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内容
编者按
2024年10月29日,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发布了修订后的新版《创伤性脑损伤管理最佳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最佳实践指南”或“指南”),这是继2015版首部指南(推荐阅读:《指南共识|美国ACS TQIP TBI管理实践指南》)以来最新的修订。新版指南由ACS创伤委员会成员与来自全球八个国家的神经外科、急诊医学、儿科、康复医学、麻醉学、放射学、药理学和护士护理等多学科的专家合作完成,体现了创伤性脑损伤(TBI)综合管理和多学科协作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新版指南也纳入了诸多新证据和新见解。为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胡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江荣才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组织了国内数十位专家同仁,对指南各章节进行了细致编译,发表在脑医汇App和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公众号上,方便更多国内同仁学习参考,欢迎阅读、分享!
篇首语
2015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ACS)创伤质量改进计划(TQIP)发布了首部《创伤性脑损伤管理最佳实践指南》。它基于当时的最佳证据,以及缺乏证据时的专家组共识意见,提出了关于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治疗的建议。2015版指南的诞生和推广,使TBI治疗的诸多领域得到了改善。
时隔9年,2024年10月29日,ACS进一步发布了修订后的最佳实践指南。为推广颅脑创伤救治的最新理念,便于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和重症医师在工作中贯彻、理解和验证指南内容,我们依托国家神经疾病临床中心组织国内20余家神经外科中心集体翻译了指南内容,希望大家在学习的同时,客观理解和认识指南内容,合理指导临床实践。
专家寄语
新版指南凝聚了来自TBI治疗相关各领域被广泛认可的国际多学科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包含了新的证据和新的见解。新版指南在影像学、血液生物标志物、药物管理、康复和急性期后治疗体系等方面增设了新内容,同时也对上一版指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重命名或内容扩展。
江基尧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
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
Gao,
高医生,
Geoffrey T. Manley, MD, PhD
Professor and Vice Chairman of Neurological Surgery
Chief of Neurosurgery
Zuckerberg 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and
Trauma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A
Geoffrey T. Manley教授
ACS创伤委员会主席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学系副主任
暨扎克伯格旧金山总医院和创伤中心神经外科主任
定向护理的目标
译者:魏俊吉、杨泽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点:
理想情况下,在考虑了干预的潜在风险和益处以后,建议TBI患者保持临床参数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
表4.治疗推荐的参数目标
*取决于大脑自动调节的状态
关键词:PaO₂:氧分压;PaCO₂:二氧化碳分压;ICP:颅内压;PbtO₂:部分脑组织氧合;CPP:脑灌注压;INR:国际标准化比率。
ICP设定为22mmHg是治疗的有效初始阈值。但是,当进一步治疗的风险/益处成为问题时,例如对于具有重大风险的治疗(比如去骨瓣减压术),考虑将治疗范围设为20-25mmHg更为合适。CPP≥60mmHg是一个经验性目标,可根据脑自主调节状态按需进行调整。如果进行监测,建议将PbtO₂控制在≥15mmHg。
生命体征
电解质管理
电解质管理至关重要,特别强调将钠水平保持在135-145mEq/L范围内。预防低钠血症对于避免脑水肿加剧至关重要。频繁监测血清钠水平可能是必要的,因为TBI患者可能会出现尿崩症或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脑盐耗竭综合征等症状。当使用甘露醇作为渗透剂时需要测量渗透压。
血液学监测
