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5月12日,结合近期宏观面、政策面的一些变化,我认为“反内卷投资”将是未来几年A股的重点主线之一,所以重发此文,待整理思路后,再详细阐述。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加入星球,我的想法第一时间会发在哪里(下图为链接)
活在上一个时代的企业
前几天看了江南春近期的一场演讲,主题是“品牌反内卷七不原则”,我觉得对投资也有启发,甚至可能是未来几年的重要思路。
江南春的演讲主要针对品牌营销越来越无效的现象,认为企业陷入内卷,效率越高,利润越低,他提出了反内卷七不原则,具体为(括号内为我的注释):
1)不要再抓红利了(没有红利了)。
2)不要再做加法了(要聚焦)。
3)不要再向领导品牌学习了。
4)不要再讲产品了(现在不缺好产品)。
5)不要再找消费者了(要把握现有的)。
6)不要再想出奇制胜了(胜率很低)。
7)不要再专注种草了(品牌被碎片化信息淹没)。
此演讲是以广告媒体经营者的视角来说的,但现象本身是普遍的,从企业战略到业务设计、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从客户关系到员工关系,陷入“越努力越无力”的处境,其背后,是中国经济从“供需两旺”转入“产能过剩”的时代后,企业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
以投资为例:
同时投资美股和A股的人更能体会到两个市场的差异,美国的一个行业新机会刚刚出来时,也是大家一哄而上,各路豪杰各显神通,可一旦各家差距拉大,行业格局开始清晰后,众企业收购的收购、变卖的变卖、破产的破产、转型的转型。所以投资美股时,行业前景、产品竞争力、企业战略的分析,比竞争格局更重要,而A股相反,行业竞争格局不好,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中国的制造业过去主要是投资驱动,投资成功则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失败也不会有大的伤害,总体投资的成功率还是高的,休整一段时间再重新找个方向继续投资,所以企业愿意投,投资人也愿意给钱;但现在不同了,所有的赛道都是人满为患,投资成功无非是找一个地方继续卷,投资失败则原有业务也保不住。
本文就结合A股的竞争格局近些年的变化,也提出一个“七不买”,分为“公司三不买”,和“行业四不投”。
公司三不买
选股的四不原则:
一不买:不买新进入热门行业的公司
风起来后,再买风口上的——哪怕是猪也能飞,这是过去投资的不二法门,关于“卷”这件事,如果不能向后卷,就会向前卷,投这一类企业就成了接盘侠。
过去十几年,产业趋势行情一般分为三波(不包括更早的炒概念阶段):
第一波,技术产业化成熟期,早期
在这一阶段进入的公司,大部分拥有独特的技术、对发展趋势坚定的信仰、对市场敏锐的意识,但只有大笔投入,看不见收入。
第二波,渗透率快速提升期
这一阶段的公司,看谁投的快、路径短、产能规模上得快,高估值对应高增速
第三波,社会资产大规模进入,行业无序扩张,此时新进入这个热门行业往往基于以下的理由:
以前不信,现在信了(钱多人傻型)
一直都是行业风口起来后,靠投资强度强行介入成功的(路径依赖型)
主业不被投资人看好,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提升估值(半推半就型)
看中政府的补贴和配套政策(蓄意行骗型)
十几年前,投第三波的企业是主流,因为产业趋势确定、方向容易理解、个股有比价效应;到了2015年以后,“卷”到了第二波,只要调研及时,也可以把握;再到现在,直接“卷”到了第一波,管他实现不实现,早信赚晚信。
在这么卷的情况下,所有到第三波才大规模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而且投资规模巨大的,一律当成骗子公司和傻子公司拉黑。
二不买:不买新开发某个高大上的不成熟技术的公司
中国人对“唯技术崇拜”有两波巅峰,第一波是鸦片战争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后,第二波是美国对我们进行了先进技术出口限制之后,两次都是在面临外部压力下自然产生的应激反应。
然而,就像百年前,只引进西方技术救不了中国一样,现在只研发技术,也无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因为科技总是不断进步,你跟着别人后面研发,那就永远落后一步,重要的是产生创新的制度土壤。
上面扯远了,实际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利益点和投资者的利益点并不匹配,从国家的角度,技术越不确定,越是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发挥人多力量大,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优势,乱拳打死老师傅,但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你顶多投两三家,投的是确定性,越先进的技术背后的不确定性越高,更重要的是,“技术追赶论”给了相关公司过高的估值。
巴菲特投苹果,也是要等创新派的乔布斯死了、供应链派的库克接班,才去投资。
三不买:不买拓展的新业务与原有核心业务无关的公司
以前投资和收购新业务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类是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在主业衰败后,想凭借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去收购“优质资产”,这种收购以前也不会有好结果,不谈。
以前能成功的都是另一种收购,那些增长乏力的行业中原本不错的企业想“换赛道”,但前面已经分析过,所有的赛道都是人满为患,“换赛道”无非是找一个地方继续卷,失败了,原有的业务优势也被削弱。
所以未来的投资机会刚好相反——保守经营的企业,等待竞争对手乱投资失败。
任何平庸的企业,便宜到一定程度也有其价值,唯有找死的企业没有价值。
行业四不投
还有行业四不投原则:
一不投:大部分企业还在产能扩张的行业,不管需求有多好,都不能选
产能扩张是成长股最重要的投资逻辑,背后都是需求的旺盛,但如果一个行业现在还在整体性产能扩张,反而成了首先需要回避的方向。
A股的历史各阶段的强势行业,本质上就是一个中国行业产能扩张史,目前的主流行业几乎都在近20多年的某一个阶段出现过产能大扩张,也成为那个阶段的牛股辈出的强势行业:
2002~2006年:五朵金花(汽车、钢铁、金融、石化、电力)
2007~2010年:煤飞色舞(煤炭、交运、有色)
2011~2017年:房地产产业链(地产、家电、建材)
2012~2015年:TMT(电子、传媒、计算机、通信)
2011~2021年:大消费、医药
2019~至今:半导体、新能源
新能源作为中国产业扩张史最后的辉煌,到现在为止,所有一级行业几乎都经历过至少一轮产能大扩张,只有少数上游资源行业经历过产能收缩——还是在行政管制下的收缩,导致大部分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能过剩。
作为“全球制造业工厂”,中国的产能是为全球准备的,但全球市场却并不会全部对中国开放,而且限制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产能过剩无法在短期内缓解。
当然,产能扩张仍然是成长股最重要的逻辑,但个体过度追寻阿尔法,就是行业不堪承受的负贝塔,大部分企业都在产能扩张的行业,个股也要拉黒。
二不投:技术路线不稳定、技术更新太快的行业,不买
以前产业界流行一个词“弯道超车”。
为什么要“弯道超车”,喜欢看赛车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弯道容易翻车,所以原先领先的车手,倾向于选择保守的战术,而落后的选手则采用冒险战术,利用晚刹车、或者车辆性能优势从外道强行超越。
技术路线的变化,就像赛车中的弯道,技术更新太快的行业,就像弯道太多的赛道,赛车中的弯道超车,场面精彩,而投资中的弯道超车,黑马频出。
一般比赛的前半段,名次的偶然性很强,“弯道超车”成功率高,但到了比赛后半段,名次基本由实力和状态决定,“弯道超车”成功率下降,强行超车,结果车毁人亡。
各行业已经到了比赛后半段,大部分选手都认可了自己的名次,安安稳稳地赚钱,但一些技术变化快的行业,等于鼓励选手继续“弯道超车”,这种情况下,不可测的因素变大,投龙头,投黑马,都不是好办法,最好的办法还是退避三舍。惹不起,躲得起。
三不投:头部品牌优势不明显的行业,如果没有市占率差距拉开的明确趋势,不选
大部分行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其竞争格局都会进入一个稳态,所有的选手的市场份额相对固定,具体的分配,跟产品特点有关:
比如垄断性很强的互联网有“721”的格局,绝对龙头占70%,第二名差异化企业占20%,其他企业瓜分剩余的10%。
垄断性不强的行业,最常见的“3214”,综合优势最强的龙头占比30%,侧重于某一个优势的龙二占比20%,主打差异化的龙三占比10%,剩下的众多企业分享剩余的40%。
不论是什么比例,只要稳定了,不抢对方地盘,不乱降价,大家各赚各的钱,反而大家的毛利率都能恢复,股价也可以稳步增长。
但也有相当多的行业无法形成稳态,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1、产品地域性很强;
2、行业前两、三名都缺乏有效手段拉开差距,但又不甘心;
3、优势本来很明显的龙头,屡次主动犯错,导致小弟们蠢蠢欲动;
4、产品需求面临巨大的变化
除了第一种之外,其他的状态就有可能让竞争格局随时恶化,很难给一个高估值,也难放心的长线投资。
四不买:消费者喜新厌旧没有粘性的消费品行业,过度信赖大客户的中游制造业,不选
并非所有行业最终都能形成稳态的竞争格局,我在《能涨成大市值的公司,产品都有什么特点?》一文中提出过一个中间定位法则,是指某些行业在竞争中,会让所有的参与者向“中间位置”靠拢,价格不贵不便宜,性能不强不弱,品牌形象不高不低,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以争取覆盖更多的客户。
这一类行业往往具有“弱属性”特点,消费者或下游客户没有明显偏好,具体什么是“弱属性”和“强属性”,可以看那篇文章的详细分析。
总的而言,要转变投资思路,更注重企业内生增长能力,对投资型扩张保持谨慎,对收购式外延增长一律不看。
躺平才有牛市
两年前我写了“资本周期”系列,其中第三篇文章《为什么企业“躺平”会让A股进入长期牛市?》认为:
所谓“躺平”,当然不是躺平不干的意思,落到经营层面,就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新业务战略更谨慎、降低负债率、降低应收款,更注重利润而不是市场份额,分红增加……
对于国家而言,这将直接影响GDP增速,影响就业,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整体增长降速的同时,也降低了业绩波动性,在产业趋势的机会减少的同时,也使大部分龙头企业的竞争格局更好。
“躺平”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营收增速回归均值、毛利率上升、ROE提高,分红提高,在制造、消费、甚至上游资源行业,都会出现更多经营稳健的长线白马。
不知道是庆幸还是悲哀,这些特征在现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但作为投资者,只能对自己或客户的钱负责,这“七不投”,就是应对企业反内卷时代的投资指南。
本文首发于5月12日,结合近期宏观面、政策面的一些变化,我认为“反内卷投资”将是未来几年A股的重点主线之一,所以重发此文,待整理思路后,再详细阐述。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加入星球,我的想法第一时间会发在哪里(下图为链接)
投资体系系列
2024-1-14 这一轮熊市的底,要看股息率
2024-1-1 失去贝塔的年代:A股还有哪些阿尔法收益?
2023-12-24 关于投资体系,今年最重要的八篇文章的核心逻辑
2023-11-26 为什么中线投资比短线和长线都难?
2023-11-12 “浮盈加仓”到底对不对——如何学习大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