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玄机”系列之一
涨比跌容易
投资中,大家最爱做的事就是猜涨跌,毕竟定盈亏的效果直接。
实际上,引发股票涨跌的因素太多,预测涨跌的依据,不管是基本面,还是资金面,或者是技术面,都只是因素之一,且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力量时大时小,难以依赖,还有一些是市场之外的无法预测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股价大部分时候都是随机现象,预测就是求个心安,结果比猜大小好不了多少。
投资时间越长,越觉得涨跌是一件很玄乎的事,非人力所能控制,而真正清晰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常识的东西,更接近于底层规律的认识。
以下面的现象为例:
沪深300指数本周五收盘3927点,而2007年6月11日收盘3931点,17年涨跌幅几乎为零,这个期间一共有4266个交易日,其中收盘上涨的2190个交易日,胜率为51.3%,896个交易周上涨为462个,胜率51.5%,211个交易月中上涨为111个,胜率为52.6%。
这个现象不只是发生在A股,美股也有:
标普500在1999年12月31日收盘为1469点,到了2013年1月4日才回到1466点,13年涨跌为零,期间3273个交易日中有1729天收涨,胜率为52.8%,周线胜率为53.4%,月线胜率为57.3%。
市场上任何一个自然交易出来的价格或指数,涨跌幅为零的区域,拉长到一定时间以上,胜率总是略高于50%。
起始点位相同的波动,总涨幅和总跌幅累计必然相同,更多的上涨天数自然对应较小的平均日涨幅,更少的上涨天数对应较大的平均日跌幅。
这其实说明了一件事,从价格运动规律上说,涨比跌容易出现一点点,但跌幅比涨幅不容易控制一点点,其背后,有两个与股价有关的底层规律,“价格系列”的第一篇,就来聊聊这两个规律。
上下不对称
涨比跌容易一点点的第一个原因是:股票向上和向下空间是不对称的。
现象一:一个10块钱的股票最多向下跌到0元即退市,但是向上可能涨到100块,1000块都有可能。
现象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股票多头收益天然超过空头风险,这是单边满仓做多的美股指数基金长期跑盈多空对冲基金和主动型管理基金的原因之一。
赔率等于一段时间内,向上空间与向下空间之比,所以不管在哪个市场,做空(向下择时)的赔率都比较低,所以只能在短线胜率上做文章;
不管哪个市场,哪怕是A股,做多(向上择时)的胜率都比较高,特别是中长线,所以决定收益率的是看你能不能选到赔率更合适的品种,这也是我在“胜率与赔率”系列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股价上下不对称的“现象一”,是巴菲特长期投资方法有效的底层数学规律,之前分析过很多次。
现象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同波动空间,向上和向下胜率分布差别也非常大:
10块钱的股票跌到8块钱跟涨到12块钱的概率,基本上差不多;
10块钱的股票跌到5块钱的腰斩概率,小于涨到15元的概率;
10块钱的股票跌到零元的概率,远小于涨到20块钱的概率。
现象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短线而言,波动(空间)越大的股票,胜率也越高,股价上下不对称导致的——“现象二”正是“龙头战法”的底层逻辑。
看上去上面的两个规律很明显,但想要赚到钱,要克服三个困难:
第一、胜率分布不均导致的选股问题
10元的股票,涨到12元、涨到15元、涨到20元、涨到100元、涨到1000元的概率,依次是指数级地减少,所以即便是长线投资,能找到10倍股,概率也是指数级的小。
当然对于大部分股票而言,可能80%的时间就是在10块钱到20块钱之间震荡,一般的投资者,只能感受胜率,很难感受赔率,因而对后者不重视,而后者才是超额收益的关键。
第二难,波动性导致持股时间变短
两个年化收益率差不多的大类资产,波动率大的资产,因为操作失误造成的损失,无论是概率还是幅度上都超过波动率小的市场,导致大部分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率低于指数本身。
所以波动率越大的市场,为了避免波动的伤害,投资者更倾向于择时,持股时间也越短,也就越难以从“赔率”上赚钱。
第三难,效用的差异导致主动降低收益率目标
10万元的股票涨到20万,赚10万,跌到0,亏10万,数学上是等效的,但对投资者的实际效用却不同,10万赚10万的幸福感,跟10万块钱全部亏掉的痛苦,肯定是后者要远大于前者。