对于TBI患者,血液学监测必不可少。尽管对血红蛋白输血阈值的建议略有不同,但目前的文献和专家共识建议输血阈值为≥7g/dL3,4。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颅内压监测
关键点:
颅内压监测很重要,但是不能替代TBI患者的神经系统体查和影像学检查。 对于初次CT扫描有结构性脑损伤的昏迷(GCS≤8)患者推荐进行ICP监测。 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是采用带脑室外引流(EVD)的压变探头,这种方式既具有诊断价值又具有治疗价值。脑实质监测探头也能应用于颅内压监测。 对于儿童患者,采用EVD或脑实质探头进行颅内压监测具有相似的临床预后。虽然EVD有利于降低颅内压,但是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一些特殊的病例需要选择脑实质探头。 基于与成人不同的ICP与CPP范围,儿童患者的目标颅内压低于成人。根据回顾性的研究证据,20mmHg推荐作为儿童颅内压的上限,而采用其他的上限值预后未见改善。
GCS>8分的患者,如果有脑结构的损伤并且进展风险高(如大的或多发的脑挫伤) GCS>8分的患者,如果ICP监测有利于其它脏器的管理(如骨科损伤需要早期手术治疗,或者急性呼吸衰竭进行俯卧位治疗有可能导致ICP增高) 患者CT扫描显示损伤病灶有进展的征象或临床出现恶化 患者颅外损伤需要紧急手术,或者因为气道损伤或呼吸衰竭进行机械通气时需要进行镇静治疗
使用颅内压监测管理TBI患者
明确存在颅内压升高时,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影像学复查、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明确颅内压没有升高时,TBI患者的管理也可以适当“降级”,如进行颅外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减少镇静或拔除气管插管等等。一旦开始颅内压监测,无论患者转出ICU行颅外手术还是各类检查操作,都应保持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管理中一直是关键的一环。然而,如何最大化颅内压监测的效果仍有待商榷。在迄今最大规模的颅内压监测相关研究(ACS TQIP)中,通过观察参与单位的数据,人们发现使用颅内压监测可以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1。在世界各地,不同医院和医生使用颅内压监测的习惯和管理方式大相径庭。一项大型国际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SYNAPSE-ICU)发现使用ICP监测的患者往往有更激进的治疗方案,且其中重症患者的6个月死亡率更低2。通过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的治疗,并为此类患者带来潜在的长期临床获益。
一项南美洲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了通过颅内压监测将ICP维持在≤20mmHg与基于影像学和神经体查管理患者的疗效差别3。尽管组间结果未见显著差异,但其结果证实了及早发现颅内高压的重要性——无论是借助ICP监测或是频繁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4。这项研究的发现还挑战了依赖固定ICP阈值判断病情的观点。目前广为接受的ICP警报阈值为22mmHg(此阈值在20到25mmHg均有意义),超过此阈值且持续超过5分钟应进行降颅压治疗。然而,有研究表明,该阈值依赖于患者的个体因素,如损伤类型和严重程度等。ICP的“剂量”(ICP升高的幅度和时间)可能比固定的ICP阈值更为重要。ICP剂量升高与整个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下降相关,且不仅限于死亡率5。
进一步治疗颅内高压的决策应基于ICP升高的水平和持续时间。例如在RESCUE-ICP研究中,研究者证实应在颅内压升高到更高阈值或颅内压剂量更高后才提升治疗的层级(如去骨瓣减压术)6。ICP在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比瞬时ICP值更重要。需要区分ICP的逐渐上升是高原波还是由于呼吸机对抗导致的ICP短期升高,同时将ICP值与动脉血压、脑灌注压(CPP)和自我调节功能结合进行解读(详见“神经监测”章节)。基于不同的损伤类型,结合先进的神经监测,可能指导此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儿科注意事项
基于回顾性资料,儿童专家共识和指南建议对儿童重型TBI患者进行ICP监测。尽管某些针对儿童患者的研究报道ICP监测未能改善生存,甚至增加不良预后,但这些研究都未能控制好ICP监测组和非监测组之间的变量。近期有回顾性研究表明,脑实质型ICP监测对长期预后的影响与EVD监测的影响相当。然而,在急性期,EVD有助于部分降低颅内压从而有治疗获益15。这些研究表明,ICP监测技术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不同临床情况(例如年龄和其他因素)影响下的具体风险和获益。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颅内压的分层管理
