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佳
撰文|Jeffery
去年年初,陶身体剧场以《13》和《14》两部作品宣告归来,与外界再次连接。尽管有意保持自身开放性,但谐音寓意仍需被提及:以一生一世,生生不息地表达舞之魅力。
陶身体的持续探索和实践,拓展出“圆运动”体系,这一极具雄心的全面建构,又具体地指向一个个生命体,正视每个身体的存在,敬畏构成它的每个部分和连接而成的整体,于流逝中塑造无限。它展示一种对艺术和时间的双重观念:“舞蹈与其说是在体验当下,不如说是想要留住瞬间。上一秒过去了,下一秒通过动作的重复,不断把过程本身累积下来,达到永恒。”
在现实层面,去年开启的欧洲巡演,包括和其他艺术团体如荷兰舞蹈剧场 1团(NDT 1)的合作,今年10月将会开启新一轮巡演。 最新的两部作品:《16》和《17》,历时三个月,即将于8月24/25日在上音歌剧院迎来世界首演。未来,16部作品也将在巴黎有一个全面复盘。
01
身体运动技术
身体是陶身体剧场的出发点,在陶冶看来,它具有物理和精神两种内涵,而舞蹈作为身体运动,在感性之外更需要理性:“就像运动员一样,需要激情,但理性必须是武器、铠甲和内核。当然,任何创造者都绕不过技术,它也代表着专注一件事,然后在专注过程中找到一个结构、一种规律甚至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
2008年,陶冶和段妮、王好创建舞团之初,就开始了对身体运动技术的探索,后来发展出“圆运动”体系,内容十分驳杂:有追根溯源之“源”,还有“元宇宙”的一元、二元和多元……每个相关词都可以汇聚其中,在开放中贯通,“圆”所代表的价值把它们统筹和囊括进来,因为“身体的和谐与通达,最后一定是饱满的”。
“圆运动”关乎身体每一寸关节的联动。比如数位系列中的《6》《7》和《8》,以脊椎为主要表现媒介,同样关乎全身。陶冶说:“人体的脊椎运动很丰富,从颈、胸、腰一直到胯部,能联动我们的四肢……圆运动关乎整个身体的内外,甚至到毛孔和内脏,也具体表现为一些细微动作,比如转头,会形成一个圆,需要动胸椎和肩膀,而要像圆规一样划出完美的360度,需要很多器官联动。”
“数位系列”作品《6》
“数位系列”作品《7》
“数位系列”作品《8》
站或躺,支撑、失重、反弹、惯性、连接,最后到圆,实现了动态守恒。整个过程中,微妙之处在于重心,陶冶据此纵深思考:圆也是原点意识,不断找自己的核心点,就变成了与自我的对话,生生不息的一种自我辩论;而身体流动的过程,永无止境。他展开了自己的身体叙事:“它不再是一种状态,一个碎片化瞬间。”舞者通过刻苦的训练,雕刻了一种恒定形象和时间。
很多人惊诧于陶身体对动作的精确处理和可怕的记忆力,它其实来自于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舞团现在有18位舞者,从周一到周五,从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都在训练和排练,中间休息2个小时,雷打不动的全职工作方式,同时对专注、抗压力也有严格要求,进而造就了舞台上的自由和卓绝的表现。
这种运动技术是对身体有限性的挑战,也是持续向无限可能的挺进。新进舞者,从地面、站立到接触等动作开始,逐步练习失重、反弹、发力或借助于惯性,在此过程中领会和建立呼吸意识,然后展开更丰富的组合训练,每个组合的肌肉群升级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新进来的舞者越往后学的东西越多,压力也越大,动作就像粮食一样不断被吸收,有的舞者感到在舞团待一个月比之前一年收获都要多。”陶冶说,高密度的训练造就了千锤百炼的身体和精湛技艺,也让他们长在一起了,就像一棵树。
“数位系列”作品《10》
“数位系列”作品《12》
02
“数位系列”演化
舞蹈是瞬间化的现场艺术,和音乐、影像、雕塑、绘画等媒介有时间属性上的根本区别。陶冶一直希望舞团的创作有个明确方向,他一开始就有深度的思考:“故事是可排序的,就像我们的生命,跟随年龄一岁岁递增,沉淀出记忆。”据此,他认为身体也可以如此,这正是数位系列诞生的缘由。
标志作品的每个数字也和加入的舞者有关,说到早期那些作品,陶冶都能立刻想到加入者的名字。这样的创作无疑代入了生命的痕迹,重要的是持续性和连贯性:“所有数位系列其实是一个作品,就是身体的作品。我想做完整的创作,而不是碎片化。”
