量、蛋白、脂肪摄入量分别达到3406.0大卡、124.9克和94.3克,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热量2959.2大卡、蛋白90.2克和脂肪86.7克。我国居民的营养摄入水平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2021年中国人均热量、蛋白和脂肪是欧盟27国平均水平的95.9%、110.8%和61.7%,可见只有人均脂肪的摄入水平差距较大。2021年我国居民每日的人均热量、蛋白、脂肪摄入量水平也分别高于营养界推荐水平的48.1%、73.5%和30.9%。2021年已达到了如此摄入水平,2023年和2024年的摄入水平无疑更高。2023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较2022年上升了2.7个和1.7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中国肥胖问题已十分突出,即营养视角的我国居民营养摄入量过高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说明这一趋势上升迅速。

从理念上说,大食物观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我们提出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显然是不会错的。如果说2015-2023年期间大食物观的现实场景还有很大的实践空间,但到了今天,大食物观的践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从实践意义看,这一理念的当前现实意义如何?

从耕地资源利用看,当前我们还有多少可利用而未利用的耕地?从耕地数量规模看,总体上可以说目前除了少数抛荒地外,可利用的现有耕地基本上已经利用起来了,进一步的耕地增加需要巨大的投资开发以及生态考虑,如可开发利用的中低度盐碱地约有1亿亩、西北地区缺乏水资源的干旱地。2015年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在不计成本地大力抓粮食生产,但2015年到2023年的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仅仅增加了9万亩,说明向耕地要粮只能靠提高亩产,很难靠规模。从草原草场利用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草原草场过载过牧问题,以致于国家一直在实行草原生态恢复工作。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2024年初内蒙古启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方案》。从水面利用看,淡水养殖达到了全球无以复加的地步,近海养殖也独步全球,甚至连近海行船都得小心避开水下箱笼,其密度或建设程度从我们把我国的近海养殖称为“海上牧场”就可见一斑。而无论是淡水水面还是近海的养殖污染一直是我国在努力治理的重要内容。从林地利用看,目前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特别是木本油料生产潜力。

从表1可以看到前后二次食物观热起后约十年内的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的实际表现,第二次食物观热起后的农产品产量年均增长率,除了粮油的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第一次食物观热起后的表现,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都大大低于第一次食物观提出后的表现。这说明什么?大概可以看出,尽管各级政府和媒体都在推动大食物观,但其实践场景并不足,使得实际业绩并不明显。


今天我国更重要的一个经济现实是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以及食用菌、林产品坚果等的供给非常庞大、各类农产品的名义平均价格在全面下行,实际平均价格下降得更厉害,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农产品全面供大于需。我国当前面临的普遍食物问题不是供给不足或不丰富、也不是供给不均衡,而是全面供大于需,那么,增加供给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导致各类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换句话说,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索取更多的热量、蛋白和脂肪的现实意义或说现实场景在哪里?如果虽有正确理念但缺实践场景,那么,离开了实践场景的理念正确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当前倡导的大食物观到底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这是一个不得不客观冷静考虑的问题。

显然,基于今天的现实状况来践行大食物观,总体上说,主要不应是资源规模上的“开源挖潜”,而应是依靠科技创新来获得单位资源利用上的绿色优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真正更好更全面地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食物需求、引导消费者更合理更健康地摄取营养。具体说就是,生产供给端应该是如何更绿色、更优质、更高效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索取热量、蛋白和脂肪,即生产上如何绿色优质高效地提高单位资源利用效率;居民消费端应该根据大食物观的理念引导居民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饮食、合理营养问题,减少充足营养供给状况下的肥胖以及因此导致的多种慢性病,为健康中国建设加砖添瓦。

、食物观的学术探讨

上面只是讨论了食物观理念的正确性与现实场景的实践性,还没有在学术层面上进行讨论。从学术角度看,食物观或大食物观作为名词,首先需要有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和理性解释,目前在这方面非常不足。比如,现在的学术刊物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大食物观的文章,但很多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大食物观背景下的……”“基于大食物观的……”之类的表达,用大食物观一词为自己的文章披上一件时髦外衣,时髦外衣所裹的依然是几乎没啥直接关联的内容,即去掉标题上的时髦外套定语也许更贴近文章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讨论大食物观的文章基本上是对官方文件表述的解读或附注,并没有多少学术层面的讨论。

学术讨论首先必须从清晰名词概念开始,否则连基本名词都没搞清楚,讨论就无法在一个共识确定的基点上进行。比如,食物观是相对于粮食观或谷物观而提出,这点基本上是有共识的。那么大食物观是相对于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是相对于粮食观或谷物观而提出来的,那就等于以前一直在说的食物观;如果是相对于“小食物观”或“中食物观”而提出的,那么,什么是“小食物观”或“中食物观”?大、中、小食物观的内涵和外延边界区别有什么不同?目前这在学术层面上是不清楚的。我个人的理解,今天所说大食物观与以前所用的食物观表达的是一个基本意思,都是相对于粮食观或谷物观而提出来的。大食物观一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食物观表达,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既是一个理念用词,也是一个政策用词,但还不是一个学术或学理用词。

国际上没有把食物观作为一个学术性的用词,只是作为一个理念性的词语或说法在出现。国际上何时提出了食物观?由于它不是一个通用或专用的词,所以已经很难追根溯源了。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食物观热起仅限于国内,当年的杂志文章也没有英文摘要,所以,那时也就没有英文表述。这次提出大食物观后,可以看到有很多不一的英文表述,中国知网上查阅一下,如big food perspective, the big food concept, the perspective of big food concept,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food, food viewpoint, the greater food approach,the big food perspective, greater food vision,等等,可见没有一个共识性使用的英文词表达。如果只是一个理念性的用词,有种种不一致的英文表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是一个学术名词,那其国际通用的英文表达往往是比较固定的几种,甚至只是一个固定的专用名词。

从食物观的理性逻辑来说,国内外是有一定共识的,即食物是人类摄入人体所需各种营养以维持自身健康的物质来源,粮食只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来源;放眼食物观,用食物观来组织生产,可以更好地保障人类营养与健康。但食物观的现实意义由于各国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所面临的居民营养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其所处阶段的实践层面要针对的现实问题是不同的,不能泛而谈之,应有针对性的实践场景。

结束语

食物观或大食物观的理念是正确的,相比粮食观或谷物观有更大的营养供给来源视野,并且在国际实践指导上也确实提供了开拓视野和思路的作用,在国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更是发挥了正确的实践指导和政策促进作用。今天的大食物观同样具有拓展视野和思路的作用,并且在2015年提出大食物观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实践作用,但基于我国今天的农产品或食物供给水平和国民营养摄入水平的现实条件,今天的大食物观及其实践意义主要不是解决总体上的食物营养供给不足问题,因为我国早已过了这个阶段;今天的大食物观在生产供给端主要是提高单位资源利用效率,强调绿色提质增效、更优质高效的供给,提高食物的全要素生产力;在居民消费端,应强调大食物视角的食物营养供给合理和均衡,倡导居民在食物消费选择上着眼于大食物的多样化和合理化,减少富裕社会普遍存在的营养足够的场景下各种因饮食不当、营养不当而导致的多种疾病,以提高健康中国的水平。

来源:《食物经济与管理》2024年第1期

作者简介:何秀荣,男,1957年11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无党派人士,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博士,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知名农业经济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

参考文献:略


农地和乡村
传播更加新鲜的“三农”信息资讯,推送更具价值的“三农”理论文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