关键点:
颅内压升高是一个关键的可测量的继发性损伤,发现颅内压升高必须治疗以防止严重TB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严谨的、基于一致结论的共识,如来自西雅图国际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共识会议(SIBICC)的共识,通过改善现有证据与患者治疗需求之间的差距来补充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 SIBICC共识采用三层级治疗策略,通常先采用风险-收益比更佳的干预措施,然后再采用风险-收益比较差的干预措施。这种阶梯层级治疗方案将医疗决策限制在各层级内,并支持针对特定生理紊乱进行干预。 SIBICC共识是通过严谨的、基于领域内专家的讨论得出的,推荐应用SIBICC共识会从治疗标准化中获益。但不要将SIBICC共识视为实践标准。最理想的情况是,这些共识应由当地创伤中心进行评估,并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批准或调整。
颅内压监测可以发现颅脑损伤的进展,有助于颅内高压的靶向治疗。 它可以计算CPP和推测脑血管自主调节状态。 颅内压波形也可反映脑顺应性和代偿能力。
ICP及ICP+低脑组织氧的管理 不推荐进行的干预措施 临床神经系统恶化的定义及其处理 对减撤过程的建议
阶梯式治疗
在同一层级中没有等级顺序。 在进入下一阶梯层级前,没有必要用尽该层级中的所有处置。 如果认为有利,在推进治疗时可跳过某一层级(如早期开颅减压)。
框2.T0-ICU基础干预-SIBICC I共识
预期措施
• 收入ICU
•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 神经功能和瞳孔反射的系列评估
• 将床头抬高30-45°
• 有疼痛表现时给予镇痛(非ICP导向)
• 镇静以防止躁动、人机对抗等。(非ICP导向)
• 体温管控,防止发热
• 测量核心温度
• 核心温度高于38.0°C予以降温
• 仅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1周(无继续应用适应症时)
• 维持初始CPP≥60mmhg
• 维持血红蛋白>7g/dL
• 避免低钠血症
• 保证头部静脉回流通畅(例如,保持头部中立位,颈托不能过紧)
• 持续有创动脉压监测
• SpO₂≥94%
推荐措施
• 深静脉置管
• 呼气末CO₂监测
引自: Hawryluk GW, Aguilera S, Buki A, et al. A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 (SIBICC).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Dec;45(12):1783–1794. doi: 10.1007/s00134-019-05805-9.已获得作者许可。
*推荐使用高渗盐水或甘露醇时血钠和渗透压的高限为155mEq/L和320mEq/L。
**推荐使用试验剂量的肌松药,若有效方可持续输注。
†MAP负荷方案参见开放获取的参考文献1和2。
††ICP有效降低时,可持续输注巴比妥类药物。滴定巴比妥的剂量,以控制ICP,但不要超量应用以导致爆发抑制。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时避免低血压。
引自:Hawryluk GW, Aguilera S, Buki A, et al. A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 (SIBICC).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Dec;45(12):1783–1794. doi: 10.1007/s00134-019-05805-9.已获得作者许可。
重度TBI患者颅内高压不推荐采用的处理措施
• 甘露醇非快速静滴,持续静脉输注
• 定时输注高渗盐水(例如,每4-6小时)
• 腰大池引流脑脊液
• 呋塞米
• 常规使用激素
• 由于全身并发症,常规治疗性低温,使体温低于35°C
• 大剂量丙泊酚以致爆发抑制
• 常规将PaCO₂降至30mmHg/4.0kPa以下
• 常规将CPP升至90mmHg以上
引自:Hawryluk GW, Aguilera S, Buki A, et al. A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he Seattle International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nsensus Conference (SIBICC). Intensive Care Med. 2019 Dec;45(12):1783–1794. doi: 10.1007/s00134-019-05805-9.已获得作者许可。
层间推荐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儿科注意事项
2019年,一个跨学科团队更新了管理儿童严重TBI的共识指南6。与SIBICC相似的阶梯治疗方案被写入这项指南,但被压缩为两个层级;分类中的细小变化并不表明有循证医学的差异。注:这些指南早于“儿童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措施和决策(ADAPT)”这项临床研究的结果。