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作品富有强烈的实验性。虽然拒绝被“定义”,但陶冶并不排斥这个词,他补充了另一个向度:“所谓实验、先锋或者前卫,都有传统意味。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非常传统,就是打磨身体。这也可以追溯到另一个传统,皮娜·鲍什开创了‘舞蹈剧场’,形成一种叙事模式,讲情绪、人文、民族或者个体的故事。现在,很多舞团喜欢做高科技创作,融合声光电,我觉得那是一种风尚,万变不离其宗。我的创作一直考虑什么是不变的,发现它是有规律的:坚信身体在这个世界甚至宇宙中能找到纯朴的语言。我们无法摆脱身体限制,就只能在限制中突破,以劳作和创造去活着,这种存在方式就是雄辩。我认为这个语言是有效的,甚至是永恒的。”
“数位系列”作品《9》
“数位系列”作品《11》
数位系列也传递了陶身体所坚持的表达和突破。以《9》为分界,呈现了一个大致分野。陶冶说:“《9》之前的作品是向内的极限减法探索,减无可减,甚至舞者不要站起来,就躺着。那时观念是第一位的。之后的作品遇到很多问题,创作《10》遇到疫情,那年变化太大了,跟全世界的关联全都断掉,一切都得重启。还有个原因,舞者在更新,每个人的身体有不同特点,前期很多人身体特别软、柔韧,所以编的作品就偏顺柔协调。后来我发现一些舞者,身体虽然硬但爆发力不错,于是《11》这样的作品就结合即兴编出来了。而《12》,是跟云门舞集的合作,他们具备非常棒的身体,但不是跟我们一样的训练方式,语言不是共生出来的,所以表现也随之有了变化。当然我们保留了自己的核心,其中有些观念转变了,更强调现在的处境——之前有些脱离时代,更在我们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当中。其中也有现实原因,人数越来越多。要给大家发工资,照顾出去演出时的衣食住行,安全健康,所以不管是创作还是生活都必须要有责任。”
宣告舞团重启的《13》《14》,作品展示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舞蹈这个生生不息的事情,我们可以一生一世做下去。”2023年1月,两部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展现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所有变化,都坚守核心:身体还可以怎么动。
“数位系列”作品《16》
“数位系列”作品《17》
陶身体刚刚完成了最新创作:《16》和《17》。《16》主要用头部跳舞,陶冶为我们展示了生动的语言预演:“头部很丰富:后脑勺、额头、眉毛、眼睫毛、嘴唇、鼻孔、鼻翼、耳朵、耳背……这个球柱体的每个点都可以带来微空间的转换。随着这些转换它会变成一个多维体,运动的时候,可以不断结构。例如,鼻尖往前伸,上右脚支撑,一个重心转换,后脑勺往后,同时变向左脚。每个动作都不重复,外在的表现对应的是思维上的无限。这个关系可以无限演化,或者进行正反面的身体重构。《17》则在表达声音和身体的一种形状关系,舞者需要发声唱歌,跟动作进行有关或无关的一些互动。”
声音的介入,是陶身体的新尝试:“在这个时代,大家已经习惯了用手机作为外在器官去感知世界,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和突破,尝试听觉上的可能性。”
数位系列在艺术圈大受赞誉,但在“出圈”或跨界这件“很流行也很好做的事”上,陶冶仍然持有保守态度,舞团收到过许多跨领域的邀请,因种种原因没有达成:“比如某个国际美术馆希望我们跟建筑展开一个合作;国内也有很多邀约,但我觉得一是缺专业策展人,另外,它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像我们这种创作者,如果放在市场上第一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其次也不能预测效益。因为首先我考虑的是艺术性,而不是市场。”
03
开放的对话
陶身体的作品带有连贯性,但开放性更值得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另一方面,作品本身也不向观众灌输理念,努力让大家看懂。谈到和观众的对话,陶冶认为:“身体是一个很泛指的建构,不是封闭的。我甚至觉得,大家不必去了解陶身体,重要的是在场。”
