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两年,《安邸AD》与陶身体再次相聚于他们在天目里美术馆举办首个身体展览:“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在宛如归家的松弛场域里,舞者与观众在这场共创沉浸式的艺术剧场“同台共舞”;持续26天、每天6小时,他们全身心漫游于舞蹈构筑的时空世界。
10月1日展览闭幕,陶身体也将辗转北京,于10月6至7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呈现由威尼斯双年展委托创作的最新作品——数位系列《16》《17》。不论在台上台下、工作室抑或家,以身为笔、空间作画的陶身体从理解限制到理解自由,始终在跳舞,而且一次又一次超越着舞蹈艺术的边界。
《16》舞台版宣传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购票
▼
两年前,《安邸AD》曾拜访过“陶身体”创始人陶冶、段妮夫妇工作室及舞者排练厅。跳舞时,他们多穿着黑白灰,排练厅也颜色沉稳。
当我们再次见到陶身体的新老成员、以及创始人陶冶、段妮夫妇的时候,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整个团队身上流动的力量。基于合理“叛逆”,困境后涅槃,陶身体从未停止跳舞,纯粹且炽烈。
天目里美术馆6层展厅被转换为一条日常起居场景的时空隧道,仿佛宽阔家屋的空间内放置了不同家具与数块钟表。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陶身体的“第一个家”中,所有家具都是由中国原创品牌吱音ziinlife所支持。
展览“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2024年9月3日至10月1日)被塑造为一个巨大的、承载身体空间的空间,它始终处于进行时态,正如永恒处于动态的运动本身。之所以如此,缘于它仅对舞者行为逻辑与规则进行预先设定,而每一天走入作品的观众都是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使得作品的每一瞬间、其形式与内涵都在现场的偶发创造中不断经历着演化。
2024年陶身体剧场2团成立,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专业和素人舞者齐聚陶身体排练厅。经过多个阶段的考试和训练,最终招募21位舞者加入,本次展览也是陶身体2团的成团之路。
踏入展厅的第一件事是脱鞋,你会顺应着身体的指引在宛如家的空间里逐渐松弛下来。接下来,你会开始搜寻陶身体2团的20多位舞者以及仅在特别策划的三日里一同加入展览的、来自陶身体1团的8位舞者,但这似乎并没有想象里那般简单:低浅的乐声里,仿佛出于某种本能,几乎每个人都在泰然自若地动着自己的身体——很难分清谁是舞者而谁是观众。
陶身体2团的舞者带领观众一同互动,用身体去感知展览。
展览刻意模糊了身份界限,打破传统舞蹈演出的第四堵墙,而将观众的参与作为作品成立的关键要素。当我们仍抱紧双臂观察与试探之时,1团的舞者刘黎嫄邀请《安邸AD》踏上一场“盲人摸象”的游戏。
展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摇摆于现实与非现实、熟悉与陌生、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特殊情境,将到访观者引入至一场场即兴的共舞,从而在现场的体验中,唤起人们对于身体的全面感知、对于人与人之间关联方式的重新思考。
首先闭上双眼,在她的带领下去触摸空间墙壁、家具,将手搭在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肩膀上;继而与她双手相握,共同向后倾倒,在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时也承托起对方的身体,在互相对抗中彼此支持。渐渐地,身体与心都被打开;她说得并不多,却用身体“说话”,表达出让人信任的力量。通常人们进行交流的形式首先是话语或文字,然而在本次展览现场,观众不仅能感知到平日里不曾注意的那部分世界,也可以通过“触碰”来感受认识他人并真诚交流。
观众逐渐放下防备、打开身体、唤起想象,走入这个梦境般的动作世界,深切地感受一切存在。空间内的家具均来自吱音Ziinlife。
诚然,当我们在公共场合触碰到旁人,尤其是陌生人,大多是“不适”的体验;奇妙的是,这几乎不适用于此。这首先与展厅这一空间密切相关,陶冶分享道:“展览被布置成家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跳舞会是一件非常自然而且松弛的事情。比如,入口处放置着一张床,暗示着每一天的开始和结束,让人用松弛的姿态去迎接这个世界,让内心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
