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研究揭示:都是同龄人,衰老的差距咋就那么大?

文摘   健康   2024-07-09 23:23   陕西  

我们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成为重大命题。


回看周边老人,同龄之间状态千差万别。尤其我们接诊病人诸多感慨:有的八十高龄了,独自来诊室看病,思路清晰,对答如流,上下检查床拒绝搀扶。而有的,五六十岁年龄,还要子女陪同,咨询病史含糊不清,行动迟缓,上下床都需旁人搭手。


感慨的同时,也想深究,为什么人到老年,衰老竟有有如此大的差别。


哈佛的一项研究似乎能提供一些思考。


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第一位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系获得教授席位的女性,也是哈佛医学院的老年医学部门成员之一。

▲ 艾伦·朗格


朗格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

她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把这里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然后邀请16位七八十岁的老人,8人一组,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让他们在“时空胶囊”生活一个星期。

七天里,老人们都沉浸在20年前的环境里,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地生活,没有人帮助他们穿衣服或搀扶走路。

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老人言行举止必须“活”在20年前,而控制组的老人是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20年前发生的事情。

实验的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实验前,他们几乎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一周后,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步态、体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相比之下,实验组,也就是那些“活”在20年前的老人们进步更加惊人,他们手脚更加敏捷,智力测验中得分更高。局外人看他们实验前后的照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其实,这是意念的力量,老人们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便做出相应的配合。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我觉得自己依然年轻着,我的身体尤其是我的心理充满了年轻的特征。”相信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的能力。这就是意念的强大能量,启动它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看过一篇文章《一世优雅 百年孤独》,写了著名演员秦怡坎坷一生的,更能感受这种力量之宏大。



她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再算上年轻时经历的那些欺骗、背叛、家暴,有人说她这辈子的运气只在电影里。

丈夫金焰大量饮酒造成了胃出血,而后卧病在床。照顾了他整整25年。命运多舛,在儿子金捷16岁的时候,由于受“文革”惊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4岁那年,秦怡被确诊肠癌,此后她经历4次大病,开刀7次。医生曾断定她活不了多久,但她还是撑过来了,她得支撑这个家。

她这一撑,就撑到了百岁高龄,而且优雅到老。

1983年,丈夫金焰去世,秦怡61岁。2007年,儿子金捷去世,很长一段日子她才顽强地走出丧子之痛,金捷去世的第二年发生汶川地震,她把积攒多年留给小弟的20万元全部捐了出去。

而最令众人陌拜的,是她永远的美丽端庄,优雅独立。在年近90岁那年的一次访谈中,秦怡说:“我的人生怎么搞得乱七八糟的……我所有的婚姻生活和爱情生活是一塌糊涂……人家还羡慕死我了,好像我多不得了似的,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忙忙叨叨就老了,没想到这么快就90岁了,竟然没什么好的回忆。”她曾说过的那些话:“只要活着就要努力工作。”“活到一百岁,我也要干电影。”

忙忙叨叨就老了”,这应该是秦怡一生无我利他的诠释。有人觉得秦怡像水,“水者无形,能御万物”,“无所不能,择时而动”,相信这也是她长寿且始终不败岁月的原因。

衰老和死亡人人都无可回避,唯可能做的,就是忘记真实年龄,升华自己,启动专注力,开心于当下。


老龄化不应成为社会的负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换一种心境,则是别样的风景……


— END —


作者简介:基层从医30多年的妇产科大夫,分享女性健康科普及基层医院“故事”。


微信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京东健康诊后服务”公众号,线上给您提供诊疗服务及规范的女性健康管理知识。

刘明晖大夫
刘明晖,女,主任医师,擅长妇科肿瘤规范化诊治,妇科微创手术,妇科生殖整形手术,生殖内分泌不孕不育诊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