这也带来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或者叫隔阂——阻隔很多观众走进剧场。据此,陶身体开始了更具体的努力,比如以“陶教室”为主的艺术教育和观念普及,经过三年时间,发现了一些乐观的事实:“舞蹈有门槛,但我们发现,有些人每堂课都不落下。甚至我们去国外演出做工作坊,他们也会去报名参加。我真的感激喜欢我们内容的有缘人。”
对理念的深层追问,让陶冶再次回到本源:“2008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关于自己的关键词是表现,或者表达,建立一种通道,而不是定义为‘演’;一说到演,就会变得很教条。创团时,“演”这条路我们没走,而是构建了另一条路,来形成探讨和对话的可能,而说起‘对话’,就要提炼自身的语言。”
陶冶认同的舞蹈语言,是属于全感知的,“不仅仅是动态的、视觉的,也是触觉的、想象的和知觉的。只有跳过舞的人才会通达,你得去体验,就像唱歌,得唱了才知道韵味、气口、呼吸、情绪流转。”他们也借由教室,建立了一个体验和对话的通道。
这种对话方式也是一种实验,既包含愉悦,也意味着挑战:“进到剧场,目标不仅仅是给人带来愉悦的。当然有的人也会有愉悦感。不过,我希望剧场应该有非常革新和实验的精神,就是满足观众挑战自己的要求。剧场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对实验艺术的追求,就是挑战。”
舞台下面,很多观众看到陶身体无穷尽的变化,也难免会产生一种虚无之感。陶冶解释道,舞者动作并非直达观众,“不用理解,感知就行了。”舞者和他们的所有动作并不带有明确的服务价值,如果说有目的,是更在于解锁各种可能性,而具体解读则交给了欣赏个体。
这种看似后现代的做法,有强烈的现代性意识。“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去找到骨头,找到更理性的力量。”经历16年的剧场历练,面对大量观众,聆听他们的观后感,或者阅读后台留言,让陶冶感到兴奋和乐观,他认为“看不懂”不会成为阻断观众和舞蹈连接的障碍,他也一直强调一句话:“终有一天你会过来看陶身体。”就像我们终究会面对生命的一团乱麻、谜一样的时刻——只是事情还没有发生。他相信,进入剧场就已经开始了对话的可能,你将引动自己,去敞开、吸收和感动。
“数位系列”作品《16》
“数位系列”作品《17》
04
VISION × 陶冶
VISION 陶身体剧场难以归类,作品具有强烈实验性,我们想听听你的看法,尤其是关于“身体”这个载体。
陶冶 艺术不必去设障,其实都是相通的,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于通达。我们的创作都是围绕身体展开的,包括物理上的和精神层面的,还有它的重量,舞蹈极具挑战的难题就在这一点:身体如何变得轻和可控?所谓自由就是一直在解锁,不断打开被锁住的身体。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非常好奇,也觉得很迷人,在打开这些线索之后,能走向无限。对,能在有限中通达无限。
VISION 如何具体理解这种“通达”?
陶冶 这些全都表现在工作中了,包括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在人和人相处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这是通过舞蹈可以具体实现的漫长连接,我们一点点去构建、实验、打磨,然后作品一个个被创作出来。大家用最具体的方式,重新诠释身体、舞蹈和生活的意义。
VISION 有评论认为陶身体作为桥梁连接了东西方、传统和现代,你怎么看?
陶冶 任何艺术都有这个属性,它具有比较宽泛的普遍性。身体是国际语言,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民族,成长环境或所属文化是什么,都可以用不同的舞蹈方式,承载着训练的痕迹,身体是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在里面的。
很多人说我们演绎了太极,认为TAO就是“道”,说我们的舞蹈是道的语言。还有人说来自日韩,像忍者之类。他们所说的都是符号,其实用自己的方式去看这件事情,怎么想都行。
VISION 舞团很多动作有极高难度,那么你对于舞者有哪些要求?