陶身体创始人之一段妮和舞者以及观众们在“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展览现场。
陶身体的舞者无不拥有令人羡慕的松弛状态,那是一种柔却坚韧的力量。
松弛只是第一步,而真正的欢乐才正要开始。展览每10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动作主题:你可以肆无忌惮地跳床,你的身体姿态会被舞者调皮模仿,你能体验陶身体教室的圆运动课程,更能在“无限行走”环节中体验一把“用舞蹈去时装秀场撒野”的淋漓欢乐,像孩子一样抛开任何美与丑的定义全然放开地舞动……
精彩的“无限行走”环节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欢乐情绪,它最初是陶冶与段妮以“走”为主题所做的一次服装呈现,也是一场把行走玩到极致的现场。
“从素人中招募的陶身体2团舞者一大半以上都是内向i人,这次来体验的观众也是,但他们在跳舞时能自如地把自己抽离出来。正是当你不再是‘你’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原来的你是什么样子。”在陶冶看来,展览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对彼此的包容,更可以成为一面观自己、观众生的“镜子”。
圆运动体系强调身体是一个完整和流动的载体,其核心是从身体内部进行探索:身体是一个圆,一个动作出去,它会回来。
真实的镜子在西方舞蹈美学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尤其是在芭蕾舞和古典舞的台上台下,肢体的动作无不以严苛尺度被要求着,标准即是美,标准意味着一切。然而,从第一部作品至今,始终合理“叛逆”的陶身体就与基于镜子的造型艺术背道而驰,坚持并探索着他们首创的圆运动体系和美学理念,它基于陶冶与段妮对东方思想的深刻体悟,“中国的戏曲、武术讲究整个身段身躯之美,从头到脚地去连接天地,因此有很多脊椎参与的动作。大多东方人本就拥有脊椎较长的优势,在跳提、沉、冲、靠、含、腆、移、仰等韵律的时候就能产生整体的律动。”陶冶讲述道。在这个过程中,舞者即是彼此的“镜子”,通过数不清的模仿与练习,从形似达到神似,使得所有个体连接于一个整体当中。
陶身体数位系列《16》《17》上海首演现场。
“在我们的创作观里,身体是空间,身体也是时间。”陶冶说道。在陶身体的圆运动体系当中,跳舞的第一步是物理课,舞者会先从了解身体这一内部空间开始,继而去了解外部的空间。身体是一支在空间中作画的笔,划出平圆、立圆、八字圆;直线、曲线、波浪线。在身体打开、折叠、旋拧时,最简单的动作都能生发出无限可能;身体的各部分相互带动、传动、随动,如水流般连绵不断;在身心与空间的连接之下,从须臾中感受永恒。
彩排当中的段妮与舞者们。
从空间谈到时间,看似晦涩,却指向了某种更为宏大的层面。“我们想给予观众是一份永存于舞台上的情感,一种长久的真诚。跳舞是瞬间的艺术,它的每一刻都是当生当灭的。但舞蹈与动作永远都在持续,不断深入、钻研再内向进入一个无限微观的世界。
陶冶与舞者们在开场前为表演预热。
“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就改变自己。艺术给了我一个重塑自己的机会,从而找到自洽。”面对真诚且笃定的陶冶,或许不难想象陶身体多年来对舞蹈艺术的坚持,从走出困境逐渐豁达的经历。展览“动作世界——身体语言在现场”以类似游戏的方式传递陶身体的美学观念,让曾经不明白陶身体的观众逐渐理解动作是他们创作的最终意义,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关于世界的新的感知。
《16》首次采用不断变换的彩色灯光和跃动的电子舞曲,舞者的运动由头部牵引至躯干、足下,充满当代的行进感;《17》在有与无之间建立桥梁让声音可视化、身体可听化而这种对声音和身体有和无的探讨显现出一种不安分的实验的野心。
而在将于10月6日至7日亮相北京、由威尼斯双年展委约的陶身体数位系列新作《16》《17》,观众能感受到一个塑造于现实之外的舞蹈世界,感受到每一个动作的纯粹“在场”,原来声音也可被看见,身体也可以被听见。陶身体对舞蹈艺术的边界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之下,作为本源媒介的身体把舞蹈艺术、文化传承至当下并延续至未来。当它舞动之时,你或能感受到从有限抵达无限的酣畅与自由。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6日(周日)19:30
2024年10月7日(周一)19:30
演出地点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购票方式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票
图片拍摄|范西
采访 / 撰文| Simona
编辑 | Beryl Hsu
视觉设计 | 舒宁 邰元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