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ALL
讲座答疑
Cropster 线上研讨会活动Q&A
在上个月的 Cropster 线上研讨会活动之如何让烘焙软件为我所用的讨论中,我答应过大家,会把老师还没来得及回答的问题整理成文字之后发布在公众号上,今天终于来了,让各位久等啦。
Q: 低温慢烘怎么规划?
Chacha
答
昨晚與一個台灣資深的烘焙師也聊到這個,他的日本朋友也問他“最近怎麼那麼多人在聊低溫烘焙?”
首先,化學反應的三要素在於材料、溫度、時間。
咖啡豆的品種、海拔、處理法以及運輸儲存狀況影響了材料。
而烘焙過程中的火力、風壓、轉速等等就影響了溫度與時間。
烘焙過程中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都有其溫度區段,溫度不到或者時間太短,化學反應就不明顯。
舉了例子來說,蔗糖的焦糖化首先需要材料,含量少的低海拔豆在進行蔗糖焦糖化時的時間就較短,反應結果也相較高海拔豆來的不明顯。
再回過頭來講低溫烘焙這件事,有些人認知中的低溫烘焙指的是“低溫入豆“。
如圖一中回溫點與風壓的九宮格裡最下排的三格:
图一
下左:低回溫點+低風壓,初始能量低但是熱對流也較低,能量累積的速度較快。例如 Beanbon、Wakeup這樣功率不高的小型熱風、浮風機器。
下中:低回溫點+風壓適中,機器蓄熱狀態低,但是熱對流相對合理。適合熱源相對較大,能提供較高進風溫的機器。例如 ADM。
下右:低回溫點+大風壓,機器蓄熱低且氣流流速快。必須要有強大的熱源作為後盾(因為氣流流速與空氣的熱導率呈正相關),力大飛磚就是這個道理。例如 以後燃機作為進氣熱源的義大利IMF 全熱風烘焙機。
不管屬於九宮格下排中的哪一格,都要以“機器本身的熱源能力“來選擇搭配的風壓,因此我個人在面對陌生機器的時候,“判斷機氣熱源強度“是首要,其次才是風壓、滾筒轉速設定。熱源強勁,後兩者的設定空間就大。反之在設定上就要保守一點。
開始烘焙後,豆子將會逐漸進入T0/T1後的橡膠態,豆子內外的水分會活躍並且吸收大量能量。這時候就要適當的調整火力、風壓等設定,確保豆子內部可以盡快到達果糖焦糖化(淡黃色)。
有些人認知中的低溫烘焙指的是烘焙過程豆溫溫度低,一爆點也低。
關於這點,其實是我們太相信豆溫探針了,以為豆溫真的就是豆溫。
如圖二這張圖是使用IMF烘焙15公斤載量。圖中回溫點在62度,而一爆點在160度左右。仔細看一下最上方紅色的進風溫高達380度。
图二
是的,實際上是因為機器的豆溫探針沒有插到底所導致的。
豆溫探針所捕捉到的數據是來自空氣、豆子與輻射熱,探針的設計不同、放置的位置、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得到的溫度數據就不同。
但是儘管如此,豆子還是豆子,被加熱的還是豆子。豆子加熱到什麼溫度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是不變的。
別掉入廣告文宣的小把戲。
最後來聊聊慢烘這件事
在全息烘焙法的框架中,整個烘焙過程是分成四個階段的。也就是
1.入豆到T0/T1
2.T1到T2
3.T2到一爆
4.一爆到出鍋
但是如果認真看了《咖啡行者的全息烘焙法-術》有關於四階段的章節之後,就會發現觀察的重點不只是豆表,更重要的是豆子剖面的氣味、色澤等變化(如圖三)。
图三
如果把慢烘按照這四個階段來分析,並且隨著烘焙過程的節點(T0、T1、果糖焦糖化、葡萄糖焦糖化、T2蔗糖焦糖化、一爆)來觀察豆子剖面的色澤氣味,那問題的結果就很清楚了。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在咖啡資訊不發達的黑暗時期,常常會調整烘焙曲線來找到豆子最佳的甜蜜點(如圖四)。
因此會試一下烘快一點、慢一點,
回溫點高十度、高十五度、低十度
或者是一爆後一分鐘、一分半、
兩分鐘出鍋。
图四
脫水期長一點、短一點,梅納期長一點、短一點(教學上我並不使用脫水期、梅納期的概念)
在藉由這樣排列組合的方式不斷的反覆測試,最後再匠心的堅持下終於找到最佳的烘焙曲線以及出鍋點。
實際上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曲線、豆子表面的顏色,卻沒有關注豆子內的狀況。
如今這樣的排列組合在我看來,實際狀況其實就是圖五所體現的。
图五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再把咖啡豆的海拔、品種、處理法等在不同烘焙度、色值區塊的風味表現帶入,就知道快烘出風味、慢烘甜感強這樣的答案其實太籠統了。
當然,烘焙度的色值一樣,不代表風味就一樣。但是什麼色植區間會有什麼類型的相氣呈現是有理可循。因此感官能力的重點不在於分數打得多準、風味寫得多,而是更為根本的類型、強度、屬性。因為這些對應到的是烘焙度、濃度、溶解特性、揮發特性。
說來說去,不管怎麼調整曲線、或是特別手法來操爐,最終還是要靠眼觀、鼻聞、口品。從咖啡的研磨到品鑑來分析,靠的是感官能力以及烘焙邏輯。
就像我從小習武練鐵掃帚、金剛指,最後還是回到呼吸吐納…….