图1.层间推荐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神经监测
关键点:
定期进行神经系统状态的系列临床评估为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神经监测奠定基础。 神经监测不只限于监测颅内压(ICP),其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目标和治疗方案。 评估脑自主调节功能有助于明确患者脑灌注压(CPP)个体化目标。对于对初始(第一层级)降低ICP的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应考虑进行神经监测。 无论ICP正常或升高的情况下均可能会出现脑氧合障碍。根据潜在的病理生理状态和逐级管理方法来治疗脑组织缺氧。 连续脑电图(EEG)监测有助于癫痫发作的诊断和管理,特别是非惊厥性癫痫发作。
定期进行神经状态的临床评估为TBI的神经监测提供了基础。可以辅以无创的方法进行监测,例如定时瞳孔测量以量化瞳孔光反射(详见“基本评估”章节)。尽管ICP监测最常用于辅助临床评估,但其他技术亦能够提供补充信息。(详见“颅内压监测”章节)。
脑自主调节的评估
平均动脉压激发试验:在密闭颅腔内监测ICP的情况下,可进行平均动脉压(MAP)激发试验,以实现在ICU床旁评估患者脑自主调节功能。该方法在血容量正常的患者中开始或增加血管加压药的剂量,使MAP增加10-15mmHg,持续时间不超过20分钟。需要在有经验的医务人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MAP激发试验,以确保受试者的反应和安全。在MAP激发试验期间不进行其他治疗调整。
在MAP激发试验前后记录关键生命体征及相关数据(MAP、ICP、CPP、PbtO₂)。对于密闭颅腔中ICP随MAP激发实验而增加的患者,可认为该患者的脑自主调节受损,可能会在较低的CPP目标受益。相反,对于ICP随MAP激发实验而降低或无显著变化的患者,认为其脑自主调节完整,提高这些患者(尤其是ICP降低的患者)的CPP目标可能获益。
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另一种基于ICP的连续评估脑自主调节状态的方法是监测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PRx是MAP和ICP之间回归线的斜率,可用于建立患者的个体化CPP阈值。对于脑自主调节受损的患者(PRx斜率>0.13),可考虑较低的CPP(50-60mmHg)作为治疗目标。自主调节完整的患者(PRx斜率<0.13)可能会在较高的CPP(60-70mmHg)中受益。值得注意的是,PRx的评估需要专门的技术和额外的硬件与软件。
脑组织氧分压:当全身氧合(PaO₂)维持在恒定水平,也可以通过监测PbtO₂来评估自主调节状态。在MAP激发实验前后检查动脉血气来监测该指标。
监测脑血流量:直接监测脑血流量(CBF)也可以用于在MAP激发实验中判断患者脑自主调节状态2。在脑自主调节完整的患者中,CBF对MAP增加的反应变化最小;在自主调节受损的患者中,CBF会随着MAP的增加而上升。一旦确定脑自主调节状态,可用于设定如上所述的CPP目标。同样,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试也可用于评估TBI患者的脑自主调节功能。
将吸入氧浓度(FiO₂)提高到60%(第一层级)或将PaO₂提高到150mmHg(第二层级) 尝试增加镇静或神经肌肉松弛药物以改善PbtO₂(第二层级) 根据MAP激发实验,在自主调节完整的患者中升高CPP目标(第二层级) 将PaO₂提高到150mmHg以上(第三层级) 如果在优化CPP后PbtO₂仍低于20mmHg,则输注1单位的红细胞浓缩液(第三层级)
脑电图
使用脑电图(EEG)可以在床旁持续监测脑功能,有助于癫痫发作的检测和管理。它在判断非惊厥性癫痫发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后者可能是意识水平降低的潜在原因,否则可能被忽略12。据报道,约25%的中重度TBI患者发生非惊厥性癫痫发作,可能与较差的结局和长期海马萎缩相关13,14。
多模态神经监测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目前很少有文献专门讨论多模态监测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因此,必须推断其潜在的影响。衰老生理的差异可能会影响不同监测中获得数据的可用性和对其进行的判读。
已发表的研究显示,对老年患者的侵入性ICP监测使用减少和/或使用后结局更差15,16。这些观察结果可能反映了护理积极性的差异,或由于脑容量减少而对ICP升高的怀疑减少。其他研究报告了TBI患者的年龄与侵入性测量的ICP之间的负相关。因此,“正常"ICP被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17。
老化的血管对脑损伤的反应可能不同或不可预测。动脉硬化程度增加导致CBF减少和血流脉动性增加,最终结果是CBF调节受损18。直立性发作和晕厥可能使大脑处于低灌注期。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自主调节能力被认为是保留的19。慢性高血压使自主调节曲线右移,保护大脑免受更高的血压影响,但可能增加相对低血压时期低灌注的风险。受到随着年龄增长所发生自然变化的影像,瞳孔测量数据的解释可能会变得复杂(有关瞳孔测量的更多信息,详见“基本评估”章节)。