陶冶 最重要的三点是:安静、专注和理性。安静就是能够和自己对话,跟自己建立联系。压腿、热身、抻筋……都是如此,也是为之后跳舞做一系列的唤醒。安静是舞者很重要的品质;第二是专注,专注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很奢侈的能力,需要热爱,只有真的很爱跳舞,才会专注;最后,理性其实就是我前面说到的运动、技术、身体这些概念,它会颠覆你对艺术的很多感受。
跳舞有年龄或身体的限制是很多人的偏见,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舞蹈方式。像我太太,快50岁了,依然在用现在的身体和方式去跳舞。重要的是真诚的态度,用身体力行去为之付出。舞蹈是要吃苦的,舞台上的曼妙、轻盈和自由,全都是练出来的。能在这个行业中存在下去的人,身体都是独树一帜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有天赋的,只是有的人没被开启。
我们舞团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也有很多普高生,完全没有跳舞的概念,大学四年才启蒙,相对的爆发力也晚了。进来舞团以后,我们看到了没有经过刻画的痕迹,非常的通达和有吸收力,怎么走,怎么站,怎么躺,也没有表演痕迹,加上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他会觉得自己已经晚于别人了,就必须对自己要求多一分。
VISION 数位系列已经表达了时间的线性和创作持续性,那么具体到编舞,你怎么掌控表现的节奏?
陶冶 节奏是一个变和不变的观念。变化我们能看到,而不变是平均率,平均代表的是一以贯之的内在之力和内在联系。我们的每个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它这种一以贯之的律动都非常强烈。
快慢之间,舞者必须要非常注意一种节奏调息,比如说对弹力的控制,不能一直猛跳,否则5分钟就跳不下去达到极限了。所以,怎么才能去控制轻重缓急,一直与人保持现场的对话,在这其中要有精确的时间概念。
我编舞跟推石头一样,一点点推,一秒秒来。这一秒结束,下一秒又不断去排序,一直在对话。所以,我这种工作方式可以说很中世纪,它不是工业化的。同时,每一个动作都要很确定,才可以继续下一个过程。
“数位系列”作品《16》
“数位系列”作品《17》
VISION 整体舞台富有几何之美,这又是空间意义上的,你如何实现这一点?
陶冶 身体本身就意味着几何空间,是完全可以理性化的。舞蹈要先找到身体在哪儿,也就是在特定空间中的位置,如芭蕾有一位、二位,有一个清晰的点线面,先是一个平面,然后再去结构里升级它的空间。圆运动里有外空间跟内空间,是一个360度加斜角都要涉猎到的一个运动方式。
另一方面,有方才有圆。这表达了从局限到无限的延伸。我们的身体虽然好像是流动曲线,但也有棱角和障碍,如胳膊肘、肩胛棱、下巴尖,这些坎儿是需要翻越的,需要再度连接,而不是只能放,同时还要关。所有的关系都需要舞者和身体相处,达到一种和解。
VISION 舞团这两年朝更多方向努力,和外界连接,目前限制是什么?表演和训练之外,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陶冶 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到了舞团,演出、训练、陶教室的备课和讲解,还有做服装——涉及到一些穿搭设计处理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和舞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也在不断摸索。还有编音乐,这也是新作品的一部分。我们弹钢琴,也用各种软件做一些旋律处理,很有意思。总之,生活基本全都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散:因为喜欢跳舞,去拍摄、研究服装或其他相关的事情。就是因为有这个核心,所以才具备爱的力量去生活。限制就是时间太有限了,精力不太够。
16 / 17
即将上演
上音歌剧院
演出时间
2024年8月24日
[周六] 19:30
2024年8月25日
[周日] 19:30
演出地点
上音歌剧院·歌剧厅
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6号
购票方式
扫下方二维码购票
或
登录上音歌剧院官网进行购票
www.syoperahouse.com
国家大剧院
演出时间
2024年10月6日
[周日] 19:30
2024年10月7日
[周一] 19:30
演出地点
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购票方式
扫下方二维码购票
或
登录国家大剧院官网进行购票
www.chncpa.org
主创团队
艺术总监|陶冶 段妮
编舞 / 声音概念|陶冶
音乐|小河 程乐婷 吴振凯
声音 / 舞者|黄七七 徐福进 佟雨升 李思雨
刘译仁 孙蕾芮 李佳钰 吴振凯 万露
程乐婷 逯文超 刘黎嫄 张卓瑶 王静平
贾丽雪 朱禹铭 鄢煜霖 唐大山
舞团总经理|王好 排练总监|黄七七
视觉总监|范西 演出项目总监|君君
行政总监|邰元旭 DNTY执行总监|宁贺
技术 / 灯光执行|董火亮 音像技术|廉晓杰
演出统筹|君君 邰元旭
实习行政|罗倩 戈泳思
特别感谢
以下下品牌对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16》《17》
世界首演的支持
▲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摄影|范西 张胜彬 段妮
欢迎点击,了解近期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