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显著下降,秋风萧瑟,万物开始呈现凋零之态。这一时节,自然界中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逐渐旺盛,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也变得日益干燥。这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标志,更是人体养生调护的关键时期。
中医认为,此时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燥”邪当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燥胜则干。”燥邪易伤肺胃,导致人体皮肤和鼻腔干燥、口干咽燥、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病”症状。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不仅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还负责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抵御外邪入侵,故而适时保健足太阳膀胱经有利于缓解“秋燥”相关症状。
同时,寒气渐浓,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寒邪易伤阳气,导致人体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足太阳膀胱经通过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相通,是气血输布和营养物质传输的主干路,也是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若足太阳膀胱经保养不当,易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达到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挟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定位: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一只手托着另一个手的手肘尽量往后推,拇指尖紧贴食指第二指节,尽量保证手掌能拍到肺俞穴,拍完左侧再拍右侧,左右各交替拍打120次。如果无法够到,也可以让家人搓热双手轻柔地按摩肺俞穴5分钟同样能够起到刺激作用。注意拍打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以感觉舒适为宜。建议拍打时保持一定的节奏和持续性。
功效:肺俞穴为肺之背俞穴,为肺脏经气输注之处,具有宣肺止咳、调补肺气、润燥养肤的作用,刺激肺俞穴能够缓解咳嗽、气喘、鼻塞等肺部不适。同时,还具有祛风作用,能够在补充津液润燥的同时,缓解风邪留滞于肌肤之皮疹、瘙痒等症状。
定位:位于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操作方法:双手握空拳,用拳背同时叩击腰骶部次髎穴,力度以有明显声音和感觉舒适为宜。
作用:次髎穴具有健腰强经、补益下焦、益肾扶正排瘀血之功效,刺激该穴能够调理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常见病,以及缓解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此外,保健此穴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缓解身体疼痛,对于失眠、头晕、耳鸣、眼花等上冲之证,次髎穴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定位: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操作方法:用拇指点按委中穴,每次持续30秒至1分钟,以局部感觉有酸胀感为度。
作用:“腰背委中求”,委中穴为膀胱的下合穴,具有舒筋活络、开窍苏厥的作用,能够缓解腰背酸痛不适、下肢麻木疼痛、膝关节疼痛等腰及以下的不适。此外,现代研究发现,刺激委中穴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