儿科注意事项
在儿童中,临床检查可能更难进行,需要进行适合年龄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检查的敏感性。关于在儿童中脑组织氧合应用的数据比成人少,并且存在年龄相关的变异性。在缺少经过验证的正常阈值的情况下,尚不清楚如何在儿科患者中使用PbtO₂或自主调节测量等数据。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手术治疗
关键点:
无论GCS评分如何,要在出现神经功能恶化之前清除大量的外伤性血肿。 对于急性SDH的清除,进行外伤大骨瓣开颅以实现最佳的损伤控制,并提供一期去骨瓣减压术(骨瓣除去)的选择。 血肿清除后,通过评估诸如伴随脑损伤的影响、其他的颅外损伤、ICP监测是否可用和ICU设备等因素,考虑是否可以在没有脑受压的情况下将骨瓣复位。如果骨瓣复位导致脑受压,就除去骨瓣。 二期去骨瓣减压术可以有效控制ICP并改善长期预后。
手术指征
TBI患者通常进行手术治疗是为了清除EDH或SDH或者为了降低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对大脑的压力。如果确认大血肿是昏迷的可能原因并且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机会,昏迷的患者在到达急诊科时应该立即进行手术。即使患者的GCS评分相对较高,也应该在血肿扩大或脑肿胀导致神经功能恶化之前清除大量的(>25ml)外伤性血肿。较低的手术干预阈值可能适用于后颅窝损伤。因迟发血肿或血肿扩大而导致神经系统恶化的住院患者,需要立即手术清除血肿以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
图2.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由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Ken Probst提供
去骨瓣减压术
去骨瓣减压术最近越来越受欢迎,是在进行额颞顶大骨瓣开颅术后骨瓣不复位。在创伤的情况下,存在两种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症。
图3.初始手术治疗路径
由Geoffrey Manley, M.D., Ph.D.,(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UCSF, San Francisco, CA) 和Peter Hutchinson, F.R.C.S. (Surg. Neurol. Addenbrooke’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提供
图4.初始内科治疗路径
由Geoffrey Manley, M.D., Ph.D.,(San Francisco General Hospital, UCSF, San Francisco, CA) 和Peter Hutchinson, F.R.C.S. (Surg. Neurol. Addenbrooke’s Hospita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提供
其他手术决策
外伤性脑内血肿/出血性挫伤:这种情况的处理仍然存在争议。对于有占位效应和神经功能下降的患者,手术干预的决定是比较明确的。然而,对于病变较小的患者,选择早期手术以防止继发性损伤是有争议的。由于患者招募缓慢而提前终止的STITCH(外伤)试验表明,早期手术组的生存率有所提高,并且有改善功能结局的趋势,尤其是在GCS 9-12分的亚组中4。最近,在前瞻性纵向CENTER-TBI队列中研究了早期手术与保守治疗的比较。对于GCS 9-12分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或单独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预后,与STITCH(创伤)研究相似5。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营养支持治疗
关键点:
一旦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最好在受伤后的24-72小时内开始启动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 在受伤后7天内逐步达到足量的营养支持治疗。 如果可以快速实施且不会延误EN启动的时机,那么幽门后喂养通路是更优的选择。但如果因为实施幽门后喂养遇到困难而导致EN启动被延误,那么经胃管早期启动喂养也是合理的选择。 当EN存在禁忌时,建议考虑实施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营养治疗目标
启动肠内喂养