—
相關內容請複習《咖啡行者的全息烘焙法-術》P79-93
Q: 我们新到了布勒120公斤烘焙机,如何快速調適拼配豆曲线
Chacha
答
首先恭喜你喜提新機!一個成熟穩定的生財工具,就是你生意上的好夥伴。
烘焙前的準備:
當我們面對到陌生的機器時,首先了解機器的操作介面,了解每個按鈕、數據對應的功能,並且盡快形成“肌肉記憶”!
必要時,把接下來烘焙過程要執行的動作、按的按鍵、觀察的數據、豆子的樣貌等等寫成一個Rundown,讓自己確實地按照步驟一步一步的執行。
接下先選擇測試的豆子,設定烘焙度並且準備好記錄表
測試豆子的部分,我建議你可以直接使用大貨的義式豆,或者是與大貨單品豆的海拔、含水率、密度接近的商業豆進行測試。
烘焙度的設定部分,主要依照你目前大貨義式豆的豆表烘焙度為目標。因此烘焙時,可以取一些現成的大貨熟豆放在豆盤內,方便自己一邊取樣,一邊對色出鍋。(烘焙師要好好的練習對色出鍋的基本功)
烘焙時的注意事項:
由於烘焙機廠商大多都有一個基本的曲線或是烘焙參數,因此第一鍋就先依照廠商提供的曲線、參數來跑。並且烘到與目前大貨接近的豆表色值再出鍋即可。
由於布勒、IMF這種工業型烘焙機是預設烘焙參數(例如先使用XX度的進風溫、XX%的風扇功率、XX%的滾筒轉速進行烘焙至XX度豆溫,然後再進行下一階段)
因此烘焙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觀察豆子的狀況(色澤、氣味、豆表狀況、剖面色澤等等),並且依照T0、T1、果糖焦糖化、葡萄糖焦糖化、T2蔗糖焦糖化、FC一爆、SC二爆等節點進行取樣,並且記錄時間、溫度。
烘焙結束後,待豆子完全冷卻後再進行豆表與粉的烘焙度測量。
待豆子完全冷卻後,就可以進行復盤。
首先測量烘焙度,並且從鐘型曲線來推演香氣以及滋味、觸感的分佈排列。
接下來在從感官上面分析乾濕香氣、啜吸風味以及味覺感受。並且與鐘型曲線的風味分佈做對應,看看是否匹配?
接下來在取出先前的留樣,核對看看各個烘焙節點的取樣。尤其留意各個階段的豆表與剖面的色澤是否匹配?(葡萄糖焦糖化、T2時的色差是否差異較大?)
如果試烘焙的RD值偏大,但是風味都是合理的(甚至是正向的),那基本上只要修一爆前後到出鍋的升溫速率與發展時間即可(熱風機可以靠降低風速、進風溫的設定來調整)。
並且跟原先的大貨進行對比,將修正方向往大貨靠攏。
如果風味不合理、不連貫,甚至非正向,則從個節點留樣的色差程度來尋找問題,進而檢討烘焙參數或曲線。
有企圖心的你,可以當作是一種挑戰,要求自己三鍋內調整到理想的狀態。
写在文末
由于题目的答案比较长,
我们挑选了两道
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回答,
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活动视频已发布在B站账号,
喜欢我们的朋友
别忘了点赞转发哟!
未来有机会再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