但如果你有1000万,你拿出10万块钱来做投资,赚10万的满足感,跟这10万全部亏掉的损失感,其实又是差不多的。
所以对于长线投资而言,哪怕选股水平很高,也需要降低收益率目标,把资金分散到几只股票当中,最终由一两只股带来了组合的全部收益,而其他的都是涨涨跌跌不赚钱。
有一个极其错误的认知,认为大资金天然要分散,小资金就应该集中重仓,但“上下不对称”与“效用不对称”对任何资金都是等效的,“组合的收益只来源于一两只股,而且你永远不知道是哪一支”的原理也不会改变,都应该适度分散。
组合能产生1+1>2,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天要分析的第二个“价格底层规律”。
涨跌不对称
股价涨跌不对称性,投资者应该非常熟悉了,股价跌50%,要涨100%才能涨回来,所以跌下去比涨回来更容易。这也是开头的“大幅波动后涨跌幅归零,但上涨日略多”的原因之一,用更多的上涨天数和更少的下跌天数来实现同样的涨跌幅。
这一点看似与上下不对称的特点矛盾,实际上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上下不对称是站在10元看5元和15元,后者更容易,而涨跌不对称是指10元跌到5元,相比5元涨到10元,前者更容易。
世界上不存在魔法,“涨跌不对称”现象,实际上是在数学上对“上下不对称”现象的效果对冲和力量平衡。
投资组合方法中有一个经典的“再平衡策略”,就是事先定一个各大类资产的固定比例,因为涨跌幅不同,一段时间后仓位会发生变化,“再平衡”就是每季或每年,卖出涨得多仓位上升的资产,买入跌得多仓位下降的资产,恢复原始的比例。
“再平衡策略”是一个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大类资产投资方法,原理就是利用了资产价格“上下不对称”的特点,并避开“涨跌不对称”而设计的方法。
假设你把20万元资金分成两半,一半买入1万股价格10元的A股票,另一半买入价格20元的B股票5万股,半年后,10元的股票开始涨到20元,赚10万,20元的股票跌到10元,亏5万,资金增长到25万。
你会发现,上涨的股票本金占比上升,越涨赚得越多,下跌的股票,本金占比下降,越跌亏得越少,也是原因之一。
但如果你此时不做任何持仓的调整的话,假设下半年两支股票进行一轮反向的运动,20元跌回10元,10元涨回20元,你的账户又重新回到20万,原因刚好相反,仓位占比高的股票在跌,仓位占比低的股票在涨。
而如果你在半年后,用了再平衡的方法,把25万重新在两个股票之间平均分配,每个12.5万,半年后,一个亏6.25万,一个涨12.5万,等于又赚6.25万,账户达到31.25万。
其原因在于,经过再平衡,上涨的股票的仓位大于或等于下跌的股票的仓位。
当然实际的投资当中,股票不会总是做这种往返运动,总有一些股票会脱颖而出,成为长期上涨的佼佼者。
前面说过,投资组合中,你的总收益总是由一两支股票贡献的,其他都是涨涨跌跌,这就是“截断亏损,让盈利奔跑”的原理,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用再平衡的方法。
那么“再平衡策略”和“留强汰弱”,到底哪一个更有作用呢?
再平衡策略用在股票上,有一个致命缺陷,万一你遇上一支最终会退市归零的股票,长期的再平衡等于在这支股票上不断加仓,会加大亏损;即使没有归零,如果你的选股只要有一支出现了长期下跌,且涨不回来,再平衡也会放大亏损。
所以“再平衡策略”主要适用于大类资产配置,因为大类资产不可能出现某一个品种永远领先,总是阶段性的不同品种轮流领涨,也不会出现某一个品种长期下跌且持续低位,再加上“再平衡策略”通常会给波动大的资产以更小的比例,基本能够避免再平衡策略的弊端。
所以大类资产的再平衡跟股票的“留强汰弱”之间,并不会产生矛盾。
即使是对于股票投资,“再平衡策略”也不是不能用,因为能够长期上涨的股票非常少,大部分其实是选不中的,最终会退市的股票也不多,也比较容易识别。市场上绝大部分股票就是涨涨跌跌,这就要求你选出适合“再平衡”的标的,尽可能放弃找“长跑冠军”和黑马的奢望,尽可能“稳字当头”,比如找不同市场的ETF,或者龙头白马,此时,你赚的实际上是数学规律的钱,天下唯一“免费的午餐”,而非投资选股的钱。
交易策略系列
2024-11-17 持仓数据告诉你,散户为什么总是“赚小钱亏大钱”?
2024-3-17 股价陷入盘整时,如何抓住基本面的核心矛盾?
2024-1-28 没有人能逃过“有效方法悖论”
2023-12-3 三条有趣的概率问题,每一条都值得投资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