包括大型荟萃分析在内的很多研究表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的风险与死亡率6,10-14。在TBI后入院的前两天内启动EN,与降低肺炎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LOS)有关。早期EN通常被定义为在受伤后24-72小时内启动的肠内营养治疗。我们建议将这种早期EN的启动时机(伤后24-72小时)与脑创伤基金会(BTF)关于在受伤后7天内实现足量营养支持治疗的推荐相结合15。且美国肠内和肠外营养协会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16,17。
喂养方式
针对TBI患者的特定研究显示,幽门后喂养可显著降低肺炎的发生率。然而,喂养量并未对其他预后指标产生影响22。临床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权衡幽门后喂养的潜在获益与早期启动EN获益之间的平衡,应避免为了获得幽门后喂养通路而延迟启动EN。
血糖控制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补充蛋白质和能量储备 维持器官功能 降低与营养不良相关的成本(如LOS、亚急性护理和生活质量)32
儿科注意事项
一旦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最好在受伤后24-72小时内开始启动EN支持治疗38,39。 尝试在受伤后7天内逐步实现足量的营养支持治疗38。 胃管通路或幽门后喂养通路都是可行的EN喂养模式,但使用幽门后喂养的患者更容易达到热卡目标,且其并不会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并发症40。 对于EN禁忌的患者,考虑PN支持。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气道和通气
关键点:
对于意识水平降低(即GCS<9)、严重躁动、气道保护性反射丧失或胸部和腹部损伤而GCS>8的患者,建议早期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调整呼吸机设置,以确保动脉pH值保持7.35-7.45,PaCO₂为35-45mmHg(在没有颅内高压和/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至少为94%。 神经重症监护患者的气管拔管可能具有挑战性。当ICP增高得到解决、最后一次CT扫描未见到进展性病变、并且患者能够控制上气道反射和咳嗽时,可考虑拔管。
插管和通气管理
PaO₂的最佳目标范围为80-100mmHg。如果神经监测(例如以脑组织氧指标为靶向的方法)有指导下则可以更高些。 对于没有ICP升高的患者,PaCO₂的最佳目标范围是35-45mmHg。
轻度过度通气(PaCO₂为32-35mmHg)被建议作为SIBICC二级治疗,用于控制高ICP或在神经系统恶化(钩回疝)期间1。在存在难治性严重ICP增高的情况下,或者当检测到先兆或实际的脑疝(例如瞳孔放大无反应)时,将PaCO₂降低到30mmHg以下可能是一种临时措施,同时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包括手术)。然而,仅可将这种深度过度通气视为一种抢救措施,并尽可能短地使用,因为它可能导致动脉痉挛和CBF降低1。此处指示的PaCO₂水平可以通过连续的呼气末CO₂监测以获取,同时应认识到动脉呼气末CO₂梯度在病患和个体之间随时间而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有高颅压存在、<10cmH₂O的中等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将不会进一步升高ICP。当伴有ICP监测时,可以安全地使用它来维持氧合2。
拔管的规划
GCS运动评分为6分 正常的呼吸驱动 稳定的颅内状况 气道保护性反射完整(咳嗽反射活跃、呕吐反射和吞咽尝试) 气管内吸痰≤每小时2次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儿科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气管切开术
关键点:
考虑一周内病情改善不明显的重度TBI患者,应尽早气管切开。 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长期机械通气和肺炎的风险。
咽反射减弱或丧失 过多的分泌物 呼吸机不同步 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受损 严重的躁动 严重的复合伤,包括面部、气道或胸部损伤
早期气管切开术
老年人群注意事项
儿科注意事项
一项单中心和北美国家数据库对儿童气管切开的时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9。与成人证据相似,建议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以减少儿童TBI患者在ICU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9-11。然而,关于虐待致头部创伤婴儿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时机,缺乏相关的证据10。青少年可能会像成人一样从早期气管切开术中获益。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